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18 07:53:27瀏覽1144|回應1|推薦5 | |
15. 在人類因演化產生的”主觀意識”的本能(instinct),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有了根本的變化就是----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認識論----有了改變環境的思考能力,也就是現在大家當口號喊的”附加價值來自創新”的深刻意涵。”主觀意識”這就是”創造性”的本源; 要發展文明這還是不夠的,我們人類直立行走,釋放雙手;大腦皮質部的演化,使我們每個手指能夠單獨的活動,是我們能夠產製工具的本源; 聲帶的位置在氣管的上端,受大腦皮質部控制的靈巧舌頭,可以發出不同的音調,是能夠發展出語言進行協調合作的本源; 人類的體型夠大,有群居性,壽命夠長,能夠發展出文字,將”實踐”的經驗能夠超越壽命的及線傳遞下去,這是知識能夠累積的本源; · 本能(instinct),這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在他”物種起源”(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一項”不能回答的困難”--- 這就是科學和宗教的相遇的點--- 今日的科學,在這個”困難”點,沒有比150年前的達爾文時代有更進一步!! · 有關達爾文說到這個”不能回答的困難”的那一段翻譯及原文如下 : “許多本能是很奇妙的,他們的發展大概將對讀者出現足夠的困難,推翻我整體的理論。也許,我這裡作為前提的是我不涉及心智力量的起源,而且我更多的(涉及)生物的本身。我們僅關心本能變化和在相等級的動物其他智力的機能。我不會試圖對本能(給予)任何定義。 很容易的顯示許多明顯的智力活動可很平常的地領悟這個(本能)術語;當說到本能驅使布穀鳥遷移和將她的蛋下在其他的鳥巢時,每個人都瞭解是什麼意思。一個行動,我們自己需要經驗使我們能實施,當由動物實施,更特別是由一個非常年輕的,沒有經驗,而且當由許多個體用相似的方法實施,對它們為什麼要實施的目的沒有它們的認識,通常說是本能的。但我可能證明,這些特性都不是絕對的。……” “Many instincts are so wonderful that their development will probably appear to the reader a difficulty sufficient to overthrow my whole theory.I may here premis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 of the mental powers, any more than I have with that of life itself. We are concerned only with the diversities of instinct and of the other mental faculties in animals of the same class. I will not attempt any definition of instinct. It would be easy to show that several distinct mental actions are commonly embraced by this term; but every one understands what is meant, when it is said that instinct impels the cuckoo to migrate and to lay her eggs in other birds' nests. An action, which we ourselves require experience to enable us to perform, when performed by an animal, more especially by a very young one, without experience, and when performed by many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way, without their knowing for what purpose it is performed, is usually said to be instinctive. But I could show that none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universal.……” 16. 人類有了”創造性”改變環境的思考而因許多演化的”偶然”使人類有”實踐”的能力採取作為的行動,這能力是因為人的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不似動物那樣消極地適應,這就為250萬年前原始人類產生出意識活動---- 簡單的改造垂手可得的石頭----現在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客觀的證據。這樣就邁出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步!! 17. 舊石器時代,是製造工具”意識”萌芽初步發展的時代。 人類的群居---類似現在叢林大猩猩的母系社會---因為群居及勞動的需要, 促進協同作業及社會組織的發展;因為人類聲帶位子高,能夠受控發出多種音調,促進語言的發展; 由指物的名詞逐步擴大演化出動詞,形容,副詞等,再到抽象名詞---這是文明演化很重要一步,有能力表達”形而上”的意識活動!! 撫養子代的工作是”群雌”共同進行的,初始的”文明形式”---語言---應是在雌性群體產生的,我們現在稱呼自己說的語言為”母語”也就是這個原因;人類是高度”性活躍”的物種---雌性一年有十三次的受孕機會,以大型哺乳類而言應是次數最高的---因為群居,基因混雜率高,加快演化的變異的進程;腦部擴大趨勢的演化,使突出嘴型和鼻子,眼睛平齊了,失去了用口”獵殺”的能力;毛髮的退化,失去了禦寒的能力---這也是一項,人類是在熱帶演化出來的證據!!---必須”想法子”讓人類能生存,這個長期的”天擇”改變了人類的大腦結構,使大腦經過約兩百五十萬年逐步的演化為特別的,有”主觀意識”本能(instinct)的複雜機能組織。 18. 石器時期,簡單的分為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 舊石器時期由約250萬年前到約1萬年前; 新石器時期由約1萬年前到五千年前;群居人類的生活概況 : · 舊石器時期直立行走,承擔體重的兩腳負荷重,奔走速度慢且不耐 久,不利於追捕獵物;嘴變平,口張不開,也咬不死獵物;可以獵捕蟲,鼠,蛇,或撿拾食肉型哺乳動物吃剩的大骨塊,用石器工具刮食吃”骨邊肉”或敲食骨髓;主要食物以採集果實及植物維生; · 舊石器時期大約在75萬年前,因毛髮退化,保暖的需求除了穿獸皮,還需用火取暖,開始用火!! 這是人類文明進展上一項偉大的”創新”,不僅取暖及驅趕蟲蠅,而且肉類經過火的處理容易撕咬進食!! 但薪火相傳不易,就有了定居的需要;這個期間很長久,約有249萬年!! · 新石器時期約由1萬年前開始,生活在河邊或沼澤是定居的好所在,因手指可分別活動進行精確的手工作業,編織魚網補食魚蟹等水中生物是可能的; 因定居馴養動物就變得容易,用沼澤土製作容器,用火發展出陶; · 青銅器時期,因用火,熔出金屬,進而利用,沒有金屬是難以進行土地的挖掘,就不可能進行有意識的種植活動!! 不同地區因礦石及含銅量的不同,文明進入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是有差異的,兩河流域的文明約距今6,000年前使用青銅進行農耕,比中國使用青銅早了,1500~2,000年!! · 鐵器時期,因為鐵的熔點高,是較晚發展出來的,在中亞約距今3,500年前掌握煉鐵的技術開始使用鐵器,比中國使用青銅早了1,000~1,500年!! 中國使用鐵器應是由西向東傳入,由秦,楚開始,是在西漢後才普及的!! 19. 這一切能夠進行皆起因由”主觀意識”為端點,是人類”認識”的本源,然後,用我們的雙手去”實踐”,那麼”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是甚麼? · 在明朝王陽明(1472年-1528年),主張” 知行合一”,但” 知”和”行”兩者的因果關係,沒有討論; · 孫中山提到”知難行易”或其他的口號”知易行難”都沒有討論兩者的因果關係---可能根本沒有這樣的認識要分辨”因果關係”; · 馬克思消化費爾巴哈形成的”唯物史觀”加上黑格爾的”辯證法則”,自然就會”辯證”認識和實踐如何統一? “因果關係”的變化,又如何變化? 這樣的哲學探討,才能自我完善!! 因此,毛澤東寫了一篇”實踐論”詳細的演繹”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另外又寫了一篇”矛盾論”用容易懂的文字演繹艱深不容易掌握的”唯物辯證法則”。 這兩論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