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The life of David Gale
2010/06/07 21:15:09瀏覽521|回應0|推薦5
昨天在Netflix上看了Kevin Spacey和Laura Linney的“The life of David Gale”(還有Kate Winslet﹐ 但我就看得見Laura Linney)。死刑是最近台北的大課題。我一向在政治思考上比較傾向保守派﹐因此是支持犯罪受罰的。最近學佛﹐思考轉向了(as it should be, right?otherwise what's the use?)。電影裡前後兩件罪行﹐都是冤案﹐後來電影都清楚交代了。當然﹐Spacey僅僅因為Winslet臨時爛車拋錨﹐沒把錄影帶及時送到而處死﹐這一點不免是勉強的--導演算是不對刑罰系統作評判﹐模棱收場(這個冤死刑﹐如果爛車沒臨時拋錨﹐就會因錄影帶而平反--系統是可能正確的﹔雖然我們都知道﹐有時它會不正確﹔在美國﹐則又加上了種族問題--黑人與西裔入獄與處死的比率遠高過白人)。

問題是﹐怎麼在理念上去分析呢﹖系統是不可能完全正確的。就像有時正兇會因各種因素被釋放﹐另些時候﹐也會有冤獄。冤死刑﹐則是不可能補救的。

我讀佛經﹐有些部份總是會從心裡驚嘆﹐同時昇起不可致信與些少的驚懼感﹕這是經中描述佛在因地多生修行過程中﹐無數次毫無負性反作用地﹐去布施身血﹐甚至頭目腦髓。我一直覺得必需從比喻象征的角度去理解﹐但我想我是錯誤的。

好﹐回來說死刑的課題。受害人(無論受什麼害﹐讓人罵了﹐傷了身心﹐失去財物名聞﹐誤解嫉妒中傷等等﹐生命當然也不外)﹐正確的反應心態是﹕
1. 該憐憫對方﹐他受困在煩惱愚痴之中﹐行為心裡都只受煩惱的牽引。
2. 該憐憫對方﹐他不懂得傷害有情所造的惡業。
3. 不該責怪對方﹐因為他是受著前世業力的牽引﹐不能自拔﹐甚至對此沒有理解。
4. 該感謝對方﹐因為他給我機會﹐彌補消解先世的罪業。因為他給我機會在這一世修行布施忍辱。

經典上細說的當然多於此﹐但這些足夠來思考死刑一事。如果受害人與家屬接受佛法﹐那麼基於以上﹐則對於犯者只有慈悲心﹐不會有報復心。則並沒有以死還死的邏輯。如果有一報還一報的事﹐那純粹基於佛弟子深信因果﹐知道並相信﹐一個不悔改的犯者﹐來世會受到大苦報--但我們不因此感覺到任何平反的快樂﹐我們仍然憐憫他﹐希望他終究會理解與改變﹐在無限生命的路途上。然則﹐電影主題﹐從可能誤判下手的邏輯﹐便成次要。

當然﹐這樣寫影評﹐可能不昧佛法﹐但有昧評論電影的世間法。這部電影運鏡穩健剪接簡潔﹐懸疑而收斂(當然﹐過半場﹐我就猜出來重點了﹐無妨)。Winslet有一小段哭泣﹐稍微一點點多了﹐也還好﹐Linney的傷情戲與幾秒鐘的床戲﹐Spacey的下墮過程﹐這些都恰如其分﹐導演拿捏得甚為精準。

這部戲是2003的﹐我不知道我怎麼會miss掉Linney尤其又有Spacey的戲。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YZY&aid=410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