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從卡拉OK談詞的起源
2018/05/31 06:41:30瀏覽251|回應0|推薦5

第一章 從卡拉OK談詞的起源

 

當你唱卡拉OK時,是否因「歌詞俗氣」想修改歌詞?我讀葉嘉瑩的《唐宋詞名家論集》時,發現修改歌詞的念頭,遠在唐宋時期早已有之,由於騷人墨客的爭相競改歌詞,蔚為風氣,竟推波助瀾,在中國文學的領域裏,開出了一株極美麗的文學奇葩,這就是「詞」的起源…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的三大瑰寶。唐詩之後,「詞」因運而生,逐漸形成風氣,到了宋朝,達到了巔峰。 


所謂「詞」,就是隋唐「流行歌曲」的「歌詞」。 

一般來說,唐詩每句的字數是固定的,有五字(五言),或七字(七言)。而「詞」因為要配合音樂的旋律,句子長短不一,所以「詞」又叫「長短句」。古詩中的「古樂府」,也是歌詞的一種,也是句子長短不一,所不同之處在於「樂府」是有了詩句再配音樂,而「詞」則是先有了音樂,再填詞。 

「歌詞」也者,不論是因有歌而有詞,或是因有詞而有歌,都是「歌、詞」一家,所以談到詞的起源,就不能不談一談唐代的音樂。 唐代的音樂蓬勃發達,歷代皇帝都喜愛音樂,尤其唐玄宗,本身就是音樂家,音樂造詣非常高深,他設梨園教坊,選樂師宮女,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創作了許多流行歌曲,這些流行歌曲之中,有的就成了日後的「詞牌名」。 

宋朝學者沈括,精通音律,他在《夢溪筆談》一書中,將唐代的音樂分成三大類:雅樂,清樂及宴樂。 

雅樂,是指「先王之樂」,是政府因古樂消失,而特別制定的官方音樂(廟堂音樂),這和民間流行的「詞」是無關的,而和「詞」息息相關的是在民間流行的「清樂」、「宴樂」,以及宗教音樂「法曲」。 

清樂,是指「前世新聲」。漢代名音樂家李延年,會唱歌作曲,受到漢武帝的寵愛,特命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等寫詩作詞,由他譜成新歌,創作「新聲曲」。這種「新聲曲」日後因戰亂而流散到全國各處,再與中原及南方的民間音樂相互結合,成為民間音樂「清商樂」,亦稱「清樂」。 

宴樂,又稱燕樂,原指賓客宴飲時所奏的音樂。和「清樂」相比,「宴樂」中胡樂的成分較多,可以說「清樂」是以漢曲為主,而「宴樂」則多有胡音。漢末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天下大亂長達三百年,晉室南渡以後,統治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代的各國胡人,都紛紛帶來各式胡人音樂。唐太宗時,還有以西涼、扶南(今柬埔寨)等「外族胡部」為名的曲類,到唐玄宗時,外國歌曲(外族胡部),已經完全融入華夏音樂中去了。也就是說唐代的音樂,到了唐玄宗時,已變成是集「南北漢胡」各種音樂大成的一種音樂了。 

這種集大成的民間音樂,後來又逐漸和佛教與道教的宗教音樂「法曲」融合,成為一種新音樂。從敦煌石窟的經卷中可以看到,當時很多佛教僧徒都熱衷於音樂的創作,他們不但作佛曲,對「俗曲」的創作也很有成就,因此唐朝的「法曲」,就演變成了「古今中外」各式音樂的總匯。 

用「法曲」特有的樂器(鐃、鈸、磬、幢簫、琵琶等),和「法曲」特有的風格,演奏出來的各式音樂,受到唐人熱烈的歡迎,特別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有些文人開始覺得歌曲雖好,歌詞卻不盡如意,於是開始修改歌詞,自我揮灑一番。「填詞」的風氣,由是流傳開來,成為當時知識份子的文學雅好,最後終於形成中國詩史上的一種重要形式。 

詞由歌來,有詞必有歌,所以每一首詞都有一個「詞牌名」。「詞牌名」,以現代話語來說,就是流行歌曲的名字,《滿江紅》、《菩薩蠻》、《青玉案》都是當年的流行歌曲,例如《菩薩蠻》(註1) 是一首來自緬甸的歌曲,而《蘇幕遮》(註2) 則是一首高昌(今新疆)舞曲。 

既然「詞」胎源於「歌」,自有音樂「抑揚高下曲折」的旋律美,詞的內容意境,也就因此含有音樂婉約淒美的特質。

日後,「詞」和「詩」分庭抗禮,相互輝映,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精美的文化形式。雖然當年的樂譜已經失傳,但詩人和詞人們所留下的詞章,在千年之後,依然花紅葉綠,美麗動人。 

 註(1) 《菩薩蠻》:據考證原是今緬甸境內古代「羅摩國」的樂曲,唐蘇鶚《杜陽雜編》說:「大中(唐宣宗) 初,女蠻國貢雙龍犀……其國人危髻金冠,纓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也就是說她們梳高髻,戴金冠,身上掛珠寶,像菩薩一樣,因此當時教坊就將此曲譜成《菩薩蠻》歌曲,風行一時,是古代著名的流行歌曲。(見百度百科) 

註(2) 《蘇幕遮》:原本是指新疆吐魯番(古高昌) 的「囊袋」舞曲。據說,跳此舞時,舞者用油囊裝水,互相潑灑,表演者爲了不讓冷水澆到頭上和臉上,就戴了一頂塗了油的帽子,這帽子的高昌話就叫「蘇幕遮」,這舞曲也就演變成了後來的流行歌曲《蘇幕遮》了。(見百度百科)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Blog&aid=1122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