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3 20:22:37瀏覽2664|回應11|推薦35 | |
本文刊載於「中共研究」,2009年1月號 短評(一)
「胡六點」提出之後,兩岸學者、專家、媒體紛紛解讀,各種說法不逕而出,大陸各界也傳出集體學習的熱潮,並出版小冊廣發各界研閱,顯示這份文件的重要性與指導性。為此,我們特別就「胡六點」提出的目的、策略意涵等方面,提出初步的分析與判斷,聊供兩岸各界參考。 一、提出之目的 1979年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告台灣同胞書》,這份文件迄今30周年,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現在的兩岸情勢,以及國際環境的變遷,的確起了很大的變化和轉換。胡錦濤審時度勢後,選擇在此關鍵時機,提出這份「文件」,自然有一定程度的指導目的和後續政策延續性。 (一)安內攘外的意圖明顯 30年前提出《告台灣同胞書》的當時,中共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30年後的現在,中共已經是世界外匯存底最高的國家,經濟實力躍居世界趬楚,國際地位日漸重要。
此時此刻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亦是將中共改革開放30年的重大成效,展現在大陸人民與世人的面前,藉以昭告國際各界,中共已經準備好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做一個負責任的東亞大國,甚至於世界大國。胡錦濤安撫內部人民情緒的用意至為明顯,而其攘外的企圖亦表露而出。 (二)為兩岸政策與歷史地位定調 胡錦濤就任中共黨、政、軍三位一體,已經邁入第二任的第二年,對「胡政體」而言,選擇在大放異彩的改革開放後的30年,提出具體的兩岸政策主張,當然是想在未來任內中走胡錦濤自己的路線,為兩岸提出關鍵性的基調,在兩岸事務中取得主導權。並在其任期內能夠鋪陳解決兩岸政治性問題的架構,甚至於有機會取得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具體條件,奠定「胡政體」的歷史地位。
這份文件多次提及「和平統一」字眼,應該是胡錦濤內心深處的想望與企圖。台灣各界應該審慎研應,才能在「胡六點」的虛實當中,提出至當的因應對策,保障台灣的安全。 (三)對歐巴馬就職前的暗示 胡錦濤選擇在歐巴馬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20天前,藉機提出軟硬並濟的「胡六點」,文件當中雖然看不出對美的尖銳詞句,但這段「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干涉。」其實已經表露中共暗示國際各界休要干涉中國事務的決心。這會不會是胡錦濤在歐巴馬就職前傳達給他的強烈暗示呢?此乃觀察美中關係、台海情勢、國際佈局的重要訊息,值得各界持續關注! 二、軟硬兩手策略的深層意涵 胡錦濤主政以來的有關對台談話,可以說是一手軟一手硬,在軟硬當中調控主導兩岸關係的進程。在民進黨主政的過去8年間,兩岸關係可以說是兩岸進程中的黑暗期,這當中胡錦濤亦曾提出軟硬交錯的對台策略與措施,但在雙方水火不容的對抗較勁之下,使得兩岸兩會終止了近十年的交流協商。兩岸情勢的嚴峻可以說是前所未見,亦埋下台灣經濟陷入困境的因素。
而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確實是兩岸歷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關鍵機遇期。胡錦濤充分了解這是他能不能在歷史留名的大好機會,因而選擇在這重要與突破的時刻,提出「胡六點」做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依循方針。這份軟硬兼施的綱領文件,自然蘊藏和隱含了深層的意涵,亦顯露胡錦濤對兩岸主導的殷切與強勢。 (一)硬的方面 在這份五千多字的文件當中,胡錦濤強調:「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上述這段講話的目的很明顯的是要說給大陸各界聽的,尤其是安撫內部鷹派人士的意味濃厚。因此,胡錦濤在未進入「胡六點」之前,先喊出這段招安撫緒的定心喊話,以為鋪陳六點意見的支撐。
順著上述硬性的基調,胡錦濤的第一點意見就明確指出: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這段話已經將以往的一中三階段論的說法取代了(江澤民把「一中新解」的三階段論,放進十六大政治報告,即「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亦充分顯示胡錦濤內心深處對於兩岸基調的確立,和歷史地位的鋪陳再也不必掩藏了。
這正是胡錦濤藉由這份文件的發表,畫出「胡錦濤路線」的確定性,定下今後中共對台策略的堅定基調;明確清楚將兩岸的分裂分治從涉及主權和領土的問題抽離,定位在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又強調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這其實就是將台灣定位為中國的一個省,所以兩岸問題是政治對立,而沒有主權和領土的問題存在。胡錦濤的「一個中國」原則,比江澤民時代的「一中原則」要來得獨斷強硬,而胡安定內部,攘制台灣的意圖迫切堅決,我方豈能不審慎因應! (二)軟的方面 胡錦濤的第二點意見: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我們期待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扎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兩岸可以為此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以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胡錦濤這點意見是在回應馬總統在競選時期提出的經濟政策白皮書的主張。看得出來胡對於台灣內部經濟情勢的嚴峻,能夠充分詳實的掌握,也願意協助我方解決經濟問題。但我們要指出的是,有關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問題,涉及複雜的技術與主權方面的問題,未來在協商階段我方應該注意中共會否夾雜技術性的政治手段,逼使我方被迫接受,因而漸次流失我方的政治地位,這是得不償失的交流動作,不得不戒慎為之。
