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藝術之旅 (下)
2024/09/06 00:22:31瀏覽240|回應0|推薦19

      18 世紀的歐洲, 出現了所謂的壯遊潮; 就是一些藝術家會到各地旅遊, 買當地藝術家的畫作, 或是在當地作畫, 以拓展視野, 或是呈現異國風情.

      但在這些畫作中, 其實也開始加入個人想法, 所以 Calaletto 畫的這一幅威尼斯, 很多人都知道他畫的是哪一部分, 但卻找不出他是從哪兒取景的?

      而在 Claude-Joseph Vernet 的作品, 有漁民的河流, 甚至畫了原本不存在的城堡和教堂, 把他原本的河流主題, 變成內容豐富的一座新興城鄉.

      17 世紀的 Claude, 畫的 Saint Ursula 登船的海港, 把當時的海港風光畫地逼真寫實, 每一塊石階, 水手的肌肉線條, 海港邊的波浪, 都栩栩如生. 故事是敘述在第四世紀時, 聖吳甦樂率領一萬一千個女子去羅馬朝聖; 回程時, 拒絕嫁給當時侵略歐洲的匈奴而被屠殺. 所以畫作中, Saint Ursula 手拿旗幟, 少女們也都持著弓箭, 在這畫作的構圖中, 把光明和黑暗的兩面, 或明或晦的表現出來.

      我記得 Ursula 是小美人魚裡面的烏賊大女妖呀, 怎麼到了 17 世紀, 竟然變成一位偉大的人物? 有一幅畫講到酒神, 用的是羅馬時期的是 Bacchus, 而不是我比較知道的 Dionysus!? 突然覺得, 我腦海中原先記得的一些故事, 似乎要被顛覆了!

      我猜希臘神話故事傳到後來, 可能在歐洲也出現了不同的版本, 所以上一篇說到的 "邱比特的父親", 以及後來看到的 "正統酒神", 也都各擁其主!

      藝術家總是會有 "模仿" 的現象, 19 世紀的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透納), 便以 "在海港登船的聖烏蘇拉" 為範本, 畫了一幅 "Hero 和 Neander 的離別".

      構圖是完全模仿前者, 但描述的故事卻更複雜. 筆觸以旋轉似的水墨法, 鋪陳出一種詭譎的氣氛; 右邊的浪濤中, 隱約一直有許多手伸出來, 很恐怖. 而兩位主角刻意的模糊身影, 遠方卻有一輪明月照耀, 在在顯示出動盪不安且悲傷的結局.

      這一幅畫被許多人稱讚是青出於藍, 更勝於藍, 我也覺得很棒, 駐足觀看了好久.

      最後一室, 來到了印象派. 講到印象派, 大家都會想到莫內梵谷. 只是沒想到, 梵谷的作品, 竟然只放了 "草地與蝴蝶"!

      這一幅畫, 就光線和小草痕跡來說, 當然也是大師級的風範; 梵谷最有名的畫作, 是自畫像和向日葵呀! 後來想想, 梵谷的自畫像, 好像是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 向日葵好像在巴黎. 因此, 英國這國家藝廊沒搶到, 只剩這些小草了......

      莫內的荷花, 我記得也是在巴黎看過, 所以這兒只剩下我覺得普普通通的鳶尾花!

      至於高更的大溪地系列, 國家藝廊應該也是沒搶到, 可惜了.

      看完展後, 旁邊還有 Glenlivet 200 周年慶的展示. 在我們的哀求下, 本已關門的工作人員, 開放讓我們成為最後一批參觀的民眾. (其實應該是蘇珊的惡勢力太強大的關係)

      進入小房間, 四面都是鏡子, 呈現立體感. 小門一關, 音樂響起, 燈光聲音的加持下, 很有坐上雲霄飛車的感覺.

      雖然只有短短 30 秒, 卻令我們大感驚喜. 梁剛剛跑去拿寄放的背包, 沒跟到; 在我們再度苦苦的哀求下, 工作人員又讓我們進去體驗一次. 但這一次的內容不一樣, 沒有剛剛的精彩, 一定是梁太帶賽了, 呵呵!

