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Herzog 看見伍采克眼中的瘋狂
2011/08/14 07:36:32瀏覽837|回應0|推薦0

永遠的伍采克,immer zu , immer zu…

有人說,伍采克" Woyzeck " 是在卡謬及沙特之前的存在主義作品。Herzog  稱其原劇本是A darma fragment。

的確,原著Georg Bűchner的寫作相當新式,並未企圖達成明確結論,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恐怕不同導演還會拍得南轅北轍。雖是作者1835-36年23歲時未完成的作品,文字思想卻直接跨向十九世紀,若非被埋沒7-80年,可能還會改寫西方戲劇史。而Herzog 拍的「伍采克」,即使手法充滿爭論,仍被視為有史以來「伍采克」的最佳版本。      

「伍采克」也是戲劇史上第一齣真正的現代劇作,也有人稱它是現代的古典作品,甚至被稱為「永遠的創新之作」。它的主角--壹個飽受壓迫的無產階級人物,打破亞理斯多德在「詩學」(The Poetics)的理論,認為好的悲劇主角必得是高貴的人,奴僕勞工只合適當喜劇角色。然而低賤寡言的伍采克,卻在Bűchner筆下 得到了自己的靈魂,即使飽受踐踏、羞辱,仍期待著內心的召喚,期待著自我本質的現身。二十世紀中期,我們也在「等待果陀」上看到存在主義對「伍采克」的迴響,劇中相偕流浪的Estragon 與Vladimir ,平淡無稽的對話、與各說各話、無法溝通,正呼應了伍采克與好友Andre 在原野上削木頭時的談話,隱然預示著一種末日將至的蒼茫美感。  

當然,1930-40年間,心理學家或醫師也開始喜於「伍采克」發掘犯罪學或精神醫學的材料,畢竟它是真人真事改編。有人認為伍采克是逐步走入瘋狂世界, Bertolt Brecht為此創造出新的美學模型"Brechtian montage"來形容伍采克這種永不定型的心理狀態(perennial shape-changer)犯罪時的模式--"One Thing At A Time",一種突發式的陰謀(episodoc plot)。  


那麼,是那些特質使「伍采克」受到如此重視? 

1.        現代悲劇主角的誕生:早在左拉之前,Bűchner 便創造這位已知世界第一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藍領階級悲劇主角。 

2.        表達訊息方式的創新:Bűchner讓景象自己說話,讓觀眾自己體驗,不加入作者的評論。同時,劇中充滿許多的影像動機(Image-motif),也是使此劇如此現代的原因之一。 

3.        對話用語不循古法:在正式的劇院使用德國賀斯州方言及歌曲,如此濃縮而直接、不會塞滿文字的寫法,使他想讓景象自己說話的方式得到加強,形成既有現代感又浪漫的語法。 

4.        結構:劇本的景象畫面是並列且片段式的,比後來的表現主義整整早了一個世紀。它插曲(episodic)以及象徵式(emblemati)的特質,也帶出其後Brecht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及電影。此外,劇中也充滿豐富的想像,各式各樣對自然或人類光明或黑暗面的想像,在不同層面表現出來。 

5.        形式:對比於Shakespear( 或說馬羅Marlowe) 對無韻詩的功勞,Bűchner加強對德國散文的使用,抒情詩詞(lyrical)與修辭(rhetorical)並用。  

回到Herzog 身上,我們可以想見好的劇本必然吸引有能力的導演,然而,影評當時幾乎一面倒地稱讚Kinski,並批評導演”什麼都沒有做”,很不像Herzog一貫的風格。比較在「伍采克」前才剛拍好的 Nosferatu,Herzog的確蓄意地把重心放在演員的表演上,鮮少干涉,自己只是站在攝影機後拍片。本片拍攝時間只有18天,而且是Nosferatu原班人馬隨即移師拍出。整部片以冷靜的中景為主,鏡頭穩定、客觀,觀眾只能從伍采克逐漸紊亂短促的話語、失神的目光,嗅出即將將爆發的瘋狂。至於和Herzog 理念相近的影像動機,自然於片中得到適度、並不濫情的運用。

Werner Herzog


對「綠色」的嚮往意念,有如Bűchner在劇本歌詞中寫的,” When the moon is yellow silver / On the things that summer brings / It's a love you'd kill for / And all the world is green / He is balancing a diamond / On a blade of grass / The dew will settle on our grave / When all the world is green. 此外,舉凡紅色、亮光、照鏡、反光、甚至酒、豌豆,都是作者原來就設定的影像動機,而於真正的影像--電影中得到實現。  

語言的哲學性也在片中忠實地呈現,借用壓迫者醫生、上尉之口,荒謬地對比著前者的狹窄與後者的殘酷。如:上尉喜對伍采克及醫生說,”slow down”,藉此強調權力的存在。在階級、智慧的壓迫之餘,伍采克還須面對情婦瑪莉的新歡--軍隊鼓手體力上的壓制與更公開的嘲笑,最終,所有的壓迫者毫髮未傷,而同數無產階級的、馴順而寂寥的娼婦瑪莉, 同樣充滿迷惑、期望美麗的窮人,卻落入同歸於盡的運命。  

Herzog 自己說,"People don't seem to understand that I hate to make difficult films. I hate to have all these problems. That's the reason I liked making WOYZECK so much…. That's how films should be made.That was perfect!"。而我以為,出於對Bűchner的敬意以及Kinski的執著(他是公認的伍采克不二人選) ,聰明的Herzog 當然要解除自己在片中的影響力,就像Bűchner寫劇本一般地,讓景象與角色自己去說話。  

本片女主角Eva Mattes 榮獲1979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而Kinski與Herzog 什麼也沒得到。不過,Kinski指出,they did not care about that "scum"。果真是悲劇英雄的最佳結語!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3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