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5 02:19:42瀏覽1186|回應2|推薦2 | |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 希特勒先生 戰敗的德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際反德勢力聯合起來敲骨吸髓,強迫德國人民賠付大量的款項,使德意志的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國內政治動盪,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生活困苦。此時的威瑪政權軟弱無力,無法擔承起使德國重新崛起的重任。希特勒先生對這一切感到極大的憤懣與不平,決心要恢復德國的光榮,解救德國人民,強大日爾曼民族, 在為解救人民,重建德國的奮鬥中,希特勒先生做了大量工作,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先生無怨無悔。為了人民,為了德國,先生不會辜負眾望,也不會放棄肩上的責任。1923年11月上旬,希特勒先生和他的同志們在巴伐利亞的慕尼克發動了著名的“啤酒館暴動”,以圖願望的實現,但不幸為反動當局所干涉,行動失敗,先生本人受傷並被囚大獄。在獄中,先生剛毅不屈,頑強鬥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並在難友中繼續開展宣傳納粹黨的理論,使得更多的人認清了德國的現實,樹立起為德意志新政權的創立而鬥爭的宏大理想。此間,先生還嘔心瀝血編著《我的奮鬥》這部偉大而光輝的著作,這是先生鬥爭經驗和政治智慧的結晶,是納粹黨的指導理論和德意志人民的強大思想武器。 希特勒先生在被囚禁期間,納粹黨人仍舊堅持在全德國開展活動,為營救自己的領袖而四處奔波;日爾曼廣大人民熱烈聲援納粹黨,紛紛要求政府釋放德國未來的希望——希特勒先生;轟轟烈列的運動在全德國、全日爾曼民族內急劇的醞釀著,軟弱的威瑪當局眼看就要掌握不住局勢,攝於廣大人民的威力,1924年9月,希特勒先生獲釋。 1929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使德國幾乎面臨破產的境地,人民苦不堪言,社會景象凋敝,階級矛盾尖銳人們對威瑪政府徹底失去了信心。此時納粹黨的生機和活力卻顯示在人民的面前,先生和納粹党成為德國人民的唯一希望和救星。1931年,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取得81萬張選票,成為德國第二大黨;1932年,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又獲得1374.5萬張選票,在國會中佔據330個席位,而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日益強大的德國要行動了,希特勒先生要讓德國重新成為世界巨人的理想既將成為現實。1933年10月,德國退出國際聯盟虛而不實的裁軍大會,使之名存實亡;1935年廢除《凡爾賽和約》,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的軍事力量大增,1936年3月,德軍順利開進萊茵不設防區,收回被占領土地,宣佈廢除《洛加諾公約》;1938年3月,德國合併奧地利,9月收回蘇台德區;次年3月,合併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先生領導的德意志從此成為歐洲的雄獅,一吼而舉世震驚。 希特勒先生一生最偉大的事蹟是發動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席捲歐羅巴,如秋風掃落葉;消滅波蘭,滅亡法蘭西,重創英吉利,南下阿非利加,東南直指巴爾幹、小亞細亞,威震世界! 戰爭是殘酷的,希特勒先生也不願意總是戰爭,但先生自有精闢的理論:戰爭是為了和平。先生的最大願望是統一全球,儘快結束戰爭,實現千百年來世人夢寐以求的世界大同,讓世界人民有一個安逸祥和的共同家園,有一個統一的旗幟,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迅速發展。然而,以美英為首的反德勢力,糾集大批不明真理的犬豕國家劇烈反對先生的主張。為了自己的私利,這批烏合之眾暫時勾結來阻止德國的前進和先生的理想。殊不知,這些爪牙幫手是受了美英的利用,充當了實現他們陰謀的炮灰。國際反德聯盟喪心病狂地攻擊德國,先生在廣大日爾曼人民及其盟友的支持下,率領軍隊奮勇抵抗,使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而沉痛的代價。然畢竟是眾寡懸殊,單頭雄獅終究抵擋不過狼群的圍攻, 先生走了,可先生的英名卻永遠為德國人民、世界人民所牢牢銘記。先生創造了歷史的新篇章,留給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使人類對和平的理解和對戰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沒有先生親自策劃的“二戰”,怎會有人類思想的巨大轉變?沒有先生提供的戰爭現實見證,怎會有持續到今天的安穩局面? 今天,當我們在談論和平與發展時,總會很自然的以先生的偉大業績作強有力反證。先生的精神已深入人心,先生的思想理論及其本身就猶如一面巨大的反光鏡,清晰的映照著歷史、現實與未來! 先生可以被打敗,但永遠不會被征服!人類只要存在,就不會忘記“阿道夫·希特勒”這個閃亮的名字,這是歷史的安排,上帝的恩賜。 阿道夫·希特勒先生永垂不朽! 當年僅43歲的希特勒剛擔任總理時,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誇贊,激賞他:說希特勒是一個清廉,有自制力,有能力的政治人物。他不貪財,不好色,不喝酒不吸煙,愛好藝術,有強烈愛國心,是當時唯一能帶領德國復興的人。他的擁護者遍及全日爾曼地區,但凡當時對希特勒有所質疑,有所批評的人士,都遭到強大的壓力,無情的攻訐。於是不是遠走它鄉,就是噤默不語。但是這位正直,廉潔,善良的好人物,給它的國家,民族甚至全世界帶來多大的苦難?這就是當時盲目縱容,死忠擁護的日爾曼人,對世人的罪過。到今天德國人還一再檢討,為什麼當時聽不見真實的語言?為什麼拒絕聽不同的論點?為什麼寧願被迷惑而不願覺醒?以致犯下深重的罪孽。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