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4 06:09:53瀏覽3661|回應1|推薦22 | |
香奈兒秘密情史(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2009))是部好電影,可用超連接觀賞,瞭解相關的訊息有助於掌握這部電影的關鍵細節。 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本名Gabrielle Bonheur Chanel,1883年8月19日- 1971年1月10日) 是法國時裝香奈兒品牌的設計師及創始人。 Coco Chanel行銷品牌珠寶的經典圖像 她列名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評選出20世紀最有影響力100人的名單(list of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中。 二十世紀初英國女權運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 香奈兒於此時認同並接受當時法國的時裝設計師保羅•波烈( Paul Poiret, 1879年4月20日~1944年4月30日)發展出”立體剪裁”,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歐美女子獲得選舉權的世界大趨勢的演變,創新設計出女性時尚運動,休閒型的服裝,普遍被女性接受,將時尚婦女由必須”緊束腹胸罩”( the corseted silhouette)的衣著模式中解放出來,這是中古世紀以來女性時裝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女性服裝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避孕方法普及後的”迷你裙”的設計!! 緊束腹胸罩( the corseted silhouette)示意圖像 她的設計美學,也展現了在珠寶首飾,手袋皮包和香水-----特別是香奈兒5號(Chanel No. 5),已經成為一個標誌性的產品。 (I.E.爭取婦女公民權這一段的運動必須略做說明才能掌握當時代背景。 英國在1867 年成立了國家婦女參政權協會聯合會(the 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 1903 年,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年7月15日~1928年6月14日)建立婦女的社會和政治聯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以革命性的方法鼓動女權運動----毀壞窗戶、襲擊警察等”破壞社會秩序的戰術”; 1913年,更發生愛蜜利·戴維森(Emily Davison, 1872年10月11日 ~1913年6月8日) 在葉森打吡大馬賽(the Epsom Derby)時,衝進賽場遭到喬治五世國王的賽馬撞倒,四天後傷重死亡事件----使女權運動受到普遍的關注。 終於在戰爭結束後,議會通過了1918年人民代表法案(the 1918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所有超過30歲的婦女被賦予投票權,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收穫。 1928 年,婦女終於獲得與男子相同條件的參政權。) 香奈兒各種傳記中有關出生成長的過程,都有被”修飾”以符合香奈兒她本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為了維護品牌高貴的形象,品牌創造者的出身也就”水漲船高”了!! 可以確信香奈兒至少學過六年的縫紉藝術, 在那時衣服的制做是”靈巧的針線活”-----勝家型縫紉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間為了製作大量軍服而發展成熟的。 她也曾在咖啡音樂廳唱過歌-----她當時對年輕的法國騎兵們是有誘惑力的,但是,她意識她在歌唱這行是沒有前途的。 1906年,23歲的香奈兒周旋在一個年輕的法國前騎兵軍官和紡織富商繼承人艾蒂巴參( Étienne Balsan1878年2月11日- 1953)之間-----隨後三年成為艾蒂巴參的情婦”參與名流社會有錢人的生活”。 1908年, 香奈兒”劈腿”紡織富商的朋友----'男孩'亞瑟·愛德華卡佩爾馬球隊長(Captain Arthur Edward "Boy" Capel CBE,生於1881年~1919年12月22日)---- 卡佩爾資注香奈兒開設第一家銷售卡佩爾服裝風格的服裝店,特別是他的休閒外套( BLAZER),激發了香奈兒創作她獨特的女性時裝式樣。 香奈兒回憶這一段自稱:“兩位紳士競價追逐於我的青春熱情嬌纖肉體” (…two gentlemen were outbidding for my hot little body.)----1909年後,香奈兒和卡佩爾的關係持續到他因車禍去世,香奈兒在車禍發生現場安置路邊紀念,此後她都委託放置鮮花悼念。 二十五年後,1944年,她六十一歲時,私下對朋友透露” 他的死對我是一個可怕的打擊。失去卡佩爾,我失去了一切。我不得不說,隨後是一個沒有幸福的生命。“ (His death was a terrible blow to me. In losing Capel, I lost everything. What followed was not a life of happiness, I have to say.)。 1920年, 香奈兒經由俄羅斯芭蕾舞團(The Ballets Russes)的創始人謝爾蓋·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 1872年3月31日~1929年8月19日)介紹認識了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溫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因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及1917年的俄國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而流亡國外。 1919年卡佩爾剛因車禍去世,而香奈兒將自己的鄉間別墅借給斯特拉溫斯基一家居住,又贊助佳吉列夫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在巴黎的第二次公演300,000萬法郎,因此, 蜚言流短的傳聞在當時就是必然的。 37歲的香奈兒和38歲的斯特拉溫斯基 1971年,香奈兒及斯特拉溫斯基先後去世,2002年英國小說家克里斯·格林哈爾希(Chris Greenhalgh)根據這些真實的材料,編寫了虛構小說”可可和伊戈爾”(Coco & Igor)。 2009年被改編拍成電影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作為2009年坎城影展(the 2009 Cannes Film Festival)的閉幕電影。 故事由1913年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在巴黎公演引發爭議的騷動為楔子,導演以細膩的手法演繹”許多時代關鍵背景”,跳接到前述的1920年,然後,是該劇的著力精髓----將理性及情感、春之祭的樂章和香奈兒黑白搭配設計配合場景及精簡的必要對話,巧妙結合進行詮釋----感情奔放時的白色清快;理性掌控感情決擇時不可承受的黑色沉重----壓力下激發出的成熟創作,以1920年成功的演出終結,串接香奈兒及斯特拉溫斯基偉在不同空間,於1971年的生命行將枯竭時”曾經共創的回憶”。 非常好的導演手法---唯有理性能掌控的感情才是深刻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