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我是這樣長大的」丨以望
2022/09/28 11:42:22瀏覽1026|回應0|推薦5

夢碎的時候,學會休息,為走更長遠的路。作者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足以給你我啟示。

休息,是為走更長遠的路。

2018年7月,先生陪我來到離洛杉磯約兩小時車程的一個退修營地,在一棟群山圍繞、二層樓高、布置溫馨雅致的白色小木屋,享受兩天一夜的安靜與默想。

這是好友特別貼心安排的一份厚禮,當時我正面臨服事的瓶頸,手上許多事工需要階段性整合,然後再向前邁進。

據說這地方是透過許多人禱告祝福才建立的,有各地許多屬靈領袖來此。他們切切地禱告,並與上帝相遇。我帶著期待的心上山,渴望與他對談,聆聽他微小的聲音。

清晨,我獨自漫步在幽靜的林間小徑,朝霞閃爍著溫暖的金光,花草葉瓣上的露珠,像一顆顆晶瑩的水晶,一閃一閃滾動著。一隻小松鼠在我前後調皮地跳躍著,蟲鳴鳥叫。我大口呼吸著芬多精,用全身感官去品味大自然的美。

傍晚,夕陽西下,晚風習習時,我坐在門前木板長廊,欣賞長廊中間一塊四方形鏤空空間,一棵老樹的枝幹理直氣壯地向上向外枝繁葉茂開展,形成天然遮陽涼亭。能看出當初建長廊時,房主依大樹的長勢刻意鏤空,任其自然成長,為整棟房增添一股獨特的風格與樣貌。

回顧過往,上帝也按我個人的特質,為我量身打造屬於我的獨特風格與樣貌,只是我總繞道而行,走了很多彎路。

2008年是我人生難忘的轉捩年,讀完延伸制神學課程,在教會有穩定服事,孩子也漸漸長大,潛藏在內心深處那個無法滿足的「自我」,又再次騷動不安起來。

「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夢想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心頭。

我有一個夢,就是成為專業輔導師,這不是憑血氣,而是自我認識下的渴望與夢想。我是關係型的人,喜歡跟人連結,願意聆聽,別人也樂意與我分享。成為輔導師可以更專業地説明有需要的人,也能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開創人生第二春。何樂不為?於是,便著手申請學校。

我如此自以為是,仍舊把自我價值定義為「做什麼」,而忽略了上帝看重「所是」甚於「所為」(Be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就像買房子,房產仲介的標準答案不外有三——「地點、地點、地點」,基督徒的生命成長重點也是一樣,在於這個人的「品格、品格、品格」。

這回我學到「順服」的功課,是透過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經歷。學校申請過程很順利,只剩下最後的面試,我有把握,應不是大問題。面試當天,我比預計提早一個半小時出發,心想時間綽綽有餘。沒想到,我的眼睛彷彿被蒙蔽了,平時很熟的路,繞了將近一小時,怎麼都無法找到。

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火速向老公求救,還是他在電話那頭看地圖引導我,才走出迷陣。其實只差幾條路就到學校,而其中有一條要右轉的小路,不知為何我屢次錯過。事後反思,是否上帝在告訴我,自己走的路會走迷走錯,但他要領我走的路,不會走迷走錯?

總之,當時既生氣又沮喪。學校後來讓我補面試,但很奇妙,一面試我馬上知道這不是上帝為我預備的路。

夢碎了一地,我非常傷心難過,以為從此與輔導絕緣,成了兩條平行線,還特意為這「失去的夢」正式哀悼了結。多年後才體認到,上帝並沒拿走我這些輔導特質,而是用另類的方式,就是與老公同工,一起開始婚姻事工及婚前輔導。過程更具挑戰,卻驚喜連連。

雖然我確信聖經說的「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但當上帝真為我開門時,我卻毫不猶豫地退縮了。2008年夏天,「呼召」二字在靈修中、在雜誌裡、在學校寄來的傳單中不斷出現,讓我很驚恐。

