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5 16:24:42瀏覽911|回應0|推薦0 | |
http://nso.ntch.edu.tw/program/detail/id/229 指揮/呂紹嘉 次女高音/ 克莉絲緹安‧伊凡 男高音/ 安卓克‧沃迪希 華格納:《羅恩格林》序曲 ; 馬勒:《呂克特歌曲集》;馬勒:《大地之歌》 節目單下載 理查‧華格納(1813-1883):《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Richard Wagner: Lohengrin - Overture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呂克特歌曲集》Ruckert Lieder 1. 〈我嗅到一縷菩提樹的香氣〉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 2. 〈別在歌曲裡窺探我〉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 3. 〈假如你愛的是美貌〉Liebst du um Schonheit 4. 〈夜半時分〉Um Mitternacht 5. 〈我被這個世界遺棄〉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中場休息~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大地之歌》 第一樂章 〈大地悲傷之飲酒歌〉(李白):沈重的快板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第二樂章 〈秋日寂人〉(張繼):輕而緩慢地,疲累地Der Einsame im Herbst 第三樂章 〈青春〉(李白):歡樂愉悅地Von der Jugend 第四樂章 〈美〉(李白):中庸速度,極為溫柔Von der Schonheit 第五樂章 〈春日醉漢〉(李白):快板Der Trunkene im Fruhling 第六樂章 〈告別〉(孟浩然、王維):痛苦地Der Abschie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6%96%AF%E5%A1%94%E5%A4%AB%C2%B7%E9%A6%AC%E5%8B%92#.E5.AE.A4.E5.86.85.E4.B9.90 馬勒從小喜歡閱讀,一生鍾愛將詩詞入樂,透過將藝術歌曲和交響樂結合,開創出新的詩樂融合的形式,交響作品《大地之歌》便是最佳例證。《大地之歌》是一首具有東方元素的作品,六個樂章每一樂章以一首中國古詩詞為主題,李白、孟浩然的詩作全被翻譯成德文演唱。《呂克特歌曲集》以德國詩人呂克特的創作入樂,是馬勒對於呂克特身為藝術家的心思纖細有所共鳴而創作;其中呂克特在〈我從世界上消失〉的字裡行間最能寫出馬勒的心境。女高音伊凡在前樂季與NSO演出《少年魔號》,深刻、細膩、圓熟的歌聲演繹馬勒作品,深深撼動全場;這次演出以馬勒去世前10年間寫作的《呂克特歌曲集》與《大地之歌》為重心,將是一場難得的馬勒歌樂饗宴。 ************** Christiane Iven克莉絲緹安‧伊凡 伊凡出生於漢堡,師事茱迪絲.貝克曼。她曾經贏得德國音樂大賽與其他幾項國際大賽的獎項,也曾經榮獲下薩克森州藝術成就獎。她在許多歌劇中擔綱演出,成功詮釋了著名歌劇中的角色。多才多藝的伊凡同時也是非常成功的音樂會與藝術歌曲演唱家。她曾經與許多著名樂團與傑出卓越的指揮合作演出,頻頻在歐洲各都市舉行獨唱會,並與安德利亞.席夫和布哈德.克林等音樂家合作,皆佳評如潮。伊凡也經常受邀於世界上多個主要音樂節中演出。多場廣播演出和專輯錄製,也為她所涉獵曲目的廣泛性留下最好的佐證。伊凡曾和尼古拉斯.哈農庫特指揮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會堂管絃樂團合作錄製舒曼的歌劇《浮士德的情景》,和馬克.艾柏瑞賀指揮的史特拉斯堡愛樂管弦樂團錄製發行阿班.貝爾格藝術歌曲作品專輯。 齊格蒙 Endrik Wottrich 安卓克‧沃迪希 於2000年秋季首次登台於波昂歌劇院演出《唐‧卡羅》,證明了德國男高音也可以演唱義大利風格的歌劇。隨後他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飾演《漢斯海倫》中的康納德,展示出他完整的演唱能力。2001至2003年沃迪希數次於拜羅伊特、埃森、斯圖加特等地演出《紐倫堡的名歌手》中史托靜一角,大獲好評。2004年他於德勒斯登申培爾歌劇院首次演出《尼貝龍指環》中的齊格蒙特,並在2006年於斯德哥爾摩、2006年與2008年於拜羅伊特、2009年於東京再度演出該角。2007年,沃迪希於東京、馬德里、慕尼黑、以及維也納演出《漂泊的荷蘭人》中艾利克一角。同年他也於倫敦柯芬園成功地演出《費黛里奧》中佛羅倫斯坦一角,並將於2011年再度演出。2008年沃迪希首度演出《伍采克》中的樂隊長,演出足跡到達米蘭、東京、慕尼黑、與倫敦。2009年他於馬德里的一場《諸神的黃昏》歌劇音樂會中首次演出齊格飛。2010年沃迪希於芬蘭坦佩雷首度演出《羅恩格林》。2011年他將於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首次演出《參孫與達麗拉》中的參孫一角。除了歌劇的演出之外,沃迪希也是一名各界爭相邀請演出的音樂會與藝術歌曲歌手。 ★ 2011/9/25 Sun.19:30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2000,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古斯塔夫·馬勒(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是奧地利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也是當時領先的指揮家之一。作為作曲家,他是十九世紀的德奧傳統和二十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音樂之間承前啟後的橋梁。他的指揮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廣泛認可;但他所創作的音樂一度被忽視,在納粹德國時期甚至被禁止,直至二戰之後才得到復興,人們方認識到其價值。到如今,馬勒的音樂是演出和錄音最頻繁的作品之一。 馬勒是猶太人,出生於波希米亞,出身並不顯貴,但在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歐洲眾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並於1897年擔任Vienna Court Opera總監。在維也納的十年裡,馬勒雖從猶太教轉變為天主教,但由於其猶太血統,頗受反猶傾向輿論的攻擊和排擠。然而他的演出不僅水平優異,而且具有創新性,使他依然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對華格納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繹,更為突出。晚年他也短暫地擔任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團的總監。馬勒的創作範圍較窄,作品數量較少。終其一生,作曲總是指揮之外的副業。其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交響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響曲篇幅很長,最短者也接近一個小時;規模龐大,增加了樂隊編制,並在第二、三、四、八幾部中還加入了人聲;其鴻篇巨製《第八交響曲》除大型樂隊之外,更動用了八位獨唱家和兩個混聲四部合唱團,首演時樂手數達一千人以上。馬勒的作品首演時,通常具有爭議,並且很久之後才得到批評家的認可;一個例外是其《第八交響曲「千人」》,在首演時就大獲成功。馬勒的音樂直接影響了許多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尤其是勛伯格、貝爾格和韋伯恩。此外,蕭士達高維契和布瑞頓也受了馬勒影響。1955年,成立了國際古斯塔夫·馬勒學院,以紀念其生平與作品。馬勒是最後一位德奧音樂大師,他終結綿延數世紀美好音樂的創作。馬勒之後,十二音列、無調性音樂等等似乎都說明了傳統調性音樂創作輝煌時代的終結 ︿︿︿︿︿︿︿︿︿︿︿︿︿︿︿︿︿︿︿︿︿︿︿︿︿ 《呂克特歌曲集》 Ruckert Lieder 1.〈我嗅到一縷菩提樹的香氣〉(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 馬勒認為「假如人們想要感受摯愛的存在,無需繁文贅字,只要用心就行」。就像這首情詩所描述的,即使只是愛人攀摘菩提樹葉散發的清淡氣味,也能成為永恆愛情的象徵。本曲以緩慢的速度(Sehr zart und innig: langsam)表達心底款款深情。絃樂部份捨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不用,只使用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馬勒運用絃樂和木管樂器的中高音域,搭配鋼片琴和豎琴的閃亮音色,彷彿以音樂勾勒出菩提樹葉暗香浮動的情景。 2.〈別在歌曲裡窺探我〉(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 呂克特引用蜜蜂構築蜂房的自然現象作為藝術創作者辛勤工作的隱喻,馬勒對於此詩顯然心有所感。樂曲標示為「非常輕快」(Sehr lebhaft),在此速度下,前奏裡的豎笛與大提琴聲部,就以細密綿延的八分音符上下擺動著,並以此音型貫穿全曲,象徵蜜蜂快速揮動翅膀辛勤工作的狀態。 3.〈假如你愛的是美貌〉(Liebst du um Schonheit) 1902年8月譜寫此曲時,馬勒(與Alma Schindler)新婚不到半年,創作動機純粹是想送給妻子一個愛的驚喜。或許因為如此,這首純純情歌的篇幅簡短,情感親暱,馬勒本人只為它寫出鋼琴版本,但並沒有另外把它譜成管絃歌曲。 4.〈夜半時分〉(Um Mitternacht) 樂曲從一開始平靜徐緩的氛圍,穩步向前推進,直到最後的勝利高潮終結全曲。詩句描寫午夜輾轉反側之時仰望天際,將自己交付上帝之手的宗教情懷。馬勒排除絃樂五部,以管樂器主導此曲。運用特殊配器「柔音管」(oboe d’amore)的滑音音型,創造新穎的聲響效果,模擬大自然夜半時分出現的奇幻之音,是此曲特色之一;樂曲末段加入的豎琴和鋼琴琶音,則隱含著天堂的意象。 5.〈我被這個世界遺棄〉(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詩句和音樂看似頹廢灰澀的厭世表象之下,卻隱含深刻動人的真情。馬勒認為這首歌曲有一種「眼見情感已經滿溢到舌尖,卻發不出任何聲音」的感覺,甚至認為這首歌曲表達的就是他自己。樂曲裡蘊含的情感內斂醇厚,以極緩慢的速度推進;在豎琴、雙簧管和法國號的主導下,彷彿勾勒出藝術超越俗世之後達到孤絕境界的淒清美感,這對日後馬勒譜寫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有明顯影響。 ︿︿︿︿︿︿︿︿︿︿︿︿︿︿︿︿︿︿︿︿︿︿︿︿︿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9C%B0%E4%B9%8B%E6%AD%8C
