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9 12:20:21瀏覽1441|回應5|推薦44 | |
【舌尖的中國】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於2011年開始拍攝,2012年5月份正式推出的一套7集高端美食電視紀錄片。該片的主創人員走遍了包括港澳臺地區的中國的60多個地域,全方面的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和歷史。同時,“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讓觀眾從飲食文化的側面認識和理解傳統和變化著的中國”. 這部電視劇,乍看下來,似乎內容上編排有些散亂,給人以一種東拿西湊的味道,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這是導演的功底深厚: 本劇的編導並沒有將這部紀錄片像以往那樣,以菜系之分來介紹美食,而是高屋建瓴的,以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韻味,古文起承轉合的大氣,深度的描寫了“吃”在這個文明中的核心價值地位:從第一集的“自然的饋贈”和第二集的“主食的故事”,講述中華美食的來源和總論,是為“起”,再到第三集,第四集(“轉化的靈感”, “時間的味道”)講述中國人特有的聰明的烹飪方法,是為“承”,而本集第五集講述“廚房的秘密”,將烹飪方法和人的因素結合起來,點出美食不光要有之前的食源和技巧,更有有人的用心和熱情,這才是中華美食的最燦爛的光輝所在,而這樣的光輝,又聚焦在了廚房,親朋好友團聚的地方,體現了各種愛意和感恩的情感,恰恰將這個紀錄片的高度,從普通的美食片,提高到一部中華文化的史詩,是為“轉”的高潮。下兩集,便是“合”了:講述中華美食所需的調料,是為補充,最後,回到大地,自然,與第一集交相輝映,作最後的點睛。 央視這些年不斷推出制作精良的電視劇和紀錄片,是深得我心的:在這個文化匱乏,媒體過度自由的年代,傳統和經典在不斷以各種理由被打壓的今天,要保持一些格調是非常不容易的。還好,央視的格調和品質一直沒有變化,也沒有隨波逐流。相反的,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嚴重的文化缺失問題的呈現,國家似乎越來越意識到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對於民族的靈魂和發展的重要性,因而才有了諸如此類節目的誕生。這樣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從雅虎到搜狐,從網絡到報攤,這個國家已經充滿了太多拜金的媒體,為了收視率,不惜一切力量的去渲染,去炒作。一些普通的事件,可以渲染成彌天大罪;一些三教九流的東西,可以炒作成主流文化,無論男人女人,只要有色相可以出賣,自然會被推上臺面,換取一疊疊鈔票。 今天的很多媒體,他們盡其所能,不斷挑撥人們的欲望,鼓勵的是什麽呢?是以醜為美,不勞而獲。今天的很多媒體,他們鼓吹的是各種懶惰與仇恨,各種暴力和色情。他們打著各種“自由”的旗號,各種“揭露”的大旗,行的卻是昧著良心賺錢的茍且之事。 所以,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我感謝央視以及他們的工作人員:他們沒有炒作房地產,沒有炒作各種相親節目,沒有炒作各種露點,沒有炒作各種娛樂大眾的微博,他們踏踏實實的做出了這部【舌尖上的中國】,一部很真實的紀錄片,一部很美的紀錄片。當我看到采藕工們的辛勤勞作時,便更能體會到勞動的艱難和美麗,對底層的人民充滿敬意;當我看到農民們日以繼夜的耕作與笑容時,才更能體會到為什麽這個國家的文明和根基是“民以食為天”;當我看到家庭裏的各種菜肴的制作時,更懷念遠方的親人,家庭的溫暖,當我廚師們的各種手藝時,也更體會到生命的智慧和靈感。這些,都會讓我更愛好勞作,更崇尚踏實,聰明的勞作,而不會懷有一夜暴富的夢想,整天郁郁寡歡。 最後,不得不說,也許中國人並不富裕,也許中國人存在很多問題,但就吃的方面,我們實在比很多別的國家幸福多了。不錯,西方的確也有如法式大餐那樣的飲食文化,但在我看來,卻不是在一個等級上的。有一個網友說的好,中國的飲食文化,是融入了百姓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各種智慧和文化的,是來自於人民,所以,即使各種好吃的菜肴,尋常百姓也是觸手可得,而西式的高端美食,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且實用性未必比各種中式的家常小菜來的好,普通民眾,則更多的流連在各種麥當勞中~~~~ 下面,把這部電視紀錄片,轉給和我一樣,酷愛中華文化的吃貨們,呵呵。 PS:有網友看罷此片之後,立馬創作出一短片【舌尖上的英國】:
德國版:入冬了,中部的圖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圖林根烤腸;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選擇慕尼黑白腸;而距離不遠的紐倫堡人民更加喜歡紐倫¬堡香腸;東邊的柏林人民則將咖喱腸作為他們的餐食。 |
|
( 興趣嗜好|烹飪烘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