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形成三世紀危機可能原因的探討---經濟層面(三)
2010/05/08 08:36:24瀏覽1761|回應0|推薦29

()經濟面的原因 :

B.     越來越增加的行省稅,導因於投資者形成一個大的階級,他們的投機生意有助於產生實質的回報----形成了一個數量快速成長,日後變得重要的騎士(equites)階級,在這個程中沒有人在意迅速消失的自耕農民。  自由農小農莊,就在這個大環境的過程中消失了。奴隸大莊園運作系統,自然就在羅馬共和國境內擴充和持續。最初這些經商的騎士 (equites)階級主要的活動是由元老院取得特許權,從而意味著有人望的領袖們能夠暫時的運用元老院對他們的支持對抗統治貴族。但是,自私的利益逐漸成為引導動力,爾後他們聯合元老院的貴族形成利益團體。因此,讓自由農民回歸到義大利土地的努力,不足為奇的是注定失敗了。在往後的時期,奴隸貿易是羅馬共和國資本家主要的商業的利益,因此,在羅馬,任何嘗試對制度改革的想法或提議都會遭到懷有敵意的反對。

(I.E.大航海時代(The Age of Discovery)後,西班牙在中南美開建的農莊就是這種奴隸大莊園的中世紀的模式;之後美國南部的農莊也是類似的形式----具像模式可參考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場景。最初移民北美東北區域建立的殖民地的英國受迫害的清教徒和阿米許教派(Amish所建立的小農莊就有早期古羅馬自由農民小農莊的影子----今日,具像模式可由依然保持著古老的生活方式阿米許教派(Amish)的社區見到,事實上已成為許多旅遊團必到的觀光景點。)

在帝國初期奴隸大莊園系統,在大環境的配合下在羅馬共和國境內擴充和持續,我們看到佃農制度的重大發展。 在羅馬共和國新建立的各行省,可以較便宜的價格獲得大面積的土地同時地方環境的情況經常更有利於發展

斯巴達庫斯(Spartacus)全身雕像

斯巴達庫斯(Spartacus)全身雕像

公元前73~71年爆發第三次奴隸戰爭(The Third Servile War)前擁有土地者是佔優勢的,佃農只能永遠在恐懼中謙卑的依賴地主不收回租借地。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是剝削的統治階級對勞動的自由人遂行高度的剝削。這真是一個寡頭壟斷的貴族集團,其財富主要來自於土地,他們會盡一切的可能保持自己的優勢,維護他們的利益,犧牲帝國的利益在所不惜。他們反對會威脅他們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經濟改善,所以他們傾向于維護元老院的當局的行動,最終必須付出農村經濟停滯凋零的重大的代價。

(I.E. 第三次奴隸戰爭被拍成電影萬夫莫敵(Spartacus),這是奴隸大莊園系統運作失靈的指標,隨後的羅馬共和國蓋烏斯·朱利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713~公元前44315)在內戰過程中取得終身執政大權,雖後被馬爾庫斯·朱尼烏斯·布魯圖斯(Marcus Junius Brutus)領導元老院的六十多位議員,在元老院刺殺;此後的發展趨勢----羅馬共和國走向羅馬帝國;農業的奴隸大莊園系統趨於凋零。)

羅馬和平時期(Pax Romana)的來臨,奴隸的供應量顯著減少了後,這個系統的運作就有問題了。

 

C.      羅馬和平時期一般是指公元前27年到公元180年這個期間。當屋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公元前63923~公元14819)創立終身執政的奧古斯都(Augustus),將羅馬共和國質變為羅馬帝國,停止大規模的向外擴充。  基於奴隸的經濟看來似乎運作的很好,但僅限於要有大量的奴隸來源。往日的大德聯奴隸市場(the great Delian Slave market,在希臘城邦的德羅斯島(Delos))已經結束了,造成勞動人口嚴重的降低。

德羅斯島(Delos)位置示意圖

德羅斯島(Delos)位置示意圖

由於在爭奪地中海控制權的戰爭中淪為奴隸的迦太基及西臘城邦的居民是有文化的,而且在帝國境內的人道主義情緒的增長,很多奴隸被釋放,奴隸自我繁衍的管道也萎縮了,造成古代奴隸經濟活動的基礎大大的被削弱了。奴隸的供應顯著減少了後,這個運作系統的缺陷就一步一步的顯現,成為羅馬帝國經濟的隱患。遺憾的是,甚至於共和國的最開明的哲學家似乎支持人類生而不平等的價值觀。

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也說:“從出生的那一刻,有些就命定的為臣民,另外的就是統治者(from the hour of birth some are marked out for subjection, others for rule)”。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石雕像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石雕像

因此,在奴隸市場崩潰後,嘗試彌補這一損失的,別無選擇的就必然是建立起羅馬帝國的剝削的系統,替代被廢除的奴隸制度。很不幸的,這是由一個死胡同走入了另一個死胡同---直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才逐步的成為普世價值觀。(I.E.今日美國總統歐巴馬(Obama)還遭受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汙衊,價值觀的形成及改變都是以為計量為單位的。)

D.      奴隸大莊園系統的運作---類似於十七世紀萌芽的資本主義運作產生的結果---需要不斷的創建新市場,成為驅使帝國持續擴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帝國的領域空間擴大了,訊息傳遞及商品運送的時間就加長了,導致工業的生產越來越遷移到羅馬帝國週邊,更接近原料及市場的新建立行省。奴隸大莊園系統不斷增長,尋找新奴隸的供應的需求,也是推動產業轉移到帝國週邊地區的一項重要因素,例如高盧,就能供應較多的奴隸。這些落後的新建立各行省,因此獲得了羅馬帝國所擁有的各種技術人口數量龐大的農民都居住在周邊新建立各行省。這些生產分散的過程也是造成帝國中心技術發展的停滯。(I.E.類似今日台灣產業外移造成的社會現象!!)

皇帝圖拉真雕像

皇帝圖拉真雕像

在寬廣的疆域生產及消費,運輸及交易的困難度都提高了,皇帝圖拉真(Trajan5391811789;在位98年-117) 統治下到達它擴展的極限,但由於帝國內部的弱點,它的各種資源都已被推送到臨界點。

公元117年羅馬鼎盛時期元老院和皇帝指揮行省示意圖

公元117年羅馬鼎盛時期元老院和皇帝指揮行省示意圖

帝國發現自己已到達不可逾越的障礙(catch-22) ,而在那種情況下沒有解決這問題的方法。一方面有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不斷擴大的領域使帝國實施擴張的能力下降。如果繼續擴展會為帝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如果它停止擴張,然後內部市場不再成長的問題又會顯現。結果是帝國擴展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擴展才能維持帝國的生存,形成不可持續的惡性循環。 這不是一個進步有前瞻性的政策,基本上是是一個盲目的過程。

皇帝哈德良(Hadrian)雕像

皇帝哈德良(Hadrian76124~138710; 在位117~138),他停止這不可持續的擴張政策,這決定雖是理性的,但這個時候已經太晚了----經濟的情況不是因停止擴張,就能將問題解決了。皇帝哈德良所能做到的是減緩無可避免的經濟衰退。 持續不斷的擴張政策亦帶來了另一種危險。羅馬經濟的外向的擴張趨勢,對帝國周圍未開化的部落民族產產生內遷的誘因----羡慕和渴望獲得財富及舒適的生活----也鼓舞著蠻族對羅馬帝國的入侵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401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