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蔣介石國民政府
2013/12/23 11:00:40瀏覽175|回應0|推薦0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60多年前,在創建IMF時,美英進行了激烈交鋒,而中國作為IMF的創始國之一,也是那場交鋒的重要參與者。


蔣介石想借參會爭取美援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五個年頭,反法西斯國家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此時,盟國的領袖們開始思考一個重要問題:戰後如何重建?經過反覆籌劃,美英決定召開一次世界金融會議。

消息傳到中國,蔣介石一開始並沒有在意。1943年到1944年,中日戰事激烈,中方消耗很大,蔣介石著急的是如何獲得盟國更多援助。得知會議地點定在美 國,他覺得或許可以借此派人去美國爭取援助。如此一來,孔祥熙去再合適不過了,他是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有美國留學背景,還曾在歐洲遊歷、訪問過,與 西方人打交道得心應手。就在這個當口,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訪問,但華萊士對蔣介石的印象並不怎麼好,蔣擔心這會影響美國援華,因此反覆責成孔祥熙一定 要將爭取美國援助的事辦好。就這樣,孔祥熙有了更重要的任務,參加金融會議反倒成了捎帶完成的副業。

會議的地點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小鎮的一片森林裡。1944年6月30日,孔祥熙率領一個9人代表團與其他43個國家的730多位代表在這裡相聚。當時,整座森林被全副武裝的軍人嚴密封鎖起來。

英美代表把持會議

7月1日,會議正式開幕。大會主席是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但真正的主角是61歲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和摩根索的助手、52歲的美國經濟學家哈里·懷特。他倆完全控制了會議,抱著各自的提案激烈爭論。

懷特仰仗美國儲備的大量黃金,一再強調黃金的作用,竭力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在戰後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穩定的基金組織。凱恩斯極力淡化黃金的作用,力主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總的來看,懷特在辯論中略佔上風。

據歷史學家詹姆士·波頓在《哈里·懷特與IMF》一文中介紹,凱恩斯很佩服懷特的口才和戰略眼光(凱恩斯後來還希望懷特擔任IMF首任總裁),最後,兩人 都贊同建立一個多邊的官方機構以促進國際間資本的合理流動。但在這一組織的權力、獨立性等問題上,兩人仍然分歧很大。於是,他們各自擔任了一個委員會的主 席,專門處理自己的方案。

從基思·霍斯菲爾德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1965》一書來看,儘管孔祥熙說話不像懷特和凱恩斯那麼硬氣,但他的外交活動很積極,也很有策略。中 國當時的經濟實力遠不能與英美相比,國內通貨膨脹嚴重,貨幣金融秩序混亂,孔祥熙的想法很簡單,設法加入戰後的新金融體系,將本國貨幣與英美貨幣掛鉤,為 日後爭取更多權益做準備。

孔祥熙很清楚誰的實力更強,為了有更多勝算,他支持美國人的方案。當時大會下設3個委員會,第一委員會負責處理美國人的方案。孔祥熙就派中國著名外交家蔣 廷黻參加這個委員會。蔣廷黻沒有辜負孔祥熙的重望,憑藉豐富的外交經驗,擔任了第一委員會下屬的四個分委會之一的主席,負責基金會宗旨和政策的制定及劃分 各國在基金會的配額。

除此之外,孔祥熙利用一切機會與會議的主導者會談。大會主席摩根索原本就有親華傾向,經過一番商談,孔祥熙取得了他的支持,兩人一起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此 外,大會開幕的第二天,孔祥熙又與凱恩斯約了飯局。兩人酒足飯飽之後,在餐廳促膝暢談,並留影紀念。通過這些非正式會談,孔祥熙瞭解到了西方大國的真正意圖。

中國參加14國閉門會議

各國代表在大會上爭吵了兩個多星期後,英美最終決定召開閉門會議,40多個國家中只有14國被允許參加。

能否參加閉門會議,直接關係到中國的利益。而1944年正是美日酣戰之際,中國軍隊在國內牽制了大量日軍,派出的遠征軍又在緬甸解了英美之圍,讓不讓中國 參會,英美須掂量掂量。此外,孔祥熙所做的大量工作也沒白費。據《佈雷頓森林會議最後議定書》記載,孔祥熙擔任了規則與規章委員會主席,會議開幕後的第三 天,大會成立了一個指導委員會,孔祥熙也位列其中。有這些做後盾,孔祥熙帶領中國代表團順利走進閉門會議的會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1965》一書,關於佈雷頓森林會議,除了為數不多的官方文件之外,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記錄,那次閉門會議更是高度機密, 實際上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具體有誰最終坐到了密談桌旁。但結果是,通過密談,美國憑藉強大的實力戰勝了英國,會議決定建立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各國貨幣與 美元掛鉤的金融體系,並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孔祥熙為中國在IMF爭得了排名第3的席位,並使中國成為開發銀行12個董事國之一。次 年12月27日,參加佈雷頓森林會議的22國在《佈雷頓森林協定》上籤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成立。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i127&aid=100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