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代中國的改革爲什麽會取得巨大的進步
2008/05/01 08:48:51瀏覽364|回應1|推薦1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恰好也是戊戌變法110周年。這兩次中國曆史上靠得最近的重大改革的命運和結果迥然不同。博客中國日前刊登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徐學江文章表示,總結中國曆次改革成敗的經驗教訓以及外國的經驗教訓,能給我們許多重要啓示。

  1898年由康有爲、梁啓超倡導和推動,得到光緒皇帝支持的戊戌變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後爲代表的清廷保守頑固勢力的反對和鎮壓,僅僅進行103天就壽終正寢,光緒被軟禁,康、梁逃往國外,譚嗣同等六君子喋血刑場。凡讀過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失敗和遭清算,幾乎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所有改革和改革者的共同命運。戊戌變法只不過是十幾次大小變法慘劇中的一次、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

  “維新變法難成功,改革志士無善終”,這是中國人對中國封建社會變法史的總結。因此往往是“談變法而色變”。變法維新成了譏諷、嘲弄甚至批判的話題。既然通過漸進、和緩的變革方式解决社會積弊的道路走不通,那就只能訴諸暴力和革命來實現王朝更替了。這是中國與許多西方國家發展道路的不同之處。

  文章指出,與曆史上那些慘遭失敗的變法相比,中國當代的改革已經以中國迄今唯一成功的改革範例載入了曆史。爲什麽過去的改革大都失敗、改革者都沒落得好下場,唯獨當代的改革取得成功、改革者們能功德圓滿呢?原因可以列出許多條,但關鍵有兩條。

  一是執政黨的堅强領導

  任何改革都是社會危機的産物。任何旨在革除積弊,緩和矛盾,推動發展,富國强兵的變革,都有合理性和進步性。但誰來發動、領導和支持改革運動,却與改革的命運息息相關。

  翻看中國封建社會的改革史,可以看出,曆次變法、維新都是由宰相、大臣或社會志士名流提出、推動,得到最高統治者皇帝(或帝王)批准,改革者的權力來自皇帝。這種模式等于在改革者頭上懸了一把劍,必然嚴重束縛改革者的手脚:改什麽,怎麽改,改革走多遠,改革成果怎麽評價,改革失誤誰來承擔責任,該受什麽樣的追究,都是皇帝說了算。另外,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調整,必然會招來既得利益者和傳統勢力的阻撓和反抗,也就是說改革者難免要給自己樹敵。在這種情况下,改革者總是處于勢單力薄的不利境地,要承受極大的壓力和風險。得到皇帝支持,改革尚能推進,改革者的日子比較好過,一旦失去皇帝支持,“人亡政息”,改革失敗和改革派遭清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曆次變法無一例外。

  當代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從一開始就是由中國共産黨親自發動和全力推動的,始終處于黨的堅强領導之下。鄧小平是黨的領袖,是改革的倡導者和總設計師,憑他的權力、威望和經驗,確實對改革的發動和推進起到了關鍵和獨特的作用。但改革不是靠他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靠全黨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話,改革是中國共産黨的集體意志和行動。

  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改革的舉措和步驟,改革的方略和政策,改革的先後和輕重緩急,無一不是在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的基礎上,經過黨的會議形成决議後,積極而又穩步推進的。黨的堅强領導,既保證了改革决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使改革少失誤、少走彎路,而且使改革獲得强大的抗禦風險和排除幹擾的保護,從而始終得以健康和順利進行。正因爲如此,鄧小平等老一代改革家離世後,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和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高舉改革的旗幟,改革大業從未中斷。這是曆史上的其它改革所不具備的條件,也是當代改革與過去改革命運和結果迥然不同的最大奧秘。

  二是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曆次的封建社會的變法,都是在皇宮里由極少數人醞釀發動的,出發點是爲了維護皇權和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和延長王朝的壽命,而不是爲了改善勞苦大衆的生活狀况,人民無權參與變革過程,無權分享變革成果,當然對變法和變法者的命運也無從關心。這些沒有人民群衆基礎的變法,就像建築在沙灘上的樓閣,經不起任何風暴襲擊。

  中國當代的改革,固然有增强執政黨的執政根基、提高執政能力的考慮,但由于執政黨是代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它領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爲了革除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蘇聯模式”的種種弊端,爲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了國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社會長治久安。

  判斷改革是非的標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産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衡量改革成效的標准,主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一切改革舉措以人民利益爲依歸。人民不是改革的旁觀者,而是改革的主人,直接參與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國家綜合國力大大增强,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普遍改善,實現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轉變,現在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奮進。人民從改革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看到未來希望,因而衷心支持改革。

  三是改革策略正確

  在改革順序上,先農村,後城市。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70%以上,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解决了,就穩住了大頭;相對來說,農村情况較簡單,改革容易推開,城市較複雜,改革需做大量准備工作;農村改革見效快,可以爲城市改革提供糧食和其它農産品的保障;農村改革成功能爲整個改革積累經驗,增强人們對改革的信心。

  先側重經濟改革,同時不失時機地在某些政治領域進行改革。

  搞活經濟相對容易,只要政策適度放寬,允許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很快就能形成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和合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幷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産權改革和金融改革較複雜、較困難,就放在稍後進行。

  廢除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終身制,既是重大政治改革,又比較容易做到,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實現了。規定領導職務任期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把政治改革引向深入。這些年來,圍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的完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國家政治領域在民主和法制軌道上取得明顯進步。

  先試點,積累經驗,再逐步推廣。經濟特區建設、國企改革、稅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農村基層選舉改革等,無不在試點基礎上推開的。

  循序漸進,或“漸進式”改革,是中國改革的一條寶貴經驗。

  文章最後說,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了30年曆程,仍方興未艾,任重道遠。執政黨和中國人民深深懂得,作爲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的道路不會平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會一帆風順,但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意,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確,成效和功績舉國舉世公認。任何否定改革開放、讓改革開放停頓或倒退的企圖,都是不可能得逞的。改革的目標必將全面實現,一個現代化的、繁榮昌盛的、民主文明的、穩定和諧的世界强國必將屹立在東方。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ron02122003&aid=1829819

 回應文章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要完成徹底改革的成功,還要有一個過程------量變到質變------像蟲繭羽化!!
2008/05/01 11:55

要完成徹底改革的成功,還要有一個過程------量變到質變------像蟲繭羽化!!

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基於"人本主義"-----是基督文化的核心價值,發展過程很曲折-----很讽刺的是,由社會主義進化出的"共產主義",最壓制人之所以為人的"思想能力", 必須要調整的!!

也許還要兩代---印度可以讓人民決定國家領導人,中國的說詞是"不為也"的藉口!!    

是到了為下一階段----量變到質變------蟲繭羽化進行規劃的時候了!!


Tomas
小米^^(aaron02122003) 於 2008-05-01 12:50 回覆:

中國必須要走向民主,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實現民主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公民社會的建設,法制社會的建設,憲政制度的建設,高效廉潔公務員體系的建設,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的文藝復興,等等等等。

我們不說像共産黨經常掛在嘴邊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官方腔調,我們換一種說法,也許大家比較能接受,“建設符合中國國情和適應中國發展的民主制度”。

中國的民主進程,只能在漸進中實現,任何忽視複雜國情,民情,歷史傳承和外部國際環境以及地緣政治的言論,類似于某些像什麽NTDTV裏伍凡那種人空談和謀劃,都將害死這個國家,摧垮這個國家扎實穩健的民主進程。激進解决不了問題,激進只能製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