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馬2014年近體詩冠軍獎七律作品之評析
2014/08/24 23:41:42瀏覽806|回應0|推薦4

 

大馬2014年近體詩冠軍獎七律作品之評析


 

【緣由】

 

近日有馬來西亞網友來函,以自撰之詩聯作品就教於余。余予以詳評指導後,其又以最近大馬詩壇公告之近體詩冠軍獎七律作品求教。

 

此網友言,大馬詩總每年皆舉辦「大馬天聲獎」。 2014年「天聲獎」日前公佈,冠軍獎作品,一如往年引起諸多批評,其中所評重點乃此詩有四重字。雖參賽者對詩之格律禁忌有一定之認知,評審團亦有其定奪之理,然初學者為學習故,乃錄此得獎作品求教於師也。

該冠軍詩作如下:

(詩總訂定的主題為:表揚大馬華族對國家之貢獻

 

衡陽征雁不思歸,老樹盤根數十圍。

樹應粉身燒作炭,雁將委土化成肥。

輪回百世家同地,砥礪千秋日並暉。

笑看窗前新世界,青山未老彩雲飛。

 

(按:原文為簡體版,此改為正體版)


 

此詩吾於信中原僅略評,今為便於網路大眾學習,乃復詳為評析,發表於此部落格也。


本人評詩聯作品,一向以所學專業直言,不假冗言客套之語,各方有得罪處,尚祈海涵。


……………………………………………………………………

 

【自在老師評析】

 

〔詩的文學本末〕

 

初學者看一首詩,往往只看格律對仗押韻,以為符合這些「形式規矩」,就算是「近體詩」了,並且常常為此爭論不休。

 

文學專業學者看詩,第一先看內容文句要表達什麼,次看遣詞用字、章法結構、意境營造等「文學基本技法」,最後才是檢查「平仄對仗押韻」等「形式末節」。

 

若此詩內容不知所云、文句欠通、用字生澀勉強、結構章法未備、無甚意境──意即缺乏「文學內涵」者,則格律等「形式」問題,亦不必看也。

 

這是「詩」,尤其「近體詩」,作為「文學作品」的「本末」也。作詩、賞詩、乃至評詩,此「文學本末」不可倒置也。

 

〔本詩評析〕

 

一、內容表達

 

這首詩,初看來,只覺綺詞堆砌,內容意思頗為令人費解,不知所云,部分文句亦欠通曉。

若勉強推敲揣摩,對照主題,詩句意思大概是:

「衡陽征雁不思歸,老樹盤根數十圍。」

→華人遠離祖國來到大馬已久,勢力龐大。

「樹應粉身燒作炭,雁將委土化成肥。」

→華人在當地應該竭力貢獻,即使全數壯烈犧牲亦在所不惜。

「輪回百世家同地,砥礪千秋日並暉。」

→華人在此歷史悠久,具有顯耀的貢獻。

「笑看窗前新世界,青山未老彩雲飛。」

→華人面對新世界的變化,還是很有活力以迎接新局。

 

以上是為對詩意的揣摩。若此乃其作品欲表達之意,則與詩總訂定的主題:「表揚大馬華族對國家(馬來西亞)之貢獻」,似未有「具體表述」,只是空泛的讚揚。此空泛之讚揚,若用在任何海外華人久居之地,似亦未嘗不可,甚至非僑居該地之外人,略憑常識亦可寫就也。

 

故就內容而言,本人以為此詩「未切題」也。

 

二、遣詞用字

 

(一)「衡陽征雁不思歸,老樹盤根數十圍。」

1.從文字意象來看,首聯兩句前後不連貫。「衡陽征雁不思歸,老樹盤根數十圍」,兩事難有關連,兩句亦難以相承,頗有「不知所云」之感,不甚通順也。難道「征雁不思歸」,是因「老樹盤根數十圍」?

 

2.「衡陽征雁不思歸」,對照主題,此句似指華人從中國移民? 若是此意,則主客立場不分。

此句是以「原祖國」立場為句,故言「不思歸」。如此對於主題「大馬華族對國家(馬來西亞)之貢獻」,顯然立場不明,主客易位也。

 

3.「老樹盤根數十圍」,對照主題,似應指馬來西亞之華人勢力龐大。但華人對馬來西亞來說是「外來族」,用「老樹」則有「本土」意味,則又是主客不分了。

 

(二)「樹應粉身燒作炭,雁將委土化成肥。」

此聯之「樹」與「雁」,乃承首聯而來。

兩句用「應」、「將」,乃「未然」之詞也。對照主題,故是「尚未」有何貢獻也。

且「粉身燒作炭,委土化成肥」,是否「犧牲太過」而有違常理?

