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陽節特刊】銀髮族如何應對老年困境丨玲言
2023/10/24 11:04:02瀏覽1126|回應0|推薦3

老人家如何在人生種種變化中,仍泰然處之,自尊心不輕易動搖呢?這方面,已有很多人做出積極回應,許多方式很可借鑒。

前面提到的加州槍擊案兩位耆老行兇者,據媒體初步採訪,一位是對僱主及同事不滿,憤而動殺機;另一位則是與舞池的習舞者、老師不和,也有家庭關係問題。網上流傳的一些標籤老人家為冒升的暴戾一族之描述,未免太偏頗,缺乏對長者的深層瞭解。

事實上,不少踏入老年生活的長者,容易消極負面,甚而導致抑鬱厭世,而不是一些傳媒渲染的鋌而走險,傷害別人。例如香港,雖然平均壽命多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女性壽數為87.6,男性81.7(注一)。可是,香港的老年人自殺率卻佔總自殺率的20%至30%,即每三至五名自殺者中便有一位老人家。為何在素來以長壽為福氣的中國文化背景下,竟出現如此狀況?

當然每一個厭世的耆老皆有自身獨特的原因是,然而,一般而言,老人家不快樂常與面對體力走下坡、百病纏身的殘酷現實,以及晚年兒女離巢、家庭關係疏離、老伴過世的孤清生活有密切關係。

媒體上常出現的「凍齡」、「逆齡」、「抗衰老」等用詞,乍看賞心悅目,可其深層卻是負面地看待身體逐漸老化的自然規律,徒令老年人更恐懼體衰力弱,想盡方法逃避。以著作《被討厭的勇氣》風靡全球的岸見一郎,再接再厲寫下的《變老的勇氣》,便鼓勵長者勇敢地正面看待身體老化,視體力下降為自然的「變化」,正如嬰孩出牙齒、少年長鬍子一樣。

《變老的勇氣》,平安文化出版社

話雖如此,幼兒長出乳齒,與老來逐漸丟牙,怎能同日而語?老人家如何能在這另類的變化中,仍泰然處之,令自尊心不輕易動搖?

當然,耆老宜檢視一路以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是否損耗健康,可幸坊間已有不少食療和養生的推介。不過,長者更需要接受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老之將至的自然定律。老人家若能將眼光放在仍未衰弱的肢體和器官上,珍惜和保持目前的體能狀況,便可獲得悅己強身的應變方式。

一些物理治療師會幫助長者鍛煉還未退化的筋骨,還會特別教導年長者如何保持平衡,防止滑倒。醫學界的老年科近年也屢有突破,發覺大腦在晚年仍存在很多未發展的細胞,建議老者尋求新領域的學習,特別是和母語不同結構的語言或從未嘗試過的藝術,皆可以令腦袋保持活力狀態。長者也可從另一角度想,不少人出生時殘缺智障,或不幸在年輕時遇上意外,或在戰火中失去肢體,長者上半生得享健全體魄,尚有新科技改善垂老的健康,豈不感恩?

不過,長者要能豁然面對逐漸的體衰力弱,並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長久的操練。古倫神父所著的《擁抱老年心生活:散發智慧馨香的年歲足跡》提醒我們,合宜地變老,是一項很深的藝術,像彈琴和繪畫那樣,需要不斷實踐和鍛煉。他認為越早嘗試越好,例如固定劃出一段時間,去體驗困坐輪椅但仍能以另外的方式生活;或假設自己臥床動彈不得,在肢體的限制下,體會如何去接受,怎樣保持與家人的關係及社交。

古倫神父進一步解釋,同樣的操練,亦適合幫助老人家面對配偶、朋輩相繼離世的惶恐。耆老要克服常懼怕的孤獨感,平常就要培養怡然獨處的習慣(他甚至建議從幼兒階段便開始鍛煉),任何人若可以隨時隨地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到老年時便不會覺得慌亂無望,時刻要家人作伴才能度日。

日本的老年人口持續攀升,不少耆老道出他們如何突破暮年沉暗的困局,仍可擁有亮麗睿智的人生故事。(注二)這些優秀作品中,日本散文家吉澤久子96歲時寫下的《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激勵了很早便要獨活的長者。

《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吉澤久子

吉澤回想自己前半生,親生父母在她還在繈褓時便離異;她婚後又膝下猶虛,無兒無女,還要照顧失智的婆婆;到66歲老伴便離她而去;之後30年的寡居生活卻是快活的第二人生。她發覺原來一個人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孤清,反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真正圓了持家女性的自由夢。