      最後, 等蘇珊和同事們拍完閉幕照, 我們一起去永康的川菜館大快朵頤, 幫阿銘兒慶生.

三.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這項展覽位於高雄美術館 (簡稱高美館), 當初我本來不知道這訊息, 是蘇珊和梁在群組中討論到, 於是我湊熱鬧跟著買了一張票. 因著要到台南看展, 就順便隔天到高雄來欣賞, 省了一趟旅程.

      高美館的面積遠大於台北美術館, 周遭的公園設施比較完善, 連建築物都更大器.

      這是英國泰德博物館和台灣的國巨基金會合辦, 藝術家藉由繪畫和攝影來捕捉吉光片羽, 更讓稍縱即逝的現實世界, 化為對生命, 歷史與時間的永恆表述.

      強調 "畫家創造世界, 攝影師接露世界". 但, 果真是如此嗎? 尤其在古典畫派裡, 畫家表現的是, 當代的真實人物或風景; 而在現代數位世界裡, 攝影師拍出來的畫面, 已經不再是真實的畫面了!

      例如 Jeff Wall 的這一幅照片, 事實上是經過了一年多, 拍了數百張照片後才剪接而成.

      他的構圖來源, 取自於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的版畫. 他認為 "在攝影中, 總存在著一個真實的時刻-- 按下快門而放掉的那一瞬間, 攝影作品便是以那個瞬時感為基礎. 反觀繪畫, 則是為順時感創造出複雜又美麗的幻象."

      這是把攝影和繪畫彼此交流或牴觸的部分, 融而為一.

      但有些藝術家的想法就很不一樣. 譬如 17 世紀的這一幅教皇諾森十世像, 把教皇英俊嚴肅的樣子, 傳神地流到後世.

      可是, 20 世紀的 Francis Bacon 卻喜歡用孤立, 扭曲和分裂的過程, 去改變他的視覺圖像來源. 於是, 教皇諾森十世就變成了奇怪的孫悟空! (我是覺得這藝術家滿欠揍的啦!)

      有個主題是 "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看繪畫的人", 滿有趣的, 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 "側拍鏡頭".

      有一幅作品, 乍看像是大海以及岸邊的海鷗或白鷺鷥.

      但靠近一看, 竟然是對亂丟垃圾以及汙染環境的指證! 而那一片像大海的, 是包覆植物的帆布.

      有一系列的畫作和攝影作品, 都是描述女性, 強調女性是多元形象的, 不該被物化, 或是被認定只能在廚房做些吃的喝的來滿足男性.

      有趣的是, 諷刺女性被物化的這位藝術家, 故意穿女裝來畫自己, 完全反諷.

      有一位印度女藝術家, 把 19 世紀一幅 "葡萄牙官員到印度傳教" 的畫作, 重新詮釋; 她戴上假鬍子, 自己扮演那位葡萄牙傳教士, 請她的男性朋友們飾演當年的印度老百姓.

      這不但顛覆印度女性的卑微地位, 並諷刺了當年那些自以為是的傳教士.

      這場展覽的作品不多, 泰德美術館提供 34 件作品, 國巨基金會提供 21 件作品. 經由導覽, 大約一小時便可看完. 美術館的動線設計不好, 有點兒可惜, 明明空間是足夠讓動線更順暢, 而不需要往返走一趟才能到下一廳!

      美術館其他展覽, 就如同我每年去北美館洗腦一樣, 總是有許多我看不懂, 實在不知道藝術家想表達什麼的 "現代藝術"!

      這回到高雄, 順便體驗一下輕軌. 感覺上最棒的, 是在這炎熱的午後, 車裡的冷氣很舒適, 呵呵!

      但高雄的大眾運輸工具, 畢竟還是沒有台北的方便; 等高雄人越來越適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且路線能夠環環相扣的話, 應該就會大幅改善.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rrando&aid=18098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