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0 02:23:53瀏覽825|回應0|推薦5 | |
全球有六十八億人口,台灣的人口數是0.23億;全球GDP的總值約有六十萬億美元,台灣GDP的總值約0.3萬億,中印兩個國在經濟上能夠站起來,那麼,約二十五億人,這世界超過三分之ㄧ的人就在物質生活上站起來了!!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實施”西歐基督教文化選舉”的民主國家,若能在實踐中逐步的”完善成熟”,是對中國實施全民參予投票,擺脫”一黨專政”的民主政治最有力的鼓舞----當然,中國必須建立適合中國文化的”人民和政府的關係”,但是,以”槍桿子出政權”原則為基礎架構的”人民和政府的關係”是必須改變的!! 台灣要擴大視野,放眼更大的世界----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認識印度的發展是必要且值得的!! **************************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前駐印度首席記者愛德華•盧斯 在這裏,我將簡略考察20世紀印度最重要的三個人物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們是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 Gandhi)、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和安培多伽爾(Bhimrao Ambedkar)。 對印度的國家性質和發展方向而言,即使將印度所有的神靈、軟體經理人以及核科學家加在一起,也不及這三個人的影響大。 他們三人都與印度的傳統宗教角力,其中的兩位最終拋棄了宗教,而甘地則善用民眾的宗教情感,來實現了印度獨立的目的。 甘地是政治戰略和戰術大師,這已廣為人知。 然而,甘地的反物質主義哲學對印度1947年後的發展產生的影響卻鮮為人知。在許多方面,這種影響曆久彌新。社會就像人一樣:在童年時期發生的一些事件會影響它的性格和決策,即使這些事件已經過去很長時間,其影響依然存在。如果現在甘地轉世重生,他必會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 進入21世紀的印度已經成為一個日益自信、更加物質化和全球化的國家。 1991年,印度廢除了獨立後開始實行的嚴格的管控制度,即所謂的“許可證制度”(Licence Raj),對經濟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此後,印度經濟明顯呈上升態勢,它在美國和歐洲的軟體市場佔據了越來越大的份額,並開始發展出有能力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製造業部門。印度還獲得了向超級大國邁進的軍事象徵:它的精英階層公開談論的已經不是要不要研發洲際導彈的問題,而是何時研發。普通市民,說英語的中產階級則迅速融入消費文化和品牌文化中(I.E.這是印度國際化比中國有優勢的因素之ㄧ. ),就像追隨一種新的宗教。如果甘地泉下有知,一定會深感不安。 與此同時,今天的印度仍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慢性營養不良兒童(根據聯合國的調查資料),它的人口平均壽命和受教育率遠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差距尤為明顯。 11億印度人口,大約有7.5億人生活在68萬個村莊中,其中近一半的村莊沒有全天候可通行的道路,大部分村莊沒有合格的初級衛生保健中心和小學。將近一半的印度婦女是文盲,而很多所謂識字的人其實只能拼寫自己的名字而已。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