「粉身燒作炭」一語亦不合常理。蓋「炭」乃「木」燃燒後之殘餘物。《說文解字》:「炭,燒木餘也。」燒「炭」成「灰」乃有「粉末」也。

 

(三)「輪回百世家同地,砥礪千秋日並暉。」

「輪回百世家同地」,「家同地」一語令人費解。

 

(四)「笑看窗前新世界,青山未老彩雲飛。」

此聯用語流暢,末句「青山未老彩雲飛」意象優美。意境雖灑脫飛揚,但風格與前三聯不搭,缺乏整體一致性,反而突兀也。

 

(五)整首而論

1.凡一首詩,若欲專為表達特定對象,則必有其代表性之「關鍵字」,由此可以很具體看出所寫為何,亦即是修辭學所說的「借代」或「象徵」,或有關連之詞,如此才能「緊扣」題旨也。如寫「蓮開」則知「夏」,寫「菊」則知是「秋」。

本詩中缺乏對於「華人」與「馬來西亞」之具體象徵的用詞。雖然「衡陽」為中國地名,但一般不會用作「中國」的借代名詞。若能用到如「龍族」(華人象徵)、「跨海」、「南洋」、或「朱槿」(馬來西亞國花)等字眼,則主題當可更為明確也。

故此詩用語不明確,無法看出是「大馬華族對國家(馬來西亞)之貢獻」。

 

2.本詩遣詞用字欠缺自然流暢,勉強合律與湊韻亦可見也。

 

三、章法結構

 

作詩同作文,當有「起承轉合」與呼應對照之章法結構也。

 

(一)起:「衡陽征雁不思歸,老樹盤根數十圍。」

首聯為「起」。然此聯之起,有突兀之感。蓋「歸」乃相對於「某地」而言。此未有前文,起首即言「不思歸」,是以突兀。「老樹」者,必有所居之「地」,即「根在何處」?未有前文言及何方,即落「老樹」,是亦突兀也。此為無由孤懸之「起」也。且二句如前述,難有相承之關連。

 

(二)承:「樹應粉身燒作炭,雁將委土化成肥。」

此聯之「樹」與「雁」,乃承首聯而來。然「粉身燒作炭,委土化成肥」,句意難與首聯銜接。「雁不思歸」則將「委土化成肥」?「老樹盤根」,亦「應粉身燒作炭」?如此邏輯令人費解!亦未言如此「壯烈犧牲」有何崇高之價值也。

故此聯似「承」非承,兩聯難銜接。

 

(三)轉:「輪回百世家同地,砥礪千秋日並暉。」

此第三聯當「轉」。一首詩之轉,亦當與前文有關聯,若不相關,如何成詩?

「輪回百世」,「砥礪千秋」,此處隱含之主詞為「人」,然前文意象僅有「雁」與「樹」,「人」從何來?「砥礪」何事?又如何「與日並暉」?

故此聯雖「轉」而未能與前句關連,是為突兀之「轉」。

 

(四)合:「笑看窗前新世界,青山未老彩雲飛。」

單看此聯,句意甚佳,作為「結語」,亦饒有詩味。

此處之「笑看」,亦隱含主詞「人」,「青山」亦喻「人」也。然「新世界」者,必有前文言及「過去」以為對照;「窗前」者,亦當有個「居所」,方有著落。

如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乃因前文言:「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故自然而知此「軒」乃坐落於「綠樹青山」間之「田家」之「軒窗」也。

故此聯之「合」,實未有前文著落而空懸之「合」也。

 

總之,此詩四聯八句,缺乏「起承轉合」、「呼應對照」之章法組織,僅為「符合平仄格律用韻」之「各自獨立之四聯句」也。

 

四、形式規則問題

 

網友提到此詩爭議在出現重複字。基本上,唐詩並不避諱重複字甚至宋詩重字者亦多所見,只是後代(大約是清朝開始)作詩者為了「顯示」才學,才有此嚴格規定也。唐詩中重字者甚多,隨意翻閱查尋皆可見之,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即是一例。

 

〔結語〕

 

我觀國內外諸多近體詩之徵稿,出爐的得獎作品,大多乏善可陳,網路所見作品亦多為勉強合律、合韻而拼湊之作。

建議初學詩者多讀、多揣摩古人佳作,熟讀並研習賞析,所謂「讀書破萬卷」,自然「下筆如有神」也。

 

 

自在老師評析

2014/8/24於台灣台中市

(本文有著作權,如欲轉載,須經本人同意)



……………………………………………………………………


〔補充〕


(關於重字問題,網友續有意見提供,以為目前作詩比賽,有重字者一概不能獲獎。今再次答之。)

 

我說的「唐宋近體詩並不避重字,大約清代才有此嚴格規定」,說的是「學理」,是近體詩的發展狀況。


至於現代的文學比賽之選詩,要以何作標準,又是另一回事,未可一概而論。各個比賽評審所持標準為何,亦未必相同。


我過去大學時代,參加全國大專青年詩人聯吟大會(現場作詩比賽),有一首七律,得了全國第六名,後來我自己發現詩中有個重字。


基本上,參賽作品眾多,重字不容易注意,除非特地去檢查挑毛病,才會「找到」。


大馬這首冠軍作品,您跟我說重字有四個,我也是「找」了半天才找全。


您說評審在眾多作品中,要一一挑毛病,像查案一樣,各種毛病一個都不能漏掉?可能嗎?就是平仄格律押韻對仗符合,就算「基本過關」了。


若評詩者只會挑剔這個毛病,不會說別的,那麼他就是不懂詩也。

 

關於「重字」問題,這篇網路文章給您參考: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6011/201001/1815.html

 

此文說:「袁枚說古人其實並不避重字」。袁枚是清朝人。其所說的「古人」應該就是指「清朝以前的人」。故「避重字」的講究,應該(此說應該,則未為確定也)是清朝以後才開始的。

 

唐宋詩重字的很多,我舉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不過是隨便舉個名篇,不是只有這首。自己翻翻《唐詩三百首》即知,不待辯也。

 

下面名詩也有三個重字: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我的評論意見到此,不願落入爭論,亦不想捲入貴詩壇紛爭裡。

 

自在老師回覆

2014/8/25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1659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