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8 03:44:35瀏覽1205|回應4|推薦5 | |
引用文章韓輸入業協會 抵台固樁
兩岸簽署ECFA後的效應有多大?在台灣社會內部似乎還因為政治操作的關係,似乎還沒被整體社會理解到。反之,近鄰南韓及日本與香港以及泰國卻已經深感威脅了。 簡單的從另一個角度,也從另一個領域來看兩岸間的經貿合作效應。2008年7月4日開放陸客觀光後,雖然來台觀光的陸客人數以及消費情形,對台灣飢渴的經濟狀況還沒有顯注的效應呈現出來。但是,對於也以陸客為市場主力的泰國觀光業,已經倍感壓力了。過去,大陸企業的大型獎勵旅行團(如同先前來台的安利旅遊團),大多數都是以泰國為首要的選擇。而今台灣開放陸客來台後,台灣在語言文化以及政治的優勢條件下,乘勢吸納到這些市場。 雖然說泰國每年的千萬人次旅遊市場,相對於台灣的數十萬至百萬人次的市場,完全是不同等級的狀態。但是,泰國觀光主管單位卻已大感威脅了。尤其時值當下全球景氣不佳,泰國本身又遭逢內部政治因素的衝擊,再面臨新流感的肆虐,對部份陸客來說,這個節骨眼上,選擇台灣替代泰國為渡假的目的地,可以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加上在流行疾病的防治能力上,台灣的可信度比泰國強多了!而兩岸間六十年來的恩怨情仇的糾葛,也可以滿足陸客某種程度與面向上的心理因素。 而台灣後知後覺的醫療觀光市場開發,對泰國來說也是一記重擊!泰國發展醫療觀光的初期,是以歐美及中東為市場主力,近年開始着力耕耘中國市場,但兩國間的文化差異,供給雙方的語言能力落差,讓泰國在這部份的市場着時吃力。雖然,在2006年當時執政的塔信政府即大刀闊斧的定調, 2008年起中文教育課程,將從初級中學開始強制納入,且其授課時數須比照英語課程。同時,與中國官方密切合作,由中國官方每年援助250至500名的中文教師,甚至將會把人數擴張到1,000名。加上民間的語言學校每年自行遴聘引進的中文教師,泰國的中文語言人材培育計劃如火如荼。但卻也滿足不了觀光醫療所需的雙語人力需求,這部份的缺憾也導致泰國醫界在開發中國市場時事倍功半。反觀台灣在這個領域上,佔盡天時地力人和的優勢條件。不僅兩岸間因着同文同種的優勢,台灣的醫療技術能力也遠勝泰國。雖然台灣觀光業的整體素質尚屬學步階段,但在醫療領域的服務,卻是可以讓陸客信賴又窩心的。 另一個是在野黨過去幾近藉之裹脅基層的產業~農業生產,台灣的農業技術可謂傲視亞洲。雖然,台灣的可耕面積不大,無法進行較大的經濟耕作。且近鄰日本在農業技術上,仍處於領先台灣的地位。但從地理位置上來衡量,台灣的亞熱帶位置,則使得台灣比日本佔有更多的優勢。尤其在育種採種這樣高經濟價值的產業裡,台灣的先天優勢,讓台灣的農業研究市場,可以比日本更有競爭力。台灣全島的氣候可以進行針對雲南、四川、貴州、兩廣、安徽、福建等大陸的南方農業重鎮適合的作物研究,同時也能對東南亞主要農業國家種苗市場進行研究。台灣的農民的整體素質亦遠超越泰國、越南與大陸的農民素質。將台灣優勢的研究環境作為根基地,利用耕地面積遼闊的大陸、泰國、越南、老挝為生產基地,不論在經濟基改作物,或有機與準有機農業領域裡,未來台灣在亞洲將擁有更多的機會佔有一席之地。 回頭來看產業部份,假若台灣與大陸間的經貿協定,能在短期內完成簽署ECFA,讓台灣產業取得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講的『半國民』條件,則台灣產業界所能獲得的效益應是極為可觀的。不僅僅是經由台灣輸出原物料或技術,同時在未來藉由中國大陸,經廣西南寧與雲南昆明做為跳板,介入中國西部的龐大內需市場,或南向的東盟市場,尤以未來角色吃重的黃金走廊經濟區,或所謂的大湄公河流域經濟區,都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尤其,當中國藉由前述兩項計劃,將廣西南寧往南經越南河內、胡志明經柬埔寨金邊到泰國的鐵路運輸系統架構完成,搭配雲南昆明往南經西雙版納自治州景宏、磨憨,延伸進入老挝轉泰國直達曼谷的昆曼公路系統。許多往印度、中東、非洲地區的原物料與產品的運輸,將不必由大陸東南沿海港口,南下經馬六岬才進入印度洋海域。而可直接經由廣西的鐵路系統銜接越南直抵泰國曼谷南方200公里的LANGCHABANG港,或再接上泰國往南的鐵路系統,直抵泰國南方安達曼海域的商港,由印度洋直指印度、中東與非洲大陸。 有人認為兩岸的經貿與產業結合後,將會形成台灣整體完全被中國鉗制左右。將這種結合視之為毒水猛獸,仿佛是台灣的末日。然而,面對麻雀般的內需市場,與競爭激烈的外銷市場,台灣有能力擺脫或拒絕與大陸的結合嗎?舉個例子:東南亞的業者戲言,台灣的木地板市場,若有誰能成功一次出口十櫃的貨到台灣,則將名動全台灣的地板業界了!但僅大陸南方各省每月光是進口木地板胚料的數量,就足以供應整體台灣市場數年所需了! 而台灣整體的經濟是否會完全被大陸餵養至寄生狀態?個人認為這並非完全掌控在台灣或大陸單方面手中。持平而論,大陸各方面在過去的十年裡雖然進展神速,但仍有許多領域卻也並非在未來的十年就能追趕得了的,尤其是人的整體素質方面!大陸雖然在近年培育出許多的頂尖人材,但不表示大陸能在未來數年裡,整體素質就能超越台灣。必竟人材的培育並非可以像工業產般,可以用快速的有效的生產流程批量產製出來,也並非投入巨額資金就一定能達到這個目標。 因此,當我們在思索這些問題的同時,也不能因此就自瀆式的滿足於現狀,在我們討論或思考這些問題時,是否謙卑的同時去思考到其他相關要素?尤其是我們的教育!在恰適的知識傳授的同時,是否也兼顧到恰適的人文層面?面對未來,台灣該擔心的不該只是科技知識的傳授與研究層面,反該憂心的是整體台灣的教育,是否在人文道德上給予足夠的孕育環境?缺了它,台灣只不過製造一些能吃能喝能睡的機器人罷了!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