吉澤久子分享,獨自生活的長者必需釐清「寂寞」與「獨處」之別,明白到獨居並非等同於孤單。許多感到孤獨的老人,通常是從無法忍受獨處開始的。與古倫神父的勸勉相近,她也提議若能習慣偶爾脫伴生活,提早培養獨遊獨享的樂趣,將來便更有耐力迎向獨居生活。

無兒無女的吉澤,難道不為失去天倫之樂而難過嗎?心理學家不是常鼓勵哀傷的人,快樂不能依靠外在的環境因素嗎?因為這些際遇都不在我們控制之下。一個人要快樂,是一種態度選擇,在可以自主的範圍下去做令自己感到快慰的事。她對親屬常放下長者的拘謹,以平輩的語氣和後輩暢談,令她成為亡妹兒女們之親情支柱、家族的承傳軸心,讓下一代尚存留感情的依附,雖無親生子女又有何憾呢?

誠然,即使活到九旬,人生失意仍然常八九,哀傷固然一時難以輕易克服,但對每天俯拾皆是的「小確幸」(小如陽台上綻放的花),懷著感恩的心,將眼前的一方一物視為快活的見證,累積起來卻成為她面對人生所失的巨大能量。

也許你會說,吉澤是文化界的精英,又沒有經歷極端貧寒艱苦的歲月,自然可以較易適應和開解自己。若果年紀老邁,還要做粗工且三餐不繼;兒女非但不能反哺,甚至把孫兒交託撫養,老人尚能承受嗎?島田洋七的外婆卻堅強開朗地接受了,兩婆孫的生活點滴,成為島田洋七童年甜蜜的回憶。

他在著作《佐賀的超級阿嬤》中,記述阿嬤雖出身於名門望族,但丈夫英年早逝,要獨立撫養七個孩子,其中還有一個智障。阿嬤喪夫後,由42歲到78歲,在學校作清潔女工。每天早上4時上班,廁所不是抽水馬桶,地板是水泥,又臭又冷。她說,若先清潔廁所,其他工作便很輕鬆。

島田因母親年輕守寡,被送到住在佐賀的阿嬤家居住。阿嬤的家境遂由貧窮變成赤貧。巧婦無米炊的阿嬤,怎樣安撫一下課便肚餓的外孫,也是日復一日的高度精神困擾吧!阿嬤是這樣面對人生逆境的:窮有兩種,窮得消沉或開朗;她選擇了開朗。在河邊拾荒作食物,卻可以炮製出美味料理;自嘲長期從事清潔工作的粗糙雙手是現成的棕刷;常說「辛苦是幸福之前的熱身操」、「如果有那種隨心所欲的人生的話,就太無聊了」......

《佐賀的超級阿嬤》,先覺出版社

如果含辛茹苦,能把外孫撫養成才高八斗的狀元,還算苦盡甘來;可是,島田的讀書能力有限。阿嬤反過來如此勸勉:是笨蛋也無妨,反正不能全部人都聰明,否則誰來當一般老百姓?人生是看「綜合能力的」。島田因此從不覺自卑,沒有學歷,也缺乏俊俏面孔,倒不如耍笨讓大家開心,最後成為了日本的著名逗笑相聲藝人。

佐賀的阿嬤91歲高齡去世時,沒有留下分文,但外孫島田洋七卻在《佐賀阿嬤給我的人生禮物》中說,外祖母透過每一天的生活,留給他「龐大的遺產」,就是「各種美麗的教誨」。也因此,在島田事業三番走下坡路時,想起亦遭逢多次人生不幸的阿嬤的勉勵話,便有重新起步的動力,更成為他後來照顧岳母的正面態度(見《老媽,這次換我照顧你》)以及自己步入老年的歡愉心境(見《越老越快樂》)之基石。

困在失意的過去或眼前的窘境中之長者,可曾想過不讓苦痛的感受俘虜自己;反而鼓起勇氣作情感的主人,刻意選擇面對、感恩小確幸,延福數代。不少長者因為願意接受身體的變化、迎向獨活的人生,不單幫助個人走進暮年,還感召下一代正面的人生觀,交棒不息。

加油吧!不論現在是什麼年紀,此刻開始努力還來得及,朝著做你們家族的超級阿嬤方向進發!

注一: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2017年度全球平均壽命報告》。

注二:知名作家曾野綾子的《老年的美好滋味》、建築師津端修一和太太津端英子受採訪寫成的《積存時間的生活》、90歲精神科醫師中村恆子的《日日靜好》和《微笑老後》、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攝影家笹本恆子的《97歲的好奇心女孩》等。

-END-

作者簡介

玲言

美國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Ohio)歷史檔案學碩士及歷史系博士,專研美國華人歷史。在臉書專頁「來,咬一口」分享讀書心得,並不定期為美國華文雜誌如《真愛》、《神國》、《傳揚》等撰稿。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4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00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