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1 04:43:11瀏覽2278|回應1|推薦14 | ||||||||||||||||||||||||||||||||||||||||
Ø 十九世紀的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 自然界生命繁殖(Reproduction)的特性是人類財富的根本且是唯一的源頭。 農業的產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只有在勞動力的成本降至最低,地主的財富才能極大化---在十九世紀前,勞動力的來源主要就是獸力及人力。 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式---就是大量使用奴隸,因此,奴隸制度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當人的意識覺醒,身為人類一份子的奴隸會逃跑、暴動,導致維持的成本增加不得不改變為農奴制(隸農制)( Serfdom)---這個改良的奴隸制度就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因英國的工業革命及法國的社會革命才鬆動了淵源久遠的社會制度結構。 促使奴隸制度及農奴制解構的另一個科技因素就是農業革命。 人類應用植物生長的現象發展了農耕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 "植物為什麼會生長?"就不能明白了 !! 普魯士的義務教育制度及師徒傳承的研究制度,使得化學的理論及應用科技發展在普魯士興起,也啟發了對植物生長的現象研究。 ·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年5月12日-1873年4月18日) 德國化學家,在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領域的成就前無古人。 他改進了有機分析的方法,經由對有機化合物的準確分析,定出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發現了同分異構(isomers)分子式。 他用實驗方法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碳酸、氨、氧化鎂、磷、硝酸、鉀、鈉和鐵等無機物。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照片 他是首先確切的指出:土地肥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裡的生命所必需的礦物成分,諸如鈉、鈣、磷等。 他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1840年的著作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的應用(Organic Chemistry in its Application to Agriculture and Physiology)。他大力提倡用無機肥料來提高收成,是第一個主張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進行施肥的人。 這些觀觀察開啟後續農業化學研究的基礎。 他的許多開創性研究,使德意志在19世紀成為重要的化學理論研究中心,也奠定了德意志建立化學工業的基礎,影響深遠。 · 朱利葉馮薩克斯(Julius von Sachs,1832年10月2日~1897年5月29日)是德意志的植物學家,對植物學(Botany)的觀察和描述使成為一門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實驗科學。 他的實驗證明受陽光照射的葉緑體(Chloroplasts)能夠合成澱粉,後來被命名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至今詳細的機制還是不全面的清楚---依然是今日植物生理學分子層次待探索的領域。 朱利葉馮薩克斯(Julius von Sachs)像 對植物發芽(Germination)要素的觀察及利用水培法(Hydroponics) 瞭解肥料(Fertilizers) 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能應用於實際的農業生產是促成農業革命的一項重要因素。 化石動力耕耘機大量運用前的大規模犁田方式 除此之外,實踐方法的改進如 : 四場輪作(Crop rotation)、機械化(Mechanization)、選育(Selective breeding)等都是促成十九世紀農業革命的重要因素。 十九世紀末蒸汽動力耕耘機 因農業知識的進步及實踐技術的改進,使得糧食的單位產量大增,使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被釋放支撐工業革命的持續發展。 農業產出在十九世紀後半大幅度的增加,也使得歐洲美洲人口相適應的大量增加----這個趨勢持續到二十世紀。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