《大地之歌》乃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之大型作品,專為兩位獨唱家及樂團所作。全曲分為六個獨立的樂章,其題目為《A Symphony for Tenor and Alto (or Baritone) Voice and Orchestra (於漢斯·貝特格的《中國笛》之後)》,於1907年秋天出版。馬勒於此作品中特別地使用了中國主題,他於1908年至1909年創作此曲,時間在創作《第8號交響曲》之後,但沒有將之命名為《第9號交響曲》,《第9號交響曲》指的是另一支作品。《大地之歌》的演奏時間約為65分鐘。 第一樂章 〈大地悲傷之飲酒歌〉(李白):沈重的快板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第二樂章 〈秋日寂人〉(張繼):輕而緩慢地,疲累地Der Einsame im Herbst 第三樂章 〈青春〉(李白):歡樂愉悅地Von der Jugend 第四樂章 〈美〉(李白):中庸速度,極為溫柔Von der Schonheit 第五樂章 〈春日醉漢〉(李白):快板Der Trunkene im Fruhling 第六樂章 〈告別〉(孟浩然、王維):痛苦地Der Abschied 樂章標題之唐詩如下: 一、〈人間飲酒悲歌〉(李白) 二、〈秋日孤客〉(錢起) 三、〈青春〉(李白) 四、〈美女〉(李白) 五、〈醉春〉(李白) 學者考證中文原詩出處則為: 一、〈悲歌行〉http://www.mahlerarchives.net/DLvDE/Das_Trinklied.htm 二、〈效古秋夜長〉http://www.mahlerarchives.net/DLvDE/Der_Einsame.htm 三、〈宴陶家亭子〉或〈姑孰亭序〉http://www.mahlerarchives.net/DLvDE/Der_Jugend.htm 四、〈采蓮曲〉http://www.mahlerarchives.net/DLvDE/Der_Schonheit.htm 五、〈春日醉起言志〉 http://www.mahlerarchives.net/DLvDE/Der_Trunkene.htm 六、〈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送別〉 http://www.mahlerarchives.net/DLvDE/Der_Abschied.htm ︿︿︿︿︿︿︿︿︿︿︿︿︿︿︿︿︿︿︿︿︿︿︿︿︿︿︿︿︿︿︿︿ 第一樂章 〈大地悲傷之飲酒歌〉(李白):沈重的快板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Li Bai Text of Das Lied von der Erde (Mahler's alteration) %%%%%%%%%%%%%%%%% 第二樂章 〈秋日寂人〉(張繼):輕而緩慢地,疲累地Der Einsame im Herbst Qian Qi Text in Das Lied von der Erde (Mahler's alteration) %%%%%%%%%%%%%%%% 第三樂章 〈青春〉(李白):歡樂愉悅地Von der Jugend
Li Bai Text of Das Lied von der Erde (Mahler's alteration) %%%%%%%%%%%%%%%% 第四樂章 〈美〉(李白):中庸速度,極為溫柔Von der Schonheit Li Bai Text of Das Lied von der Erde (Mahler's alteration)
%%%%%%%%%%%%%%%% 第五樂章 〈春日醉漢〉(李白):快板Der Trunkene im Fruhling Li bai Text of Das Lied von der Erde (Mahler's alteration) %%%%%%%%%%%%%%%%%%%%%%%%%% Meng Haoran * This poem, also written by Wang Wei, shows only partial resemblance to the text in Der Abschied. The only part that matches this poem is "Bluht auf im Lenz und grunt aufs neu!" This represents Mahler's addition and is not found in Bethge's original German translation.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