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81) 說故事 [ 青蛙阿啾的叫聲 ] 企畫
2020/06/05 17:17:58瀏覽2730|回應0|推薦0

《繪本故事》29.[青蛙阿啾的叫聲] 

音響,繪本,譜架,相機,白板筆,藍鳥,公雞,乳牛,貓,鴨子,山羊,青蛙*3,蛇

   

10:00-10:05(11:00-11:05律動「你是唯一」

10:05-10:20(11:05-11:20)說故事青蛙阿啾的叫聲 

(引發動機:你的聲音會不會和別人不太一樣呢?別人會覺得你的聲音很奇怪嗎?像是胖叔叔的聲音在電話裡有時會被誤認是女生,還有當年在軍校入伍時曾被班長笑說聲音不夠 Man,但我想如果胖叔叔的聲音太有磁性,可能現在還無法聲音多變,把故事說得生動有趣呢!今天的故事裡有隻叫聲非常特別的青蛙,你知道其他動物和其他青蛙會怎麼看他嗎?他又該怎樣看待自己呢?請聽這個有趣故事青蛙阿啾的叫聲」)

 

 

斯文豪 ( Robert Swinhoe ) 先生是一位博物學家,1836年到1877年,他是英國派駐在台灣的外交官,他常常在台灣的山野間觀察各種的動植物,希望可以發現新的物種,今天有許多生物都是他命名的 ( 像是:台灣雲豹、台灣黑熊、台灣獼猴、台灣藍鵲及梅花鹿 ),還有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 像是:斯文豪氏蝸牛、斯文豪氏蜥蜴、斯文豪氏赤蛙 )。

  

那時,在台灣深山裡的小溪邊,住著一隻小青蛙,背上有些斑點,叫聲非常特別,很像鳥叫:「啾~啾~啾~」所以大家就叫他「阿啾」。阿啾漸漸長大,叫聲也愈來愈宏亮:「啾~啾~啾~」

有一天,鳳頭蒼鷹很生氣地對阿啾說:「喂!你不要學我的叫聲好不好?你不會學青蛙叫嗎?」阿啾覺得很驚訝,他不知道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他的叫聲,他覺得很不好意思,決定離開他住的地方。

  

  

  

阿啾走啊走地,遇見一隻公雞,就問:「請問哪裡可以學到青蛙的叫聲?」公雞說:「我不知道耶,我只會公雞叫,咯咯咯喔~」阿啾走啊走地,遇見一頭乳牛,就問:「請問哪裡可以學到青蛙的叫聲?」乳牛說:「吽~你是青蛙,你的叫聲就是正確的青蛙叫聲啊!」阿啾走啊走地,遇見一隻貓:「喵~」一隻鴨子:「呱呱~」還有一隻山羊:「咩~」阿啾就問大家:「請問哪裡可以學到青蛙的叫聲?」山羊說:「咩~越過小河,穿過樹林,你會看見一個池塘,那裡有很多青蛙。」

 

  

「啾~啾~啾~」阿啾好高興啊!趕快越過小河,穿過樹林,向池塘前進,他終於可以見到像他一樣的青蛙了!只是阿啾不知道,那位斯文豪先生已經聽見他的叫聲,正急得在到處找呢!

 

 

      

阿啾來到池塘邊,生平第一次見到其他的青蛙,也聽見他們正在一起唱歌呢:「嘓嘓~嘓嘓~嘓嘓~嘓嘓~」阿啾興奮地和大家一起唱:「啾~啾~啾~啾~啾~啾~」池塘裡的青蛙從來沒有聽過這種青蛙叫聲,有隻青蛙就對阿啾說:「你的叫聲太像鳥叫了,你應該住在樹上才對。」。

阿啾只好跳到樹上,而其他的青蛙開始一起吃點心,阿啾好像和他們一起吃,就在這時候,他突然看到…一條蛇爬過來了!阿啾趕快拼命大叫:「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叫到聲音都快要啞了!沒想到,那條蛇聽見阿啾的叫聲,以為是鳳頭蒼鷹來,嚇得馬上逃走了。

 

 

 

青蛙們很感謝阿啾救了大家,邀請他一起吃點心。一隻青蛙好奇地問阿啾:「你怎麼那麼會學鳥叫啊?你都一直這樣叫嗎?」阿啾告訴大家:「我的叫聲就是這樣啊!啾~啾~啾~」池塘裡的青蛙們都不相信阿啾:「哎呀,不要騙我們了啦!你根本是故意想要跟我們不一樣,對不對!」青蛙們不想理阿啾,一隻一隻地跳走了。

阿啾好難過哦,他坐在石頭上,忍不住大哭了起來:「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就在這時候,斯文豪先生清楚聽見阿啾的叫聲,也終於發現他了:「原來是你啊!好特別的叫聲啊!我一定要為你拍幾張照,喀擦!喀擦!喀擦!太好了,好開心看到你啊!」就這樣,斯文豪先生詳細記錄下阿啾的資料:身長六公分,背上有紅褐色斑點,會發出鳥叫般的啾啾聲。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斯文豪氏赤蛙,他的叫聲常會騙到賞鳥的人,又被稱為「騙人鳥」或是「鳥蛙」

  

 

 

10:20-10:25(11:20-11:25延伸問答

1.為什麼阿啾被大家叫做阿啾?因為阿啾的叫聲是「啾~啾~啾~」

2.是誰發現阿啾又將他記錄下來的?現在阿啾的正確名字是什麼?斯文豪先生;斯文豪氏赤蛙

3.什麼池塘的青蛙會感謝阿啾?為什麼後來又會不理阿啾?因為阿啾的叫聲嚇走了蛇,救了大家;但是大家還是不相信這真的是他的叫聲。

4.你覺得阿啾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叫聲?他應該討厭還是喜歡自己的叫聲?為什麼?

 

10:25-10:30(11:25-11:30律動「你很特別」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i803&aid=13788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