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倫敦因韓德爾而開始接受義大利歌劇,韓德爾的《里纳爾多》其中一首《親愛的新娘》( Cara Sposa),是韓德爾為當時最富盛名的閹人歌手法里尼利Farinelli( 原名Carlo Broschi,1705-1782)而寫,初演即獲盛大成功。法里尼利23歲就紅遍歐州,成為婦女們追逐的對象。但是他活得痛苦,雖生理上不是完整男人,心理上卻仍有情慾,走紅的時候就退出舞台,32歲成為西班牙菲利普五世的御用歌手,連續十年每天唱同一首歌給他聽,最後還擁有近似首相的權力。
電影《絕代豔姬》裏閹人男高音的歌聲配音,是經法國研究電腦音樂的IRCAM(屬龐畢度中心)幫助,選了一個「反串女高音」countertenor和一個花腔女高音,先錄下歌聲,再根據推算,用電腦合成一個十尺高男高音的發聲和共鳴應有的聲音,使音域變得寬廣,技巧更突出。片中除了“ Cara Sposa”,還唱了我覺得更好聽的韓德爾的歌劇Almira《拔除(玫瑰)芒刺》Lascia la spina ( cogli la rosa),與他年幼時被閹割的痛苦記憶作剪接,為聲音所做犧牲的苦與甜,在記憶與歌聲交錯、白面紅衫與冒血的奶白澡盆,對比歌詞中北被除刺的玫瑰,真是一絕! (上兩段部份摘自巴洛克歌劇, 『曼』談音樂——鍾曼琳)
CECILIA BARTOLI - 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 - HANDEL《拔除(玫瑰)芒刺》
當時義大利歌劇界因為需求量大與通俗,形成公式化的歌劇--序曲、合唱開啟全戲,詠嘆調+大合唱,《抒情曲》(cavatina)+《跑馬歌》(cabaletta),作曲家往往抄襲自己以前的作品,以,期能迅速完工(往往三周完成一戲),如羅西尼的《塞維亞理髮師》、《鵲賊》序曲均改自舊作,只是改得愈益精彩。三大師中,唯貝里尼不喜此作法,也使他的作品,量少但流傳後世的比例最高,本次要討論的《丹達的貝翠絲》Beatrice di Tenda,雖是在Norma完成後的第一個作品,卻隔了兩年才出世,之前1825-31則每年1-2部,可見「旋律大師」也被自己的鉅作Norma、《夢遊女》La sonnambula 所影響,不敢或無法太快找到比得上的靈感。兩年後他再寫了《清教徒》,就不幸於巴黎附近因急病撒手人寰,幫忙埋葬的羅西尼讚他是具有最美麗、獨一無二的人類靈魂。
據說Beatrice di Tenda首演並不成功,幕落時觀眾居然喊著Norma, Norma….,我想當時貝里尼真是哭笑不得罷!?然而本劇女主角Beatrice吃重的戲份不下Norma,讓這一代的美聲接班人躍躍欲試,算是女高音的showpiece。至於貝里尼,他仍然堅持這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2】旋律雖保持貝里尼風格,但也開發了新的動聽組合,尤其貝翠絲死前的「哦!如果我被惠予一間墓室」“Ah! Se un’urna e a me concessa”,導演在預演時聽到淚濕衣衿。我則很喜歡一開始男主角的「哦,天使般的艾格妮絲!…只有我的心」“Ah! Non pensar che pieno” ,連壞人的音樂都這麼好,嘖嘖!
★Raina Kabaivanska - Ah! non pensar che pieno
★Joan Sutherland - Se un'urna e a me concessa / Ah! la morte a cui m'appresso
【3】合唱的角色似乎回到希臘悲劇中歌隊的角色,由許多歌詞看來,代表著主場者的內心掙扎,或當時情境的全知者
Bellini's Beatrice di Tenda - Opera in 10 minutes
Bellini: Beatrice di Tenda (Gruberova, Kasarova, Bernardini) (w/lyrics in English and Italian)
Lucia Aliberti - Beatrice di Tenda - act II fin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