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中印龍象之爭
2008/07/23 13:05:42瀏覽697|回應0|推薦31

再談中印龍象之爭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7329 星期四 

Chindia一詞是印度政治家紮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發明的指的是擁有全球38%人口的兩個亞洲大國  而規模並非這兩個國家唯一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文明古國;都曾極度貧困,這種狀況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觀;而且都位列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然而,它們之間的差別也同樣引人注目。 通過對它們的仔細觀察,可以更多地瞭解它們持續增長的前景。

經濟學家在統計增長方面的技能,幫助人們把這方面的情況清楚地展現出來。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巴里•博斯沃思(Barry Bosworth)和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最近的一份報告就是這樣。  *該報告比較了這兩個國家在1978年至2004年期間的表現,但1993年之後那些年的情況特別有意思,因為印度在1991年後推行了改革

總體狀況是,中國經濟每年增長9.7%,而印度每年增長6.5%  因此,考慮到人口增長方面的差異,印度人均收入的實際增幅不及中國的一半 

就業為增長所做的貢獻僅占很小的比例:在中國和印度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2%1.9%

在中國,人均產出以每年8.5%的驚人速度增長。  其中,人均有形資本的增長占了一半,純生產率——即經濟學家們所說的“要素生產率”——占了剩餘的部分。 

印度的人均產出以每年4.6%的速度增長。  鑒於中國投資額很高,無怪乎印度有形資本增長的總和不及中國的一半  但是,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在中國也幾乎是(印度的)一倍

該報告還給出了與中國以外的其他亞洲經濟體的鮮明對比,這些經濟體包括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臺灣泰國 

在人均產出方面,印度從1993年到2004年的增長,趕上或超過了上述7個經濟體從1960年至2003年間任何時期增長的總和。

1993年到2004年這段時間,要素生產率每年為印度的增長貢獻2.3個百分點。  而在東亞國家1960年至1980年期間的相應數字為1.2個百分點,在1980年至1993年期間為1.4個百分點,而1993年至2003年期間僅為0.3個百分點

在農業方面,中國每年的增長率為3.7%,而印度僅為2.2%中國農業的就業為負增長,而印度則僅實現了微幅增長。  兩國在人均產出方面的差距很大,中國在資本積累方面再一次遠遠超過了印度,並在要素生產率方面實現了快得多的增長。

在工業方面,中國每年的增長率為11%,而就業僅為此貢獻了1.2個百分點  人均產出每年增長9.8%,其中,至少6.2個百分點來自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與此同時,印度的年均工業增長率僅為6.7%,其中,要素生產率僅貢獻了1.1個百分點,但就業增長的貢獻為3.6個百分點

現在來看看服務業的情況。  在這方面,印度每年的增長速度為9.1%,與中國的9.8%較為接近。 

在中國和印度,人均產出對這一增長的貢獻分別為5.15.4個百分點。

在這一領域,印度的生產率增長可與中國媲美。  不斷增長的要素生產率,為印度的增長貢獻了3.9個百分點,而對中國增長的貢獻度僅為0.9個百分點

很大程度上,印度的結果是人們可以預期的。  但是,中國在生產率——特別是要素生產率——方面的表現,卻遠遠強於此前研究所顯示的結果。  部分原因在於對國民帳戶(national accounts)的修正,此舉提升了服務領域的水準和增長速度。  同樣重要的,是有關資本存量(capital stock)對產出造成影響的理論假設,這對中國來說十分重要,因為中國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總體經濟的增速

顯然,這些努力是偉大的。  然而,總體狀況有著很強的啟示性。  兩個經濟體都維持了引人注目的表現,不過中國表現得更為卓越

印度最引人矚目的是服務領域,而中國則是工業。 

農業以外行業的就業增長很低,而且農業在就業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2004中國印度的這個數字分別為47%57%

中國的生產率表現一直都很驚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均工業產出不斷增長,不過在農業和服務業方面也做得不錯。印度的生產率表現同樣很出色,但絕大部分要歸功於服務業。

正如該項研究做出的結論,其中的含義是,“在中國和印度,供應方面持續迅速增長的前景非常好。”

作為一個頗為開放的經濟體,去年固定投資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例為43%從中期看很難找出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明顯制約的因素  全球經濟和政治體系的崩潰也許可以做到這一點。  國內政治或社會動盪或許也能。  從長期看,如果不能堅持改革,也將十分危險。

一直以來,印度的固定投資要少得多,但也已接近其GDP30%  如果財政狀況繼續改善,而且外國長期資本流入加速,投資率或許還將進一步上升。  從一定程度上講,由於基礎設施較差、工業表現令人失望,印度的增長空間比中國更大。  但是,印度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阻礙。  除了基礎設施薄弱政府效率相對較低以外,最重要的阻礙是,印度有大量文盲  2002成年男性識字率僅為73%女性僅有糟糕的48%,而在中國成年男女的識字率分別為95%87%

Chindia正在前進。  中印兩國的生活標準(I.E. 指的是2004年的人均收入.)分別約為高收入國家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這兩個大國的高速增長或許會持續一代人的時間  莎士比亞(Shakespeare)或許會說:擁有這種國家的世界,是多麼美好啊!(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countries in't!)[譯者注:brave此處取法語brave的意思,作“好”解。]

*計算增長:對比中國和印度(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工作稿1294320072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ww.nber.org

譯者/ 陳家易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207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