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30 21:06:35瀏覽1814|回應0|推薦1 | |
前言 『華嚴經‧夜摩天宮品』覺林菩薩說了一偈頌:「...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自佛法的觀點,世間一切的精神活動及物理現象皆是心所變現。而人類時空的活動不離開色、受、想、行、識-五蘊-此五種活動是離不開眼、耳、鼻、舌、身、識、意、心八識的攝受。進一步說,人類時空的活動乃八識依因果律所安立。 『百法明門論』中,天親菩薩將一切法分為需種種條件聚合方能成立的有為法及與其相對的無為法。佛教化眾生的目的在於使眾生明白有為法及無為法本身的因果關係並教授眾生離開染污的有為法而安住於畢竟清淨的無為法中,也因此有生死緣起與涅槃緣起的安立。剎那生滅的阿賴耶識與不生滅的如來藏與生死、涅槃的緣起息息相關,因此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需要抉擇分明。近來,有一類似是而非的論述強調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一切染污清淨的緣起不離開「如來藏阿賴耶識」。本文依據『攝大乘論』、『瑜珈師地論』、『楞伽經』、『入楞伽經』及『勝鬘經』來安立、抉擇阿賴耶識及如來藏的關係。 八識的安立 『瑜珈師地論‧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中將人的生理、心理活動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識、意、心,及色、聲、香、味、觸、法。其中眼對色產生眼識乃至身對觸產生身識,而當眼等對色等時的那一剎那立即產生ㄧ種心理活動-率爾心-與眼等識相應,之後第二剎那產生二種與意識相應的心理活動-﹣尋求心及決定心-如果心不散亂則是決定心與意識相應,否則則是尋求心但無決定心。 心、意、識又名阿賴耶識、末那識及意識,其中意識有了別的功能並與前五識存在或獨立於五識而存在,換句話說,意識與前五識是一起活動,而且意識能夠在五識停止活動時單獨活動。意識是依末那識而生起,末那識有恆審思量並執持人體的意識、身體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無間生起的功能。此中無間的意思是,前一剎那的滅與後一剎那的生起中間無有第三者的間隔。除此之外,末那識與四種染污煩惱恆共相應:薩迦耶見(我見)、我慢、我愛、無明,因此末那識是染污的。阿賴耶識積集一切種子並能執持生理結構的眼、耳、鼻、舌、身等色根,使其在一期果報結束前雖變化卻不失壞,因此阿賴耶識亦名阿陀那識。 種子與薰習 阿賴耶識積集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身內、外的一切色法及前七識,而前六識的活動透過末那識薰習於阿賴耶識而形成種子。『攝大乘論‧所知相章』中對種子有如下的定義: 1、剎那滅-種子生起的一剎那,毫無間隔之後即滅。 2、俱有,3、恆隨轉-種子產生果報時,必然是因果俱時而存在,而且是相似相續,因此是恆隨轉。 4、決定-種子具有功能性,而此功能有它特定的性質,不隨便變化。 5、待眾緣-種子功能的引發,必須依靠與種子功能相應的條件方能生起。 6、唯能引自果-種子引生果法是遵循一定的軌則,條件成熟只能生起自類的果,如同種瓜得瓜。 種子藉由薰習而為阿賴耶識所積集,『攝大乘論‧所知依、所知相章』中對薰習有如是的定義:一切有漏法與阿賴耶識俱生俱滅,而在阿賴耶識中剎那生起這一切有漏法的功能性-種子。薰習的過程牽涉能薰與所薰,要在什麼條件下方能使所薰受能薰的薰習? 1、堅-阿賴耶識並非沒有變化,而是相似相續,生滅無間而流動性極微細。 2、無計-指阿賴耶識無選擇性,來者不拒。 3、可薰-阿賴耶識非堅密不可入,是能夠接受另一法的影響而起微細的變化。 4、與能薰相應-阿賴耶識與一切法同處同時生滅,不即不離。 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剎那無間地變化色法及前七識心法,前六識的種種善、非善的造作與末那識、阿賴耶識俱生俱滅地在透過末那識在阿賴耶識薰習成種子,而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因前六識的造作形成善、非善的條件無間隔地引發種種果報,所以一切生命的現象就如此相似相續地輪迴不斷。 染污與清淨的緣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成就聖道的首要條件是「淨其意」,而方法是「遠離妄想及諸取」。阿賴耶識自無始來含藏著名言薰習種子、我見薰習種子及有支薰習種子,眾生於由這些種子變現成種種現象而產生種種虛妄分別: 1、由名言種子產生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 2、由我見薰習種子產生自他差別識。 3、由有支種子產生善趣惡趣死生識。 這些種子遇緣的現行皆是不離現象的剎那變化並依現象而產生種種執著而虛妄分別,但真實的情形卻是「一切法唯識而無有義」。一旦能透過聞、思、修的次第真實地證得唯識無義,阿賴耶識虛妄分別所產生的有漏種子其功能性被損壞(『瑜珈師地論‧卷五十一』),此時自無始來依附阿賴耶識(非阿賴耶識執持)無漏種子的功能就發生作用而使行者入於畢竟清淨的境界。 諸法如與如來藏 由無漏種子所生畢竟清淨的功能-諸法如-其體性猶如虛空並離於生滅、時間及空間的侷限,其與一切有漏法是「不異、即是」的關係。一般眾生自無始來習慣於第七識的我見、我愛、我慢、無明及依第七識而生的意識所生的虛妄分別,因此佛觀察到一般眾生聽聞到「無我、空」這類的佛法會心生驚怖,因此將畢竟空的諸法如安立一個名相-如來藏-「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伽經』),來引導習於「有一恆住、不變易,一切依此而生的我」此類思想的眾生,學習佛法將其有「我」的思想畢竟淨化為究竟「無我」。 依『金剛經』:「如來者諸法如義」; 依『勝鬘經』:「如來藏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因此,如來藏乃諸法畢竟空義,而一切法依如來藏而立-非如來藏生一切法而且一切法與如來藏(畢竟空)是「不異、即是」的關係,而如來藏亦是阿賴耶識的染污種子畢竟清淨所顯現的圓成實性的別名。(依『楞伽經』:「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鎖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 依『瑜珈師地論‧卷五十一』:「復次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是剎那生滅。」當知阿賴耶識是剎那生滅;依『楞伽經』:「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當知如來藏是不生不滅。依『入楞伽經』:「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依『楞伽經』:「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因此如來藏自無始以來依附於阿賴耶識(因為「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而其本身非是阿賴耶識(『攝大乘論‧所知依章』:「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而如來藏是依寄於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和合俱轉,猶如水乳。」(『攝大乘論‧所知依章』) 結論 『攝大乘論‧所知依章』:「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阿賴耶識攝持染污種子並為諸法如(如來藏)之所依,藉由清淨法的聞薰、修,阿賴耶識的染污種子即遭損害失去其功能性,因此虛妄分別識便不顯現,而不生不滅的畢竟空(如)因而顯現。如來藏是佛為初發心的佛教徒因對「諸法如」、「無我」產生畏懼而安立的方便。因此二者作用是有差別:阿賴耶識執持染污種子而代表諸法如的如來藏是畢竟清淨是不能含藏不淨有漏法的種子,二者不能混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