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9 03:11:43瀏覽4672|回應33|推薦102 | |
上禮拜,本州法院判決一位伊斯蘭女人卡妮塔‧馬休斯,因躲在面紗後面,使法官與警察無法辨識其身份,而逃過牢獄之災,引起澳洲人要求立法禁止以宗教或文化因素在公共場所戴面紗。以往,澳洲社會對於以宗教或文化理由而穿伊斯蘭服裝,頭戴面紗的伊斯蘭女人算是採取同情與包容的成份居多,以致當許多歐洲人權國家,如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等等,對於在公共場合戴面紗的伊斯蘭婦女開罰單,甚至立法禁止時,在澳洲人聽來真的不可思議!直到雪梨這位交通規則累犯、且屢次不繳罰款的戴面紗伊斯蘭女人卡妮塔‧馬休斯撒謊,說交通警察在執法時拉下她的面紗;又在法庭做偽證誣陷警察種族歧視。還好本州的警車都附有自動錄影系統,才從錄影帶中證實警察的清白。卡妮塔‧馬休斯的偽證罪,足以讓她入獄半年,但是因為自始自終卡妮塔‧馬休斯從未拿下面紗,法官無法判定違反交通規則、誣陷警察和在法院做偽證的帶面紗的伊斯蘭女人到底是否是同一個人而裁定其無罪。 判決一出,伊斯蘭裔大喜,認為是其政治勝利;但是卻引起一般澳洲人對此不公義、與其他文化重視個人身份的認定背道而馳的文化衝擊的不滿,紛紛在網路上表達應該立法明訂規則。有說澳洲法律規定在某些重要的公共場合,如郵局、銀行、警察局、法院、、、等等,不得戴頭盔或頭套,以利於辯識及維護公共安全;以此邏輯類推,法國率先成為全球第一個立法禁止伊斯蘭女人在公共場所戴面紗的國家,也不無道理。
面積約近一千七百平方公里,人口約有四百多萬人的大雪梨區,是由一百多個市、郡所組成的都會區;其中有些市、郡是伊斯蘭裔移民聚集的地區。每當到這些區的購物中心,從逛街瞎拼的人口中,也不時會與伊斯蘭裔擦身而過;購物中心的伊斯蘭食物,如烤肉串、沙拉烤肉捲餅、素豆泥、烤餅、、、,也在民族大熔爐的社會裡,成為不分種族、文化的消費者們熱愛的美食。然而,我自從來澳洲讀書、工作二十幾年來,老實說,有與不少伊斯蘭裔的男人和女人共事過,但是卻從來沒有與戴面紗的伊斯蘭女人共事過。戴頭巾,露出臉蛋的伊斯蘭女人不稀奇;是那種全身黑紗,從頭包到腳,只剩下眼睛露出來,連額頭和眉毛都看不見的伊斯蘭女人,真的令人好奇。曾經在雪梨的街頭與這樣穿著的伊斯蘭女人擦身而過,老實說,那種感覺很奇怪! 年初開始,北非與中東的許多伊斯蘭國家掀起一陣接一陣的『茉莉花革命』,每天晚間新聞都詳加報導『阿拉伯之春』。其他與伊斯蘭有關的新聞,如被美國列為頭號恐怖份子的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殺身亡,還有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阿富汗的戰爭、、、等等,一直很納悶的是這些伊斯蘭國家的女人們都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新聞畫面上總多是清一色的男性? 我必須承認一直對伊斯蘭文化、宗教與種族的認識不多。二十幾年前,當我來澳洲唸書,參加國際學生的旅行交誼時,第一次看到伊斯蘭裔的男同學穿著在我看來像睡袍一樣的純白罩衫,非常技巧的不須餐具用手進食,並且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朝麥加的方向禱告,算是我第一次接受到伊斯蘭文化的震撼! 自從911攻擊事件之後,全球從民主與共產主義的冷戰兩陣營轉化成恐怖主義與反恐兩陣營的對峙,小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公共場所及大眾交通工具的切身安全問題。很離譜的一件小事是自從911恐怖攻擊之後,雪梨地鐵在市區的一段的各車站內,有近十年不設任何垃圾桶;為的是怕恐怖份子在垃圾桶內設定時炸彈。一直到今年才開始設置透明壓克力的垃圾桶,從外表就可一覽無遺桶內的垃圾。 然而,伊斯蘭恐怖份子畢竟是少數,更無法代表歷史悠久的古伊斯蘭文明。今日的伊斯蘭文明,似乎被泛宗教化、泛政治化,而使得神秘的迷思掩蓋了這樣古文明的演化歷史,讓人留下極端主義的刻板印象。 