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04 09:02:27瀏覽780|回應0|推薦8 | |
全球有六十八億人口,台灣的人口數是0.23億;全球GDP的總值約有六十萬億美元,台灣GDP的總值約0.3萬億,中印兩個國在經濟上能夠站起來,那麼,約二十五億人,這世界超過三分之ㄧ的人就在物質生活上站起來了!!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實施”西歐基督教文化選舉”的民主國家,若能在實踐中逐步的”完善成熟”,是對中國實施全民參予投票,擺脫”一黨專政”的民主政治最有力的鼓舞----當然,中國必須建立適合中國文化的”人民和政府的關係”,但是,以”槍桿子出政權”原則為基礎架構的”人民和政府的關係”是必須改變的!! 台灣要擴大視野,放眼更大的世界----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認識印度的發展是必要且值得的!! ************************** 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 我越與阿茹娜和尼克希爾交談,就越感覺到儘管他們的確非常關注農民的福利,並且已經做了很多努力,給農民以勇氣,鼓勵大家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鬥爭,但是他們的工作還是可以變得更加偉大一些。他們對社會有一種見解,認為雖然在基層已經發生了許多深刻的社會改革,但大部分人還是需要依賴土地。 也許“抵制英國運動”最能概括他們的觀點:他們希望印度能越過這個普遍的趨勢,即社會在發展的同時進行城市化。 “在某些方面我們是甘地主義者,在其他方面我們是社會主義者,”尼克希爾說,“但我們希望別人不要給我們貼上任何標籤。” 但是,很難想像村民會主動放棄電力和像樣的消費生活方式提供的其他舒適條件。 同樣,很難設想一種農村經濟模式能為7億印度農民提供物質保障以及一種社會文明的風氣,而這正是阿茹娜和尼克希爾他們所為之奮鬥的。 印度人將會繼續向城市遷移。 如果能找到更多的工作,那麼遷移的人會更多。 印度的文明同樣存在於它的城市之中。 100年前,法國也是一個農村占支配地位的國家,而現在,占主導地位的是城市,但法國的文明仍在延續。然而在阿茹娜和尼克希爾看來,現在的世界是由那些想要剝削印度人、攫取其資源、得到利潤後就離開的跨國公司組成的。 本質上,當今世界上的企業是18世紀利用皇家特許權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現代版,這是一個通過欺騙和壓榨發展中國家的窮人獲取利潤的“新自由主義”世界。 因此在阿茹娜和尼克希爾看來,在這樣一個世界裏,今天許多印度人無論是從索罕加爾還是從其他鄉村遷移到城市,他們都不是自願的,而是被新科學技術和利潤動機連根拔起的。這種資本主義新的全球形式,通過使用大機器替代人們的技能和傳統勞動,迫使人們移居到城市。一旦實現城市化,這些人就會變成全球化大機器上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小齒輪。 簡而言之,他們認為印度能夠而且應該抵抗現代化和都市化的壓力。 印度龐大的勞動力大軍中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經濟體雇用,即印度人所說的“有組織的部門”。 這就意味著在4.7億勞動人口中,僅有3500萬人擁有穩定的工作,也只有3500萬人繳納個人所得稅。按照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標準來看,這也是一個極低的比例。 而其餘的人,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都處於“無組織的經濟體中”。 他們或者在家飼養牲畜、給牛擠奶,或者加入到季節性變換的臨時的農業工人大軍中,或者經營小商店和街邊的零售攤,或者製作香棒和印度雪茄,或者做人力車夫、僕人、園丁和守夜人,再或者在小城鎮的汽車修理廠機械地敲打金屬部件。 在這3500萬有正式工作的印度人中——那些登記在案的、進行過審查核實的、符合標準的——有2100萬是政府的直接雇員。 他們是行政人員、教師、郵政工作人員、制茶工、清道夫、石油部門員工、軍人、煤礦工人,以及反應遲緩的印度政府辦公網路、火車站、工廠和學校的售票員。 剩餘大約1400萬人在“有組織的”私人企業就職。 其中,僅有100萬左右的人(大約占印度勞動力總數的0.25%)在資訊技術、軟體部門、內勤處理部門以及呼叫中心服務。儘管印度的軟體業幫助印度人民重新樹立起了信心,並且使印度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中保持貿易收支平衡,但這個國家的軟體業沒有、也從不可能為它的勞動力大軍創造大量的工作崗位。外國企業也不可能雇用大量的印度勞動力,按照不同的定義,大概有100萬~200萬人為外國企業工作。 其餘的人都在印度的私營企業就業。 (注:《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是本報前駐印度首席記者愛德華·盧斯的新書,已由中國的中信出版社出版。本網獲得中信出版社的授權,選載該書的部分內容。)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