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2 09:41:23瀏覽1446|回應0|推薦36 | |
上圖 : 亞當·斯密( 矛盾論 (一九三七年八月)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物件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爲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爲辯證法的核心。 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 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 這些問題是: 一. 兩種宇宙觀;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三. 矛盾的特殊性;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蘇聯哲學界在最近數年中批叛了德波林(Абрам Моиесевич Деборин,1881-1963)學派的唯心論,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極大的興趣。 德波林的唯心論在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極壞的影響,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不能說和這個學派的作風沒有關係。 因此,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爲主要的目標。 二矛盾的普遍性 爲了敍述的便利起見,我在這裡先說矛盾的普遍性,再說矛盾的特殊性。 這是因爲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的創造者的繼承者馬克思、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 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 列寧對於對立與統一法則所下的定義,說它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精神和社會兩者也在內)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 這些意見對的嗎? 是對的。 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 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 恩格斯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簡單的機械的移動本身包含著矛盾,那麼,物質的更高的運動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及其發展,就更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於:生物在每一個瞬間是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麼。 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産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及停止,於是死就來到。 同樣,我們看到了,在思維的範圍以內我們也不能避免矛盾,並且我看到了,例如,人的內部無限的認識能力與此種認識能力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認識上也被局限的個別人們身上的實際的實現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在人類世代的無窮的---至少對於我們,實際上是無窮的---連續系列之中,是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 · (I.E. 毛澤東對恩格斯矛盾的普遍性這一段的說明,有些簡略及邏輯思維的跳躍,不容易懂,有必要補充說明。 人類的內在認識能力是無窮盡的,為何認識能力是無窮盡的? 觀點很多,有人以唯物觀點歸因於人類演化的 Instinct ---- 這也是可以用”唯物辯證法則”去理解的----這理不深入討論,參考意識的起源探討中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認識能力是無窮盡的,但每個人的外在接觸的空間及生命時限是有侷限的,因此,每各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由整體的觀點看,人類是一代傳一代的,人類世代是無窮的,因此,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窮盡的,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是尚未實現的現實,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可能性與現實性是對立的。 世界外在條件改變時,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可能性可以變成現實,這樣可能性和現實性就統一了。 同時,現實性也意味著出現了新的可能性,新的矛盾又萌芽成長了,但是矛盾會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演化的發展,協助瞭解這一段的描述 : 1434年, 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商業化的活字印刷工具,第一次拓展了外在空間及時間的限制性;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促進科技的發展,將許多可能性和現實性統一了。 同時,現實性出現了新的可能性---未實現的現實。 21世紀正在發展的商業化的 Internet工具,第二次拓展了外在空間及時間的限制性------內容擴大了,包含了文字,聲音及影像,且壓縮了空間及成為及時的時間。 矛盾會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產生,再解決!!) “高等數學的主要基礎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數學,也充滿著矛盾” 列寧也是這樣說明過矛盾的普遍性: “在數學中,正和負,微分和積分。 在力學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學中,陽電和陰電。 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會科學中,階級鬥爭”。 戰爭中的攻守,進退,勝敗,都是矛盾著的現象。 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雙方鬥爭而又聯結,組成了戰爭的總體,推動了戰爭的發展,解決了戰爭的問題。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著是客觀矛盾的反映。 客觀矛盾反映主觀的思想,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不斷地解決了人們的思想問題。 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鬥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 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來,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成,或複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客觀現象,或思想現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這一點已經弄清楚了。 但是每一過程的開始階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 是否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具有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呢? 從蘇聯哲學界批判德波林學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學派有這樣一種見解,他們認爲矛盾不是一開始就在過程中出現,須待過程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 那麼,在一段時間以前,過程發展的原因不是由於內部的原因,而是由於外部的原因了。 這樣,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學的外因和機械論去了。 拿這種見解去分析具體的問題,他們就看見在蘇聯條件下富農和一般農民之間有差異,並無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見。 在分析法國革命時,他們就認爲在革命前,工農資產階級合組的第三等級中,也只有差異,並無矛盾。 德波林學派這類見解是反馬克斯主義的。 他們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異就已經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 勞資之間,從兩階級發生的時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僅僅還沒有激化而已。 工農之間,即使在蘇聯的社會條件下,也有差異,它們的差異就是矛盾,僅僅不會激化成爲對抗,不取階級鬥爭的形態,不同於勞資之間的矛盾;它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鞏固的聯盟,並在由社會主義之間走向共産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解決這個矛盾(I.E. 同時又生出新的矛盾)。 這是矛盾的差別性的問題,不是矛盾的有無的問題。 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一切過程的始終。 新的過程的發生是什麼呢? 這是舊的統一和組成統一的對立成份讓位與新的統一和組成統一的對立成份,於是新的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生。 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發生了。 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事物發展過程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列寧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模範地作了這樣的分析。 這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 列寧自己也正確地應用了它,貫徹於他的全部著作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裡最簡單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見的、最平常的、碰到億萬次的關係---商品交換。 這一分析在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之中(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之中)暴露了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 往後的敍述又向我們表明了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各個部分總和的自始至終的發展(增長輿運動兩者)。” · (1990年,時報出版社出版了的"資本論"(ISBN 975-13-0180-9;ISBN 975-13-0182-5),應該還可以買得到,三大本,有很豐富的英國社會發展資料,非常值得讀一讀;) · (當然,能先讀一讀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dam Smith),因為,馬克思是從中自由經濟的實踐現實中,以”唯物的辯證法則”認識到產生”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性,以歷史觀的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提出將資本財由”無產階級政府”控制的思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列寧說了上面的話之後,接著說道:這應該是一般辯證法的……敍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學會這種方法,才能正確地分析中國革命的歷史的現狀,並推斷革命的將來。 下圖 :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