胡的第三點意見: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
這段話是胡錦濤的溫情喊話,企圖從文化的軟性面來拉近大陸與台灣的隔閡,胡錦濤想從中華文化的大構面將台灣文化涵蓋而入。如果從純文化的角度來解讀,胡錦濤的喊話是有他的用心與細心,所以他說「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亦即胡認為台獨在台灣畢竟是少數,不能將少數人的「獨立意識」解讀成「在地意識」。而從人不親土親的角度來看,便能說明「台灣意識」強調的是對土地的認同,而不是「台獨意識」的主權認同,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然而我們要藉此呼籲中共,正視「台灣意識」的存在,遠比打擊「台獨意識」要來得重要得多,理由很簡單,支持台灣人民維持現狀的意願,正是「台灣意識」的潛藏意涵。當「台灣意識」獲得支持保障之後,也許「台獨意識」可能就會漸次淡化,這是中共必須深切認知的問題,對兩岸關係的維護亦或能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中共各界應認真體察。
胡錦濤第四點意見: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台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上面這段談話是胡錦濤就任以來第一次親自向民進黨喊話,確實格外具有深意。以往賈慶林曾經對泛綠人士喊過話,賈曾經說過「歡迎與鐵桿泛綠人士進行交流」,但並未引起民進黨和綠營人士的興趣,中共與民進黨的互動可以說是淺嚐即止,互探虛實而已。
胡錦濤此番親自上陣,當然是展現他的善意和誠意,但是民進黨輕描淡寫的虛應,顯見中共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的說法,說穿了,其實是一劍刺穿民進黨的心臟,要民進黨改變(放棄)它的黨綱和主張,等於是要中共放棄「一中原則」一樣,民進黨豈可能自掘墳墓呢?
所以,胡錦濤的說法不但達不到效果,反而引來民進黨用呼籲中共重視民主的譏評,輕輕地帶過,但卻紮實的擊中大陸的要害。看來中共與民進黨的過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胡錦濤的喊話應該是:聲勢大,回應小,機會渺罷了!
胡的第五點意見: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干涉。」
這段話的關鍵點在:一、「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也就是說,台灣只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而不是國際組織,胡的說法,其實又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似軟還硬的棉裡藏針性的說法,充分顯示胡作風的慣常思維理則。二、「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干涉」這話講明了就是正告國際社會,統一是中國的最終目的,台海問題最後的確保線就是「兩岸復歸統一」,清楚明確的將「統一紅線」標定而出,軟著陸,硬達陣的意圖至為明顯。
胡錦濤第六點意見: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我們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胡錦濤提出兩岸就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是否代表目前進行的兩岸「先經濟後政治」的協商程序,將被打破或轉型呢?亦或是胡認為政治關係的商討有助加速中國的統一進程呢?又或是中共將採取「經政同步」的協作策略呢?而這會不會是胡流露他急於解決兩岸問題的堅決與迫切呢?這都是我方必須研判、釐清的關鍵之處。
此外,有關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方面,中共軍事專家解讀為:「軍事互信」與「軍事安全互信」差別在於,加上「安全」兩字是指:兩岸在軍事範疇上的安全問題,而不是牽涉主權問題的「軍事互信」。可見中共欲與我方交流協商的任何問題都將排除在「主權」範疇之外。所以胡所謂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其實就是在呼應和強調第一點意見「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的延伸,我方應該深切研應才是。
我們認為固然胡錦濤有伸出和平橄欖枝的善意,但背後的不變「一中原則」,恐怕還是解不開兩岸的情結和堅持;而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也可能是中共不能全然放心和信任的芥蒂所在。這是兩岸雙方必須共同思索的重要課題。 兩岸所堅持的原則和主張,其實都有內部要安撫和重視的民意壓力所在,這是兩岸之間,有所堅持與有所不捨的困難處境。是以,先要理解,次求和解,經濟為先,解除軍事,結束敵對,政治奠基,和平相處,應該是目前兩岸較好的方式,任何急於壓破對方或盤算計較的舉措,都逃不過兩岸人民的檢視。
胡錦濤軟硬兼施的「胡六點」,固然內外兼顧,但老實講除了關心或研究此議題的人士關注之外,兩岸人民所想的其實是「安居樂業」與「溫飽無虞」。所以,如何讓兩岸人民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和和平,應該是當前最必須戮力以行的焦點。而「以人為本」的兩岸政策,似乎就是兩岸最大的公約數,亦是可長可久的治理之道,兩岸主政者均須正視以對。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