比方說,當我們談到伊斯蘭,便會很容易的想到不民主的極權政府、戴面紗的女人、女性性器官的割禮、未成年女童結婚、通姦或婚前姓行為會被父兄打死、女人不許沒有男伴的陪同外出、法律禁止女人開車、、、等等不人道、壓抑女性、有些甚至近乎野蠻的行為。這些刻板印象,到底是宗教使然?政治使然?歷史因素?還是籠統的歸因於伊斯蘭文化?凡此種種,都使我對伊斯蘭非常好奇。 “Almighty God created sexual desire in ten parts; -- Ali ibn Abu Taleb, husband of Muhammand's daughter Fatima and founder of the Shiite sect of Islam 『全能的神創造了性慾,並將其分為十份; -- 阿里‧本‧阿布‧塔勒布,穆罕默德的女兒法珶瑪的丈夫和伊斯蘭什葉教派創始人 偶然在書店翻閱了澳洲籍記者兼作家 Geraldine Brooks 於外派中東國家近八年的時間,所接觸到的各種伊斯蘭女人們的經驗,而寫成有關隱藏在黑色面紗下的伊斯蘭女人們廣為人知的被壓抑的行為,但卻鮮為人知的壓抑行為的原因與伊斯蘭女人的開放觀念的另一面:Nine Parts of Desire ≪九份慾望≫。 Brooks寫此書時,從伊斯蘭宗教的起始點可蘭經和穆罕默德出發,佐以歷史背景和政治環境,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向外拓展與其他宗教和種族的磨合,企圖做一相對接近史實、不用西方基督教的觀點做判斷,而用基本人權做判斷的方式,來闡述伊斯蘭女人的世界。 截至目前讀了此書兩章,就發覺一般人熟知的伊斯蘭的多妻制與女性性器官割禮,其實並非來自可蘭經。多妻制是穆罕默德在長他多年的原配死後,才逐漸形成的;之前伊斯蘭也是一夫一妻制。而多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西元七世紀時),阿拉伯國家戰爭,許多男人戰死沙場,留下許多無法謀生的寡婦;而當時被視為先知的穆罕默德遂收寡婦們為妻,其他男人群起而效之。又為了避免妻子之間的較量與嫉妒,先知就規定妻子們必須將身體從頭到腳包藏起來,戴頭紗,只露出眼睛。然而,這個多妻與女人必須包藏身體的文化並非適用於所有的伊斯蘭裔身上。 有關伊斯蘭女性性器官割禮的刻板印象,其實也非伊斯蘭教專屬;非洲許多落後地區的基督教徒也同樣有女性性器官割禮的習俗。書中紀錄了幾位7歲就被施行割禮的伊斯蘭女孩的經驗,真的是慘無人道。這些女孩又都未成年就被嫁掉,每次的性行為都是她們的酷刑;有的造成泌尿生殖器官的撕裂;有的在生產時難產,造成嬰兒或母親死亡;有的造成泌尿系統失控,整日滴尿,散發難聞的尿味。這個陋習,真是對女性最殘忍的虐待! 儘管Brooks 謹慎的書寫此書,仍然有許多伊斯蘭穆斯林教徒認為此書充滿了西方偏見;但是,對於我這試圖快速總灠伊斯蘭世界,以便趕上每天來自伊斯蘭國家的新聞,這本書對我來說,做為入門起始點,應該綽綽有餘了。 昨晚的新聞:伊斯蘭教徒在雪梨街頭的戶外廣告看板刊登廣告說 "Jesus is a prophet in Islam" 『耶蘇是伊斯蘭的先知』,引起基督教徒的不滿,甚至有人將該廣告看板塗鴉惡搞;這也算是多元文化社會裡的小插曲吧!我本身對基督教的認識大概與對伊斯蘭教的認識差不多,冷眼旁觀,真覺得任何宗教如果讓一個人的腦子扭曲變形,而做出極端仇恨的行為,那恐怕是完全背離了宗教的意義了。 小時候,讀≪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的神燈≫,總是充滿了阿拉伯沙漠游牧民族的浪漫,感覺上是不存在現實生活裡的、遙遠的文化。然而,在多元文化的澳洲社會,伊斯蘭文明與移民幾乎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希望等我讀完這本書時,會對雪梨伊斯蘭裔族群的文化背景能有客觀的基本認識。 參考資料:
|
|
( 在地生活|紐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