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 唯一首演成功之馬勒交響曲 (1) , NSO 2011年10月
2011/09/29 02:23:45瀏覽974|回應0|推薦0
2011/10/9
Sun. 19:30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2011/10/10
Mon.19:30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國慶音樂會

本場全長約80分鐘,無中場休息
指揮呂紹嘉
女高音艾琳希歐林 林玲慧 林孟
次女高音陳興安 女中音翁若珮 男高音朴基俊
男中音巫白玉璽 男低音李曉良 
合唱指導/吳尚倫

台北愛樂合唱團 台大校友合唱團 蔚藍之聲合唱團 華新兒童合唱團

特別邀請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聯合演出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


《千人》交響曲的『樂團規模感』
   第一種是第八《千人》交響曲的角度。它在『音』的層次上是要表現出,身為指揮家的馬勒在指揮台上想像到 的『樂團規模感』藝術;於是,在稍稍保守的宗教音樂型式下,這首音樂不斷出現『樂團規模感』極大化與極小化的對比。例如第一樂章一開始便是管弦樂團加人聲產生極大化的『樂團規模感』,之後進入獨唱型式來產生規模感的對比;而第二樂章一開始卻是如室內樂般極小化的『樂團規模感』,之後一一出現全體樂團的極大化規模感。這應該是馬勒在這首音樂嘗試喚起的體驗。

TELARC的羅伯蕭
  這種音樂恐怕會極端挑音響,因為『樂團規模感』牽涉到的正是我先前討論過的『神聖空間』感受,與音響及錄音是否能再現具有深度層次的『三D音場』有絕對的相關。偏偏這個音場表現與音響的價格關係不大,與錄音藝術取向和音響調整的關係反而比較大。例如說,TELARC的羅伯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之《千人》版本,先不談詮釋只談錄音,它走的發燒路線是我個人較不喜歡的『加料錄音』。雖然音質乾淨動聽,樂器歷歷可目,但是樂器的深度位置會漂浮不定(這是多麥克風發燒錄音很難避免的),於是千人樂團又寬又深的『樂團規模感』明顯就弱了一截。相對的,DG的庫貝利克版不算是好錄音,樂器音質就差了羅伯蕭版一些;但是它屬於加料極少的錄音,結果音場的三D效果特佳,反而更可以正確呈現千人樂團應有的規模感。同樣的,EMI 的Bertini指揮科隆廣播樂團現場錄音在音質雖然有一些粗糙,但是三D音場效果一樣特佳,甚至感受到這現場錄音對於《千人》交響曲的規模感有加分效果。
  ......
  另一方面,千人交響曲在『樂』的層次上,似乎是馬勒透過傳統宗教音樂型式為自己寫一首安魂曲。理由是本樂團旋律線的調性非常保守,音色變化與和聲調性也不算突出。除了『樂團規模感』之外,音樂的情感與其他作曲家的安魂曲或宗教音樂相差不至過大,馬勒的獨特風味不是非常突出。然而,我個人感受到馬勒私人最熱愛的還是《大地之歌》的頌讚大自然;第二樂章一開始描繪的大自然風光,讓我在這首音樂找到『最像馬勒』的感動,而且也是我私人最喜歡的 樂段。


Leonard Bernstein - Bernstein Century: Mahler - Kindertotenlieder/Symphony No. 8

Mahler: Symphony No. 8: Part I - Part 1 of 3







結構

[編輯]第一部份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降臨吧、造物主聖靈)(歌詞原文拉丁語)4/4拍子奏鳴曲式 歌詞選自八至九世紀所作的宗教讚歌《降臨吧、造物主聖靈》。樂曲開頭由管風琴奏出持久的降E音及其大調和弦,合唱團隨即有力地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及後由各獨唱家唱出歌詞的第一及第二段。在管絃樂過場後,全體獨唱、合唱團及童聲唱同時唱出」Accende lumen sensibus」,及以童聲以「Amorem cordinus」首次唱出以他們為主的旋律。經過不斷的對位變化,樂團重新返會開頭部份。最後部份先由童聲帶入歌詞最後一段「Gloria Patri Domino」後,樂曲氣氛慢慢推至高潮,最後在附加軍樂團的加入中,獨唱及合唱團以連續的「Gloria Patri」結束。



第二部份
歌詞選自歌德的《浮士德Ⅱ》〈山谷〉中第五幕的場景。樂曲以非常安靜的降E小調開始,由第一小提琴以顫音開始,木管樂隨後奏出代表一群修士的樂句,當男聲唱出深谷中的「修士合唱」,心懷感激的神父便唱出其歌詞「永恆歡喜之炎」。接著樂曲進入較緊張的氣氛,學識深奧的神父唱出「如同萬丈深淵在我的腳下」的一段。接著是不同類型的天使輪流的出現。

^^^^^^^^^^^^^^^^^^^^^^^^^^^^^^^^^^^^^^^^^^^^^^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歌詞~歌詞中譯/曾毓芬(摘錄自:望春風世界文庫2)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67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