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定 理 -- Teorema
2011/08/14 07:29:59瀏覽984|回應0|推薦0
定 理    --  Teorema        

身為二十世紀最受爭議的導演之一,帕索里尼Pier Palo Pasolini(1922-75)1964年導了備受各方讚譽的馬太福音,其後1968的定理,與1971的十日談,1973的坎特伯里故事集,都對基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會,作了非常大的質疑。後兩部因各有所本,不免受制於原作,而"定理"則是完整呈現了Pasolini的風格與意念。他自青年時代即因懷抱理想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這個想法一直沒變,然而因為同性戀的身分以及反墮胎立場,他還是不被左派份子接受。至於自稱無神論的他,為何要在基督教議題上打轉,他自己有最佳的答案"If you know that I am an unbeliever, then you know me better than I do myself. I may be an unbeliever, but I am an unbeliever who has a nostalgia for a belief."。他其實一直要找尋生命的真諦,在靈性層次遍尋不到可以滿足自己的宗教時,他索性放棄全部的宗教。爾後,性與暴力成了探索生命的形式,在他的人生三部曲中,他歌頌美好年輕的肉體,但逐漸地,他把肉體定位為精神的工具,並界定世事無一不神聖,執迷於挖掘人的天性。

他的電影開始與醜惡糾葛,掙扎於絕望的深淵,定理這部電影,就是在這樣的思考中誕生,誕生於一個清晰嚴謹而不媚俗的,誠實的Pasolini。

我並不認為片中有哪裡是養眼的,即使擺明了主題是性,啞女僕凝視訪客的褲襠,兒子偷窺訪客熟睡中的裸體,以及母親女兒對訪客的投懷送抱,都僅是點到為止。我喜歡一開始敘述父親與工會的一段新聞後,Pasolini 以一段黑白片描述郵差(他的暱友尼內多‧達沃利飾演) 捎來訪客即將到來的喜訊,彷彿代表著舊約之中彌賽亞將至的諭示。訪客(英國演員泰倫斯‧史坦普飾演)到來之後,他的俊美隨和為這個布爾喬亞家庭掀起一陣波瀾,而訪客對於家中父母兒女四人以及啞女僕的渴望與需求,一蓋地給予,慈祥憐愛的表情,一如耶穌基督。他駐足停留的時候,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形式得到了滿足,而將要離去之際,每個人又紛紛向他表明從未如此地被啟發與照亮。前半段,導演已經暗示了我們,對基督的期望因人而異,但基督施予的愛從不因人而異,上至財主下至佣人,同樣無私地愛與啟蒙。

後半段將失去耶穌基督後的大千世界隱喻於這五人之中,曾經享有恩寵的信眾,一旦肉眼看不見神恩,要用什麼方式喚回逝去的靈性或肉體的滿足? 只會癡等的女兒一切成空,成了不會動的木頭人,自覺信心滿滿的兒子忽覺才氣大發,拋棄原來成熟的畫風,以愚昧可笑的方式,蒙眼灑尿,作起空洞的現代畫來。在訪客身上尋回"性的喜悅"的母親,執著於那種快樂,以致想用街上釣來的小白臉來嘗試重建快感,荒唐過後的她,遁入荒廢的天主堂,藉以彌補心中的空洞與罪惡感。我們可以看到前面三人都因為一念之差,錯失了當初被愛的真諦,如此的代價便是失去"有意義的行為能力",徒然空活於世上。然而Pasolini 給了無產階級一貫的最高評價,他一向認為能拯救世界的非他們莫屬,所以片中信心堅定的女僕最終能回到家鄉,出現神跡升至半空中,並有趣地如同耶穌一般救治許多病患,起初我懷疑這又是導演諷刺信徒對於世上許多神跡的盲目迷信,然則此段最後,馬太福音中的瑪莉亞(Pasolini 的母親飾演)重新出現,領著已成聖人的女僕離去,一把土一把土地埋葬了女僕,土堆間女僕悲切的大眼與無言的淚水,更明言了這是一場對於"真正信仰的消亡"的喪禮,耶穌的生母親手埋葬了她帶給世界的禮物。

風吹荒漠的意象一再重現,堆砌觀眾的好奇與疑惑,逐漸地,導演揭示了男主人困頓如荒原的處境,失去訪客之後,他生命虛脫,終至散去財富,當眾褪衣,裸身跋涉於狂風席捲空無一人的沙漠之中,大聲痛嚎。導演寓意深遠地以此段收尾,其實也讓我們看見了,聰明不羈的Pasolini,在1968年的Pasolini,心中依然對真理信仰存有一望無際的困惑掙扎,與痛切的嚮往 !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3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