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4 00:05:17瀏覽2740|回應9|推薦53 | |
前言: 以前看到 Leak (漏)這個英文單字,直覺反應就會聯想到:屋頂、馬桶、廚房水管、衛生棉和紙尿褲;沒想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的一開頭,Leak (漏)倒成了個好事! 現在,Leak(漏)代表的是對威權及腐敗的抗爭,鼓吹資訊自由,要求政府及大企業決策透明化。秉持這個『漏』的宗旨 WikiLeaks 維基解密於2006年誕生;2011年 OpenLeaks 誕生,發誓做到 WikiLeaks 所不能堅持的宗旨。 嗯?OpenLeaks?中文還沒有統一的翻譯,那就姑且稱之為≪公開解密≫或≪公開漏≫好了! 上週日照例到住家附近的購物中心的書店逛逛,書店的入口書架陳列了前一天晚上新聞報導的維基解密因鬧內鬨而離開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在澳洲新出版的≪維基解密內幕≫ Inside WikiLeaks一書。我頗為嘲諷的順手拿出手機隨手拍,上傳到『非死不可』,並且在隨手拍上加註:Cash in!(趁機大賺!)然後,按 Post。 老實說,對於維基解密這個組織的宗旨頗為認同的我,順手拿下新書促銷架上的 Inside WikiLeaks,到書店附設的咖啡廳閱讀,起初是想看看這幕我以為是爭名奪利的內鬨笑話;但是,讀了兩、三頁,可能是我本身也在資訊科技工作二十幾年的關係,對作者所描述的工作場景很有共鳴,便吸引我繼續閱讀下去,當下就拿到櫃檯買下這本書;並且一個週末就讀完。不禁要說:真的還滿好看的! 作者 Daniel Domscheit-Berg 丹尼爾‧豆石柏格原來是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的德國分公司的網路管理員(Network Administrator),由於在網路上聽聞Julian Assange 朱利安‧阿桑奇與維基解密,又因2007年十一月維基解密公佈美國在關塔那摩灣瘧囚事件,而開始覺得維基解密並非其先前認為的是情報機構的幌子。丹尼爾‧豆石柏格覺得維基解密的理念,鼓吹資訊公開,政府決策透明化,提供舉報者一個安全、隱密的舉發管道,與其信仰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丹尼爾‧豆石柏格在正常工作之餘,投入了維基解密的義工工作,並且於2009年一月,正式辭去工作,全時投入維基解密。 丹尼爾‧豆石柏格與維基解密的創辦者朱利安‧阿桑奇兩個人的長期奔走,向人們及政府,如英國與冰島,解說、推銷他們所建立的維基解密架構是如何支援資訊自由這樣的理念。在一連串的公佈許多深具影響力的內幕消息之後,如瑞士銀行的各國逃稅、洗錢大戶,Scientology 科學神教,阿富汗戰爭日誌,伊拉克戰爭日誌,美國外交官機密電報、、、等等,維基解密終於從默默無聞,一炮而紅成為全球新聞的頭條。朱利安‧阿桑奇也因私人在瑞典的性侵指控,更為維基解密因公佈伊拉克美軍開槍擊斃路透社記者與平民的影片,而使美國小兵Manning曼寧被美國政府以洩露國家機密為由被捕入獄,添加鹹溼八卦與陰謀論。 丹尼爾‧豆石柏格之所以退出維基解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丹尼爾‧豆石柏格認為維基解密與其創辦者朱利安‧阿桑奇已經違反了成立的初衷,組織及決策不夠透明,放棄了中立的政治立場,並且權力逐漸集中到明星偶像地位的朱利安‧阿桑奇一人的身上。小兵曼寧的舉告者身份被透露,雖然至今無法證實與維基解密或是朱利安‧阿桑奇有直接關係,卻啟動丹尼爾‧豆石柏格的道德良心的自省,直接造成丹尼爾‧豆石柏格的辭職,另創OpenLeaks 的決心與行動。 ○○○●●●○○○ 這本書好看的地方可以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好看的層次是丹尼爾‧豆石柏格與朱利安‧阿桑奇這兩個個性及工作方式不但是完全迴異,甚至可說是衝撞的兩個人,因為有共同的大理念而結合,甚至曾經在冰島向其國會推動成為新聞工作者避風港的立法時,因為經費拮据而在下榻的旅館同擠一張雙人床,卻因許多生活、工作上的小細節而分離。丹尼爾‧豆石柏格是典型的資訊界主流架構下講究系統性的分析規劃與遵循方法論的資訊網路工程師,而朱利安‧阿桑奇則是資訊奇葩的天才型程式設計師,頭腦轉得快,經常有令人驚訝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在資訊業工作多年,又是在國際性的資訊顧問公司工作,所以接觸的資訊工作同仁,包括我自己,都是傾向於丹尼爾‧豆石柏格這樣的類型;不過,我倒也在工作上碰到與類似朱利安‧阿桑奇這樣天才型的程式設計師。老實說,這兩種人要在一起工作,真的有一點難度,需要互相調適。 第二個好看的層次是丹尼爾‧豆石柏格與朱利安‧阿桑奇這兩個「背包客」如何推銷兩人共同的理念≪維基解密≫,從零開始建立起全球知名度,並且顛覆了傳統的機密概念、傳統的新聞從業方式,更使得民主的覺醒更深刻。 第三個好看的層次是對資訊自由與政府及大企業的透明度的辯論。增加政府與企業的透明度是民主社會的監督模式。透明度高的組織,其貪腐的空間就越小。資訊自由則是增加透明度的方法。但是,如果在達到資訊自由的境地的過程造成有人因而受損害,甚至賠上個人自由或性命時,道德的考量就不得不介入了。 後語: ≪維基解密內幕≫的最後一章『公開解密的承諾』The Promise of OpenLeaks 作者丹尼爾‧豆石柏格闡述OpenLeaks將應用最新且經過完善規劃設計的科技,提供舉發者一個比WikiLeaks更安全的舉發平台,同時遵循透明公開的原則,經第三組織或專家查證屬實之後,依舉發的日期交其他媒體公佈資料,不另加篩選或修飾加工,以期達到政治立場中立的目標,使OpenLeaks完全只是一個中立的科技平台。這個概念,乍看之下與朱利安‧阿桑奇成立維基解密的初衷類似,但是在我看來是有本質的差異。朱利安‧阿桑奇深信的一句銘言,就是『沒有崇高目的的高技術駭客是愚蠢的』;朱利安‧阿桑奇成立維基解密是以資訊自由透明化為手段,以達成『改變現狀的平衡點』才是真正的目的。站在世界公民的角度,兩者良性的競爭對於民主社會的演進,應該樂觀其成! 註:* 十幾年前,我差一點跳槽EDS的雪梨公司,後來EDS被惠普HP公司買下,全球各分公司被併入惠普,裁了不少員工。而我當時雖沒跳槽,所任職的倫敦和歐洲股市上市的資訊顧問公司,也在千禧年後的資訊業大併購的重新洗牌下,一連被併購兩次,每併一次,就大一次,工作沒換,但是公司名稱卻換了三次,可以說是資訊業近十年來的全球整合縮影。 參考閱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