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5 11:48:32瀏覽1626|回應0|推薦1 | |
十九世紀末,當維也納文化圈如火如荼地進行音樂、藝術與哲學的思辯時,截至壹次世界大戰前,歐洲與美國也掀起對抗學院派美術風格的運動。 除了維也納以Klimt 為首的分離派運動Sezessionstil,它在各個國家都有不一樣的稱呼,法國叫做Style Guimard,德國叫做Jugendstil(Jugend magazine─Youth之意),義大利叫做Stile Liberty,西班牙叫做Modernism,荷蘭稱Nieuwe Kunst,維也納分離派則也流傳在Dresde、Munchen、Berlin;但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還是法國與比利時常用的「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克林姆 Gustav Klimt 盼望好運 The yearning for luck (Detail of Beethoven Frieze) 1902 220 x 1378 cm 蛋白.灰泥 Casein paint on plaster 奧地利維也納市貝爾維帝宮博物館 O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 Vienna 從它蓬勃的年代,你們應不難體會這吸引力的潛因。普魯斯特於1878-1922生卒,就是活在那個奇異的年代,他筆下細細琢磨的主角特質與對各種物品細膩的觀察力,來自這個值得一再賞味的生活化藝術。所以也有人把當時的文學風格與音樂也當作Art Nouveau 的一部份,文學包括法國詩人波特萊爾Baudelaire, 奧地利詩人霍夫曼斯塔Hofmannsthal, 義大利劇作家Gabriele D'Annunzio, 法語系比利時文學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k,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 Ibsen, 以及我們的普魯斯特Proust, ,... 音樂則包括德布西Debussy, 西貝流士Sibelius, 李察史特勞斯Strauss 等等。 Pelleas et Melisande - Act I - Scene IIIDebussy 反言之,當現代文學在意識流大師們的步履中萌芽時,新藝術也在同時間綻放,形成一股「現代的藝術」。它吸收的對象不僅有巴洛克、洛可可rococo風格(拼貼)、歌德風格(彩繪玻璃),也從東方、民間、甚至非洲藝術的精神,造就了多元化不同地區的不同新藝術。 新藝術的遠因是於十九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各地的裝飾藝術仍處於古典時期,無法榮融入工業革命後的生活形態。1851年英國萬國博覽會的「水晶宮」、1900年法國博覽會「艾菲爾鐵塔」的造型突破,使各地藝術家更努力開發屬於其特有風格的新藝術。真正而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新藝術流行了約50年以上,其後因許多作品過分講究裝飾與奢華,於部份共產國家受到排斥,然而其工藝革新風潮一直延續到1930年代「裝飾運動」(Art Deco),再逐漸延伸為現代主義「包浩斯運動」BAUHAUS。其中代表人物便是馬勒老婆Alma Mahler的愛人, 後來的老公建築師Walter Gropius。 這雖然是同一個時代的集體運動,卻未必有一個集體風格。但有一個重點是一致的,” unifying all arts, centered it around man and his life.”,也就是藝術沒有高下之分,藝術應該以人及其生活為主軸。因而,許多原本高不可攀的藝術品從美術館上、架上走下來了,變成一件件平凡生活裏的大小物品,美術品的實用性增加‧而日常品也增添了藝術性。其中,「建築」被視新藝術運動全方位的表現。 而「珠寶設計」則是時尚女性不免注意的重點,這也連帶使新藝術運動的「裝飾性」變得相當重要──而這些裝飾性強列的藝術品,就被藝術史家稱為「新藝術」型式,亦是日後Art Deco的前身。 此外,作為工業革命後的一種反省,新藝術作品也強調「手工製造」。然而壹次世界大戰後其裝飾的重要性逐漸走下波,卻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城內高弟Gaudi 的各式建築 (如奎爾公園與聖家堂之磁磚拼貼) 與傢俱設計上(裝飾與功能兼顧)得到另一種形式的延續。 米拉之家Casa Mila ; 聖家堂 法文Art Nouveau (new art) 壹詞最早是出現在比利時的藝評上,當時許多「新藝術」藝術家都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取經,第一座「新藝術」建築物Hotel Tassel與第二座「新藝術」建築物在1890年代各由VictorHorta與 Paul Hankar完成。 後來「新藝術」被S. Bing拿來作為他在巴黎的店名,銷售當代新藝術家的作品,而今變成法英通用的字。直到今日,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依然被視為當今比利時的重地 (點入可見代表建築)。這就是當年是建築師Henri van de Velde、Josef Hoffmann、Guimard、傢俱設計師Bovy、珠寶設計師Wolfers、畫家Gustav Klimt、音樂家Debussy都想來布魯塞爾汲取與激盪自由靈感的緣故。 那時小普魯斯特心儀之至的法國一代名演員Sarah Bernhardt,衣著講究言行特立獨行,則被英國Guardianq評論稱是當時「巴黎美好時光的代表人」與「新藝術的活象徵」!In the 1890s, she also became the personification of the Belle Epoque and a living symbol of Art Nouveau - decadent, morbid, dabbling in mysticism, and quite possibly partaking of illicit pharmaceuticals. Her intimate circle included men, such as the artist Gustave Dore, the composer and pianist Reynaldo Hahn, and Alphons Mucha, who created a series of posters of her greatest roles during the 1890s. The misogynistic aesthete poet Robert de Montesquiou was lured to Bernhardt's lair by the belief that she incarnated his philosophy - that women only achieved their raison d' tre by becoming works of art. 普魯斯特生年之際,許多新藝術的作品已逐漸浸潤了一般人生活,《追憶逝水年華》書中不乏對於這些藝術形式的描繪,它們是地主住宅與貴族沙龍的重要妝點。 當時巴黎地鐵的地下道入口Metropolitain entrances, Paris (1899-1905)是由建築師Hector Guimard設計,獨特的玻波浪狀鑄鐵造就所謂的Guimard Style。Aubrey Beardsley有名的莎樂美等繪圖,與捷克來的Mucha的海報,開始充塞了藝文活動參與者的目光。 這些社會奢華的一面普魯斯特先壹壹呈現令人豔羨的美輪美奐,又逐壹撕去那些假面,作出強烈對照,巴黎社交界當時的虛偽,終究在他筆下無所遁形。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