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惡報應思想與故事》心得
2011/07/14 22:28:09瀏覽921|回應0|推薦4

先秦時期善惡報應思想為理想性。

 《國語》善惡報應思想:                

1. 道德是幸福的根基:沒有道德而有福者就像沒有第機而築高牆,高牆將毀壞。例如單襄公認為晉周有德、行為端正並能得到上天福佑,後來成為晉悼公。

  2. 道而得神是謂逢福,淫而得神是謂貪禍:一個國家如果興盛,這個國家的君    王一定聰明仁慈、敬天愛民。反之,一個國家如果將敗亡,其君王一定淫亂懈怠。

  3. 天道賞善罰淫:上天賜福行善的人,降禍淫亂的人。

  4. 不祥則福不降:不各血親宗族而和異族結盟,是不祥。周襄王不聽從富辰的規勸,要狄國攻打鄭國,周襄王為了感謝狄人,娶狄女為后。周襄王18年,廢黜狄后,狄軍入侵,富辰迎戰而死,襄王逃難鄭國。

  5. 臨禍忘憂,是謂樂禍:子頹趕走惠王而自立為天子,歌舞不息,最後惠王在鄭厲公和虢叔的協助,子頹及三位大夫被殺,惠王復位。

    兩漢時期善惡報應思想為現實性。

《春秋繁露》善惡報應思想:

1.      天人相應:為政者不僅要服從天命,更要重視民意,因為天命和民意是緊密相通的。

2.      災害以見天意:《春秋》非常重視細微的開端,因此記載日蝕、月蝕、地震等不合常理徵兆,希望天子能省察天譴,敬畏天威。

3.      三命說:正命者,不需行善仍然得到善報;隨命者,行善得福為惡得禍;遭命者,行善反而得到災禍。

4.      天命無常:上天並不是命定某個人永居王位,而是隨時可降新命,重新命定有善德的人為王。

5.      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知所致:君為何被殺?國家為何滅亡?都是因為累積細微的過失而成重大的罪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善惡報應思想即希望宇宙顯示正義。

《抱朴子》善惡報應思想:

1.      天高而聽卑,行善不怠,必得吉報:人間的善惡上天無所不察無所不知。

2.      天地有司過之神:司過之神根據百姓所犯的過失減少壽命。罪過大者減少一紀的壽命,罪過小者減少一算的壽命,一紀是300天,一算是3天。

3.      慾求長生者,必積善立功:追求神仙長生知道的人,一定要積善立功,以寬恕之心對人,以仁慈之心待物。

4.      曾行諸惡事,後自改悔者,轉禍為福:所做的善事要比先前的罪過至少多出一倍以上,就可以趨吉避凶。

5.      小善雖無大益,不可不為;細惡雖無近禍,不可不去:小善雖然沒有很大的益處,卻不可不為,累積小善成大善;小惡雖然無近禍,卻不可不去,累積小惡成大惡。

6.      禍非禋祀所禳:如果祭祀祈禱可以延壽、消災,那麼,有錢人家一定可以長生不老,王公貴族一定沒有疾病。

    唐宋時期善惡報應思想為理性。

《天論》善惡報應思想:

《天論》天人關係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陰騭之說,主張天人感應,天與人交相勝,即天所能做到的,人不能完全做到;人所能做到的,天不能完全做到天與人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另一種是自然之說,強調沒有天人感應,例如:雷擊百姓,並不是他們有罪。

    明清時期善書教化與勸善小說善惡報應恬淡思想。

《歷史感應統紀》「戰爭是出於不得移,如國是為了除暴安良、救國救民而用兵,也要恬淡處之,就是不可好戰濫殺。戰勝了不要得意,應該懷著哀痛悲傷的心情,猶如參加喪禮一般。那些好戰濫殺,喜歡殺人的將領,終究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9631105&aid=542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