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1 11:28:59瀏覽487|回應1|推薦7 | |
英倫記事—約克記(三) 城市和人一樣,應該有她的風骨和氣質. 這種風骨和氣質, 猶如千年不變的血統, 默默沈澱所屬有的城市的條條街道, 各處角落. 人來人往, 緣起緣滅, 但走在城市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巷中, 手指偶爾從古老的凹凸不平的城墻上掠過, 你便能聽到她永恒的心跳聲. 我想,這樣的城市, 才是我真正欣賞的城市,就像一個相戀已久的愛人, 也許容顏老去,但風采依然. 無論對於一個女人,還是一座城市來講,軀體的美也許是基礎,然而靈魂的美才是頂峰. 約克,相比於倫敦,更讓我能聽見她魂魄的美麗,因為遠離了那人群嘈雜的聲音, 所保留的, 更多的沈默不語的塵土和將歷史娓娓道來的古建築. 作為一座歷史名城,約克雖然不是很大, 但充滿了古羅馬和中世紀的氛圍,無論從城裏的小道,還是從小道四邊的房子,還有城頭一座古老的石門,這些保全的很好的古羅馬和古維京人的遺跡,總是能讓你感覺置身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裏. 踏在市中心的鵝卵石小道上, 瀏覽四周矮矮胖胖的中世紀小木屋, 實在是別有一番風味. 你仿佛能聽見常有戰馬飛馳而過, 揚起一片塵土, 而白駒過隙, 歷史擦身而過, 留下的,在那些窄窄的小路上,是平靜而溫和的約克人, 每天悠閑而愜意的生活. 這樣的歷史小鎮,更是一座很綠色和自然的城市, 約克的建築,即使是現代建築,都不是很高,通往市中心的主幹道也不是很寬,而市中心更是主要由步行街組成. 在這樣的城市, 視野便會沒有什麽阻礙. 一眼望去, 除了古色古香的房子,便剩下綠色了. 約克本身又不大,所以,走路的話,基本就是在逛一個比較大一些的自然公園, 我記得那個時候從住所走到學校,經常要通過一片片草坪,走在人行道上,旁邊也都是樹木,有小灌木叢,也有一些大的梧桐樹. 於是, 古老的建築,新鮮的綠色,再加上那些在草坪上玩耍的笨笨的鴨子和機靈的松鼠, 在約克放學回家,你真的不需要一位漂亮的美眉或者一個俊朗的帥哥陪伴.因為這座城市本身, 就如此的古典和自然,如此的唯美. 這就是我所說的,我所感受到的,這座城市的風骨和氣質. 這是一種非常成熟厚重卻有如此簡單清淡的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對我來說,遠遠大於新的約克( New York) 所帶給我的感受. 太平洋那邊,又是另一種文化了. 文化這個東西,也許是我一直所關註的重點. 說道歐洲的文化底蘊,或者單獨談到英國和約克, 大家多半會說道約克大教堂. 約克大教堂應該是約克最有名的古建築了: 歐洲最古老且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 約克大教堂雄偉好看, 也是約克唯一算比較高的建築了吧. 我個人比較喜歡她那兩個對稱的塔樓和整體上方方正正的身材,另外, 全樓采用的米黃色的大理石的色調,也讓人感覺很溫暖. 約克大教堂就和歐洲很多教堂一樣, 有著很大很大的門和玻璃窗, 很高的房頂,而這些部分的形體,都是由拱形結構所呈現的,由此可見古羅馬人對整個歐洲的影響. 教堂內部,則是絕對少不了的管風琴,還有一面墻上樹立了N個英國古代君王的塑像, 有意思的是, 據說有一位叫做亨利六世的國王,由於品性不佳,還給英國人拆了下來,後來又裝了回去. 沒錯, 西方人也是有面子問題的, 有時候,裝與不裝,也是個問題啊. 話說回來,文化這個東西,其實是因人而異. 不懂得東西,我就產生不了共鳴. 即使在約克大教堂這樣的神聖莊嚴的地方,我還是無法深切感受和理解,還有接受這種深刻的基督教的文化. 於是,當別人介紹約克大教堂那著名的五姐妹大花窗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感受. 對於窗戶上的圖案,包括後來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類似的, 那些刻畫了基督種種事跡的圖案,我是一直沒有什麽感覺的的. 我既不懂建築,也不懂藝術,也不喜歡基督教,自然就沒有什麽共鳴. 我唯一的感受就是: 那些人該怎麽擦這麽大的五扇窗戶呢? 當然,別人的文化不懂不要緊,尊重就行. 在歐洲,不少人喜歡遊山玩水,每每到一個地方, 不管懂或不懂,都要去花時間看一個博物館,聽一場歌劇,然後就拿著相機一陣猛照, 或者歌劇院裏竊竊私語的議論, 回去便可以逢人就說: 我去了某某大教堂,聽了誰的歌劇,似乎便是有文化的人了. 殊不知,文化這個東西,不是能裝出來的,必須自己心裏能夠真正的欣賞和感悟才行,那樣的話,反而也就不會做出那些拿相機亂照一氣,或者打攪其他人聽歌劇類似如此沒有文化的事.而真正有文化的人,會安靜和平和的欣賞和尊重別人的文化,卻也不會用別人的文化來附庸風雅,大肆吹捧.因為如果連自己從小生長中的文化都不懂得,不尊重, 不為之自豪的人,又如何真正有水平去體會一個陌生的文化? 