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度製造業能追上中國嗎?
2008/07/20 04:33:04瀏覽1651|回應0|推薦29

印度製造業能追上中國嗎?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彼得·馬什(Peter Marsh)

2006519 星期五

麥克爾·馬克斯(Michael Marks)熱衷於以印度爲基地進行製造。 他是全球電子業第二大合約製造商——新加坡偉創力公司(Flextronics)的董事長。他表示,就電腦和移動電話等基礎電子商品的大規模生産基地而言,印度的吸引力“正在排行榜上迅速攀升”。

因此,在過去3年裏,偉創力已在印度花費了10億美元用於收購企業。未來3年它還將再花1億美元,擴張它在該國的製造基地,將印度的雇員數量從5000人提升到至少7000人。

即便如此,對偉創力來說,印度要成爲像中國那樣重要的製造中心,還要花費數年時間——偉創力目前在中國設有約30家工廠,雇傭6.5萬人。

  

中印對比不可避免

亞洲兩大巨人之間的對比不可避免。  過去10年,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有長足發展,成爲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製造業經濟體。

從統計資料來看,印度遠遠落後於中國,其製造業的産出增加值僅相當於中國的六分之一左右。   1995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産量增長了一倍多,而同期印度僅增長60%

美國工業公司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印度業務總裁斯科特·貝曼(Scott Bayman)也認爲,印度製造業在未來10年“潛力巨大”,但與中國相比,印度還需要跨幾道檻。兩國在製造業基地的規模以及基礎設施“硬體”的質量上依然存在差異。  中國擁有更優良的道路和港口中國已建立的供應網路能夠提供高質量的配件

法國電氣設備公司施耐德(Schneider)印度業務總裁羅斯漢拉爾·卡利霍魯(Roshanlal Kariholoo)說:“施耐德在中國有大約20座工廠,在印度有4座。我們在中國的投資三年就能獲得回報,而在印度要花上兩倍的時間。”

許多觀察人士認爲印度在需要“服務方式的製造領域佔據領先地位——例如産品定制 荷蘭格羅甯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勞動生産率專家貝爾特·范·阿爾克(Bert van Ark)說,在這些製造活動中,人均産出有望達到較高水準。   然而他表示,雖然具體的印度企業在該領域表現出色,但在宏觀經濟資料上尚未展現領先地位。

“雖然印度(在製造業勞動生産率的整體排名上)取得了進步,但這是通過削減工廠職位和改善印度過去在勞動力使用上的糟糕表現而取得的,”范·阿爾克先生說道。

配件供應是一大擔憂

對許多企業來說,印度的配件供應是一大擔憂。  美國柴油發動機大型製造商康明斯(Cummins)印度業務董事總經理阿南特·塔勞裏卡(Anant Talaulicar)表示,印度在專門的工程密集型配件(按客戶訂單,在較短生産周期裏製造産品)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大規模製造上不具優勢

偉創力印度區總經理A·古魯拉傑(A. Gururaj)稱,印度工廠提供的用於電子産品的重要部件較爲有限,如電源、線纜及機箱等。  “我們開始看到印度作爲供應基地崛起的一些迹象,但進展緩慢。”

然而,他預期此類公司的成長將會加速,因爲不僅偉創力進入印度的力度在加大,其他大型電子産品企業也計劃增加在印度的生産,如芬蘭諾基亞(Nokia)、美國惠普(Hewlett-Packard)以及臺灣鴻海(Hon Hai)

其他人也認爲,情況正在改善。  英國工程集團洛托克(Rotork)印度子公司董事總經理阿肖克·賈亞拉姆(Ashok Jaya-ram)負責經營印度的兩家工廠。

“直到5年前,印度配件的製造質量還是個噩夢,”他說。“但情況已大爲好轉,這同樣也要歸功於印度汽車業的發展。  福特(Ford)和現代(Hyundai)等公司已來到這裏,並堅持要求供應商提高質量標準,這對整個工程行業造成了影響。”

“精益生産”

TBM Consulting總裁阿南德·沙瑪(Anand Sharma)表示,印度企業正在吸收“精益生産”(lean production)等製造業技術,以保持高質量並提高效率。 TBM Consulting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製造業諮詢集團。

“三年前,印度在精益生産方面並無太大興趣,”他說。“但現在我認爲印度在該領域超過了中國。”

印度第二大摩托車製造商巴賈吉汽車公司(Bajaj Auto)董事桑吉夫·巴賈吉(Sanjiv Bajaj)說,“精益”概念強調的是減少車間崗位,提高生産率,儘管印度勞動力成本低,這在該國往往也是有意義的。   巴賈吉汽車公司大力倡導使用機器人及其它勞力節省技術,以提高效率。

他表示,印度能通過注重質量並願意與客戶建立合作關係,在製造業取得領先地位,而不僅僅通過廉價勞動力。在控制製造業知識産權方面,印度也可能具備優勢。

最大挑戰是取得平衡

或許印度的最大挑戰,是在工程設計密集服務引導的製造標準化製造之間取得平衡標準化製造是中國的強項

印度雇主組織——印度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秘書長N·斯裏尼瓦桑(N. Srinivasan)估計,印度製造業産出中的四分之三含有大量定制或工程密集成分  他認爲,中國的這個比例約爲四分之一。   但他表示,如果印度忽視製造業的“規模生産”就錯了。  “我覺得,我們需要在製造業的這兩個領域之間取得平衡,並力爭未來使這兩部分的産出對半開,”他說。

隨著印度努力變成大規模電子品工業製造基地,未來5年內印度拓寬製造業基礎的能力將受到考驗

如果像偉創力和諾基亞這樣的公司能夠說,印度擁有可與中國媲美的世界級電子産品生産網路,還有良好的製造零部件供應商基礎設施,以及擅長小批量製造零部件的企業,那麽許多人將會感到印度將實現全球製造業強國的目標

譯者/張征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205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