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0 14:26:12瀏覽2498|回應20|推薦163 | |
每次到金門,最引起我興趣的是金門鋼刀。 金門和府城是姊妹市。有一年我們應邀到金門訪問,當時的縣長 隨後他又說: 隔天我們真的去參觀一家金門鋼刀製造廠。 這家工廠的老板談起金門鋼刀,口若懸河的述說來龍去脈。 他們早年就專營打鐵及農具的鍛造,金門歴經「八二三砲戰」等多次戰役,承受百萬發砲彈,他們就有計畫的搜購全島的廢彈殼,運用巧思鍛造出遠近馳名的鋼刀。而且已研發成菜刀、切肉刀、柴刀、收藏刀、萬用刀、八二三勝利紀念刀等多元的刀種。 我好奇的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廢彈殼可以讓你們用多少年?」 「一枚砲彈可以鑄造40-60把鋼刀,而金門近百萬枚的砲彈還可以讓我們製刀業者做個數拾年都不成問題。」 為了搶生意,他們還現做現賣。師傳從砲彈中切一片鋼鐵,經過加熱、打造、熱處理、細磨、拋光等步驟,約莫二、三十分鐘,就會現場打造出一把鋼刀。 老板很幽默也很傷感的說,這百萬發砲彈可是對岸送給金門的禮物呀! 一把把的金門鋼刀,道盡了八二三的歷史滄桑。 1958年,視金門如芒刺在背,欲除之而後快的中共,暗中積極興建鐵公路交通網,調兵遣將,集結大軍於對岸,認為不數日就可以輕取金門,然後攻克台灣。在毛澤東的一聲令下, 從 金門自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後,歷經「九三」、「八二三」、「六一七」砲戰等戰役的洗禮,豐富的戰爭遺跡及軍事工程、長期封閉的神秘面紗、獨特的鳥類資源及自然生態,創造了金門觀光的有利條件,這毋寧是因禍得福。 【同場加映】 2009.08.04. 中華日報一則不起眼的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八二三戰友聯誼,相約14日北門見」「南縣參加八二三台海戰役還有一千六百位戰友,拟於十四日舉辨戰役勝利五十一週年暨戰友聯誼會。八十歲的老戰友張合利強調,沒有八二三就沒有今天的台灣。」 另一小標題是:823砲火餘生----張合順難忘45天硝煙彈雨: 「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八二三砲戰的張合順,今年已八十歲,他表示,當年緩召入伍,直至廿九歲才前往金門當兵,不料遇上八二三砲戰,真真實實打了四十五天的仗,總算在滿天煙硝中活過來,真是謝天謝地。 張合順十六歲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每天要躲跑防空洞躲槍砲,歷經如此戰亂,不料當兵時真正遇上戰爭,過了四十五天暗無天日,滿天硝煙的日子。 張合順說,大陸(中共)都用老百姓當第一線,即使不忍,也只能打,如果不打就只有死,所以拚了命也要狼下心作戰。現在是太平盛世,沒有人能想像半世紀前竟有戰爭的日子。 張合順指出,八二三打了四十五天,天天就像是溪底起風沙,全是硝煙味,多數時間只能躲在碉堡內,又沒有東西吃。台灣的糧食送不到金門,即使用空飄,也飄到海裡去,想以低空降下,食物也混到泥土裡,根本沒法吃,所以一天只能吃一餐,不是粥就是饅頭,可說處於斷糧階段,還好大家團結力量大,不放棄的精神,這才有今天的台灣。」 我把報紙的內容照抄下來,是因為這是八十歲老戰友辛酸的心聲,年輕人很難体會,而且更不知道這個戰役對台灣生死存亡的重要性。 當時的情勢,在美方支持下的國軍,在制空權的取得乃至砲兵的火力戰方面,事實上已使共軍無太多施展空間,換言之,中共已無力佔領金門。而八二三砲戰對兩岸政治的影響則是: (一)中共放棄逐一攻占沿海島嶼的計畫,形成冷戰的軍事對峙局面,欲以戰爭形式消滅對方已不具可行性。 (二)雙方主要對抗戰塲實際已轉移到國際政治舞台。 (三)美國正式反對以武力主動反攻大陸,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神話幻滅。 (四)台灣國內要求政府落實民主自由的呼聲趨强,政治改革加快了脚步。 (五)此戰役結束後,自此,台灣免於被中共赤化,獨立於中國統制之外。 台灣民眾實應感謝當年金門軍民的搏命付出,由於他們的犧牲,才換得今日台灣的閃閃生輝!(此戰役中共另有說辭,兩岸就各自表述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