這個世界上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人還少嗎? 裝和不裝,一直都是個問題. 對於中國人,尤其如此. 欣賞美是好事,只是歷史和文化從來都不應該是裝飾品. 約克大教堂雖好,但我沒有什麽體會,真正吸引我的,是教堂的唱詩班. 音樂,在我看來,較之建築,較之文學和繪畫,都是更容易理解的東西,而音樂的美,也不會由於地域文化差異而顯得差異很大. 所以,我個人很欣賞基督教的唱詩班, 盡管不懂基督教. 英國的唱詩班和美國是有不同的: 美國人的宗教狂熱, 要比英國人來的直接, 幹脆,和更瘋狂.而他們的歌唱,更多是將實際生活中的東西寫進去,並對主進行承諾,歌唱自己在生活中該如何改過和更新,他們一般穿個牛仔褲,拿個民謠吉他,跑到講經臺上就可以高聲的用流行音樂或西部鄉村民謠來贊美主; 英國人不一樣的, 他們會讓一群童男童女, 穿著很規矩傳統的道袍,在牧師或神父的指引下,站成幾排,很專業和莊嚴的唱著很傳統的基督教歌曲,雖然唱的都是些很虛的東西,比如是: 主啊,你是萬物之神, 你的力量無人能及,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就是不談自己該怎麽做.但無論如何,相比於美國的流行風格,我更喜歡英國的古典曲風,他們的歌,讓你感覺很聖潔,很專一,很平靜卻不缺乏激情和愛意,尤其是讓那些童男童女唱出,很難不觸碰每個人心底那隱藏的洛莉塔情結. 另外,他們的衣服也是很好看的. 相比約克大教堂這樣有名的景點,我更喜歡和更容易從細小和不起眼的地方發掘我欣賞的東西,比如說市中心的鵝卵石路和大青石路. 你要想想,這些東西可都是有年頭的呢. 走在這樣的路上, 手裏拿一個現代文明的產物: 冰淇淋,然後再不小心掉了一些在地上,會是怎樣的感覺? 但願那些古代的靈魂不要嘴饞便好. 說正經的, 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小路,古老的小房子,更能夠讓你感受到歷史和文化的,是約克的人. 在去市中心的路上,有一家小小的烤肉面包店. 那裏,住著幾個常年留守在小鎮的年輕人. 他們也許沒有學歷,沒有經歷過大城市的繁華和喧鬧,但他們烤的一手好面包和肉片. 據說,這家店是很有年頭的,所賣的面包夾肉,也是很有特點的,用上上好的豬,羊,牛肉,配上自己做的醬,非常的特別和可口. 很多旅遊,都是聞著香味找來的. 他們在小小的烤肉店裏, 延續著這個古老小鎮的熱情,友善和平和. 沒有紛爭, 沒有欲望. 就像這座城市一樣,也許,這裏的人,也都有了沈澱. 烤肉店外邊,則經常有人站在墻角拐彎處演奏音樂,不少路人都會駐足聆聽,給些小錢後離去.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 有一個很美麗的英國女孩,好幾個星期都在街頭拉小提琴,不得不讓我聯想到穆特. 想想,應該是約克大學音樂系的學生. 當然, 演奏者不光是這樣學生,每周日,約克市中心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演出團體自發進行演出,我有幸還欣賞了一次非洲土著人的音樂表演,非常的可愛和精彩,更是非常的純和厚. 而每當夜幕來臨的時候,熱鬧的人群都散去時,不時也會出現一位憂郁的男青年, 在一個小巷子裏,輕輕的彈著吉他, 慢慢的演出情歌. 不是為了演出或乞討, 他雙眼望去的,只有那一輪明月和月光裏隱隱約約愛人的身影吧. 這樣的城市,又如何不叫人沈醉? 最後,所有這些綠色,古典,建築,音樂,甚至孤獨的旅人,都不及我在一個小公園中偶爾發現的一堵斷墻吸引我。這堵墻身上鋪滿了青苔和長年腐朽留下的痕跡,也許也沒有人管理。兩頭都已明顯不見了,保留下來的,應該是原墻的中間部分。看到這堵墻,我真的非常喜歡,立馬把她拍了下來。為什麽呢?因為她如此的孤獨,落魄,滄桑,卻又不失往日的風采。她,讓我想到了圓明園。有一段時間,有不少人提出要重修圓明園,讓她重識往日的富丽堂皇的样子,我是非常反感這個提議的:歷史的美,是不容許後人隨心改造的。很多人認為完整和幹凈的建築是美麗的,但恰恰相反的是,歷史建築的價值和美好,那種文化的體現,恰恰就在於她的殘破不缺和飽經風霜。那種缺憾的美,一旦被修補了,就不再是歷史,也不再是時間留給我們的禮物了,剩下的,只會是虛偽的人性。而當我把身體靠在那堵墻上,用鼻子去聞那些青苔的氣味,耳朵去聽那歷史的回聲時,我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那堵墻倒塌時的壯麗,那些濺在墻上的鮮血,更是那種很難用言語表達的情緒,這種情緒,穿越時空,帶我漫步到圓明園的跟前,漫步到西安的古城門前,漫步到長城的最末端,這種情緒,也讓我看到梁思成對京都和奈良的呵護,對老北京城墻的呵護,然後,就是郁達夫在深夜中讓郭沫若毫無準備的呼喊,老舍先生的眼鏡和鋼筆,再遙遠的,還有李清照的小聲抽泣和辛棄疾的劍,然後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猶如墻頭間的那片雲彩,一陣風吹散開去。。。。。。 這個時候,我的心跳聲,便和約克的心跳聲,共鳴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