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在老師講述:《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010/07/30 17:38:28瀏覽12502|回應2|推薦10

 

《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

 

 

〔注釋〕

 

1.寵辱:名譽榮耀與毀謗難堪、福與禍、利與害、得與失、順境與逆境等之概括用語。

 

2.驚:心動不寧之貌。

 

3.貴:看重、謹慎之意。

 

 

〔解說〕

 

大凡人最在乎的就是榮耀名譽與侮辱毀謗、吉凶禍福等。總是為此心懷憂慮、患得患失;一旦臨身,就要心驚不寧。還有,最大的憂慮煩惱,就是愛重身體性命的奉養安危等。 

為什麼寵辱得失會心驚不寧呢?因為一般人視榮耀名譽為尊貴高尚的;屈辱失敗為卑賤低下的。所以,不管得也好、失也好,總是牽掛煩惱、心神不寧。 

為什麼身體的奉養安危是最大的憂慮呢?因為人們執著的吉凶禍福、利害得失、乃至財物身家等,這一切煩惱牽掛的根本源頭,就在於有這個「身體」在!所以「身體」實在是最大的禍患啊! 

看清了這個真相,明白了這個道理。修道返樸,清靜無為,能夠超越榮辱吉凶、禍福得失、與身體性命的牽掛顧慮,合於道法,達於自然、逍遙安樂的境界,得到心靈最大的自由時,我還有什麼禍患憂慮的呢? 

 

〔闡述〕

 

《老子》這裡分成兩方面、兩個層次來講道,一個是「自我」的這個意識;一個是「身體」形軀的存在事實。而「身體」的存在事實,又是「自我」意識的根本源頭。 

因為有「我」的意識的執著,所以對於寵辱毀譽、禍福吉凶等,視為生存的依憑。古人有所謂的「士可殺,不可辱。」現代人有所謂的「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等說法。然而有些偉大的人,卻又能夠「忍辱負重」。 

另一方面,「身體形軀」也有他本身的需求。因為有「形軀」,所以需要食衣住行等種種生存需求。而所謂的「吉凶禍福」、「寵辱得失」等,直接間接,在相當的程度上,會對「形軀」的生存產生影響。有了榮耀財富,「形軀」的奉養會華美高貴;而一旦禍害降臨,可能連「性命」也不保。所以「有身」就是「寵辱若驚」等憂患的源頭啊! 

這就是世間凡人的最大憂患! 

「老子」洞鑑於此,所以主張修道返樸,清淨無為,才能超越寵辱禍福、與對「己身」的執著憂慮,保任「心靈生命」之「真我」,達於與自然天地之道合一的逍遙安樂之境。 

佛教也有類似的觀點。佛經中,有所謂「去我執、斷憎愛」。佛陀教弟子視此身如「怨賊」,雖飲食醫藥等百般奉養,此「身」依然不免「老」、「病」、「死」,所以不應執著追求「肉體」的欲望滿足,而應返回內在「心靈」,求法修道,以養「法身慧命」。

 

 

自在老師講述

(本文有著作權,引用請註明)

 

 

※原發表於﹝雲水無心﹞網站:(原作於96.06.0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4275481

 回應文章

老查居士新書4-明月依然在心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夜安
2010/08/02 23:40

謝謝自然老師

我明白了

我會更努力  研讀佛經

及修行

祝如意


<鏡煙湖>
山水田園詩
詠物懷人詩
佛宗禪理詩
抒情憶愛詩
鏡煙湖的世界,沒有亂耳的絲竹,亦無勞形的案牘,只有不愧對美好時光的詩,靜靜相伴……
自在老師(TztzaiMaster) 於 2010-08-03 07:47 回覆:

修行根本之要無它:

誠實面對自己的心。

謹以此語贈君!

阿彌陀佛!


老查居士新書4-明月依然在心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午安
2010/08/01 17:11

自在老師吉祥

我知道了

謝謝妳

我曾見過此用法

刻在石壁上

或許是 刻者筆誤吧

再次感謝妳  更正 如此重要之 經譯

祝如意


<鏡煙湖>
山水田園詩
詠物懷人詩
佛宗禪理詩
抒情憶愛詩
鏡煙湖的世界,沒有亂耳的絲竹,亦無勞形的案牘,只有不愧對美好時光的詩,靜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