這不是我想走的路,我拼命掙扎與上帝摔跤,最後還是順服投降,報名參加了當時正道神學院舉辦的「呼召營」(現稱為「招生說明會」),但我暗暗決定,決不做任何回應。印象很深刻,那天僅自己一個人,心中隱隱不安,卻又鬆了一口氣,心想可以速戰速決。

那次,很深的體會是「上帝的介入不按牌理,看似那麼不經意,時機卻又那麼恰巧。」就像舊約時代的路得與波阿斯,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卻恰巧相遇了,釀成一段佳話,千古流傳。

雖然我不是路得,但事情的恰巧,讓我心生敬畏。整個過程很順暢,前後不到一小時,最後結束在圖書館。當時,我正要開門出去,一位目光炯炯有神,笑容可掬的慈祥老人正巧從外面打開門,坐著輪椅進來。

我自然是等他先進來,然後才出去。這時,老人家突然叫住我,堅定又溫柔地對我說:「這位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可否給我兩分鐘,聽聽一位70歲老人的話?」

我愣了一下,有誰忍心拒絕一位70歲老人的邀請呢?然而,事情就這麼奇妙,恰巧就是這短暫、看似微不足道的兩分鐘改變了我的人生。這位老人就是詹正義牧師,他用人生閱歷與睿智的引導為我解惑,後來他也是我的舊約老師。

往後的5年,我是全職母親、妻子、部分神學生、教會門訓同工,並在兩個非營利機構參與夫妻及文字事工。上帝是園丁,開墾我這塊未經雕琢之地,不停地鬆土、鋤草、修剪、澆灌,模塑我的內在生命,裝備我的神學知識,發掘我所不知的潛能,開拓我狹隘的視野。我如一塊海綿,不斷地吸收、汲取、探索,渴望進入流奶與蜜的豐盛之地。

天無常藍,服事中也會受傷。我也經歷因誤會、溝通不良,而近乎眾叛親離的地步。心靈創傷特別大,經常關起門來哭泣,彷彿世界末日,看不見盼頭。我不明白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也想過離開教會;但離開只是逃避,沒有解決問題。一位屬靈姐妹勸我:「要為上帝挺住!你今天能吞下多少委屈,就定了你日後服事的格局有多大。」

那是一段獨自憂傷的日子,無人可傾吐,只有把委屈化為文字,向上帝哭訴。現在再回去讀那時的日記,盡是流不完的淚水,卻也裝滿許多上帝的話;對當時在人生低谷的我,如同一根救命稻草,是支撐我走下去的力量。

那時,最喜歡讀盧雲的《負傷的治療者》,裡面有句話深深打動我。他說:「牧者蒙召成為負傷的治療者,既要料理自己的傷口,也要同時準備治療他人的傷口」。我帶著這樣的盼望療傷,同時,也帶著這樣的傷痛服事,我發現苦難讓人生命成長,經過傷痛,當我再服事別人時,更有恩典與憐憫,也更願意接納與包容。

隨著人生歷練,對衝突的本質有更深的認識。我發現我們常用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處理衝突,然而,問題是客觀、理性層面的,衝突卻發生在主觀、感性層面。當我們與別人衝突時,應該關注的不是事情本身的對錯是非,而是自己與對方的自我價值是否得到尊重、自我尊嚴有否得到挽回和恢復。這層體認對我助益很大,日後我學會用溫柔的心去處理衝突及幫助別人面對衝突。

亞伯拉罕75歲時,上帝呼召他,要他離開本族本地;亞伯拉罕一句話沒問就跟從。從那時起,上帝透過各樣環境塑造他,更新他,把他當成朋友,與他親密對談。可見,上帝所看重的,永遠是工人先於工作,是我這個「人」,而後才是事工本身。上帝也呼召我,透過各樣服事來塑造我,更新我,讓我更親近他,更願意順服與跟從。

-END-

作者簡介

以望

喜愛閱讀,熱愛排舞,更愛全家一起旅遊,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創文服事團隊,負責創文網路事工及讀書會。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721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