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0 15:43:17瀏覽809|回應0|推薦2 | |
作者夫婦同遊布達佩斯。多瑙河畔,歐洲最大的猶太會堂吸引了他們的目光,由此揭開猶太人的一段前塵往事。經歷千年風雨,祂如何與祂的選民同在呢? 布達佩斯(Budapest),我來啦! 今年四月,我們夫妻兩人當起背包客一遊巴爾幹半島,首選第一站是有「東歐巴黎」、「歐洲之心」、「多瑙河明珠」及「溫泉之都」美譽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坦白說,我之前對這內陸城市的認識有如井底之蛙,竟不知她是歐洲著名古城,在古羅馬時代,這裡已有人居住。果真如奧古斯丁所言:「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一頁。」 此刻,我站在漁夫堡(昔日城塞)的觀景台,多瑙河畔美景盡收眼底。特別是浪漫迷人的塞切尼鏈橋(Széchenyi Chain Bridge),橫跨多瑙河,連接舊城布達(Buda)與新城佩斯(Pest),漫步在橋上有種悠然自得的舒暢與愜意。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多瑙河岸一片金黃,夜晚的橋樑宛若珍珠項鏈般串起兩個城市。可以說,整座城瀰漫著濃厚的東歐文化色彩及神秘魅力。難怪布達佩斯多瑙河兩岸、布達城堡區及安德拉什街,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四月本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然而,布達佩斯卻像個耍賴的孩子,情緒變幻莫測。前一天還艷陽高照,後一天氣溫便驟降仿如冬天。冷風颼颼,下起綿綿細雨,完全打亂了我們既定的行程。 「從旅館走路約10分鐘,有一間猶太會堂,據說是歐洲最大的會堂,要不要去?」老公提議道。 只要有猶太人的地方就有會堂,會堂相當於猶太人的教堂,是他們聚集、學習聖經、禱告的地方。聖經記載,使徒保羅每到外地宣教,總會在猶太人的安息日到當地會堂,目的不是去守安息日,而是抓緊機會給自己的手足同胞傳講佳音。 過去我對猶太會堂的刻板印象是小而簡樸,裝飾少,因此,對這個歐洲最大、世界第二大會堂(略小於紐約以馬內利會堂Temple Emanu-El)我充滿好奇。一探以街道命名的「煙草街猶太會堂」(Dohány utcai Zsinagóga)究竟有多大,加上室內又可避雨,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老實說,一直到導覽員講解這間完工於1859年,可容納3000人,又稱為大猶太會堂(The Grand Synagogue)的歷史淵源,我才認知到猶太人與布達佩斯之間,有著說不清的美麗與哀愁。 原先匈牙利的猶太人只有幾千,一直到奧匈帝國佔領波蘭南部領土,那裡大量貧窮的猶太人搬到了較富裕、生活條件較好的布達佩斯居住。在短短不到百年時間裡,匈牙利猶太人猛增到70萬人,且集中在佩斯。於是佩斯地區「猶太佩斯」(Judapest)的綽號不脛而走,也因此這裡有了蓋大會堂的需求。 然而,當時猶太人在宗教上受到限制,沒有設計權,大猶太會堂便由德國基督徒建築師路德維希·福斯特(Ludwig Förster)統籌設計。 福斯特認為猶太教缺乏獨特的建築風格,考慮到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同樣源自中東,因而參照北非和中世紀西班牙伊斯蘭建築,創造了一種新東方化的摩爾復興風格(Moorish Revival style),混雜著拜占庭、浪漫和哥德式元素。 難怪乍看其外觀,兩個雄偉高大的洋蔥形圓頂、鍍金裝飾、大型玫瑰花窗、馬蹄拱形門、紅黃二色磚塊的水準條紋及阿拉伯式花紋裝飾,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清真寺。 一直到主入口處,見上方刻有希伯來語銘文,經查證是舊約出埃及記的「人民要為我造一個聖所,好讓我住在他們中間。」(出25:8),才有了到猶太會堂的真實感。 這是第一座佩斯猶太社區專有會堂,頗具歷史意義,可說是劃時代的先驅。後來建於1872年的紐約曼哈頓中央猶太會堂,幾乎是她的複製品。 我們坐在豪華的會堂大廳,心裡有「哇!」的驚歎。高聳的天花板也是摩爾風,處處可見伊斯蘭八角星圖案,但整座會堂卻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我跟身旁的老公說:「怎麼好像置身在基督教大教堂?」 原來大堂設計融入了基督教元素,最明顯的是兩旁的講台及妥拉櫃後的管風琴。這些極不尋常,因為並非猶太傳統的一部分。 「這樣的設計是由於布達佩斯特有的新猶太教(Neologo)——自稱『現代』正統派——在保有自己的信仰及猶太身份前提下,為了融入匈牙利基督教文化,而打破許多猶太傳統,接受儀式伴隨著風琴悠揚樂聲、唱詩班及麥克風等。」導覽員解釋道。 新猶太教很快成為匈牙利猶太人最受歡迎的一種信仰。他們愛國,熱心公共生活,匈牙利菁英分子也樂於接納猶太人的同化。 也因此,19世紀末的猶太人在匈牙利社會涉足不同領域,如商業、金融、文化和教育等,對這些領域有很大貢獻,像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羅伯特·巴拉尼(Dr. Robert Barany),而錫安主義之父赫茲爾(Theodor Herzl)是出身於布達佩斯的律師、記者及作家。 所以,自落成以來,這會堂已成為猶太人的社會和政治活動中心,也成為匈牙利猶太社區的象徵。 然而,人手所造的會堂也禁不起歷史的傷痕與洗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座建築遭到損壞,但倖存了下來。有一說法,當時這裡被納粹佔領軍當作倉庫;也有說,它曾作為德國廣播電台和馬廄。戰後及匈牙利共產主義時代,它成為布達佩斯僅存的猶太社區服務中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裡進行了翻修,如今大多被用於舉辦婚禮和其他慶祝活動。由於會堂規模較大,冬季無法有效供暖,現今社區僅在夏季使用它進行祈禱,冬季則用隔壁一座較小的會堂。 聖經明確告訴我們,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而祂渴望與祂的子民有親密連結。舊約時代的「會幕」及「聖殿」是以有形的場所來象徵祂的同在。然而,猶太人因為不順服,招致上帝的審判,因而亡國,聖殿被毀。 從此猶太人歷經千年流離失所,散居在世界各地。但他們始終沒有失去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因為他們的猶太身份及宗教信仰生活的凝聚。而有形的會堂是他們維持身份與宗教生活的重要象徵。 其實,祂並不居住於人手所造的殿,但以馬內利的神,樂意與我們同在。如主所說,拜神不在耶路撒冷,也不在基利心山,而是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 會堂或教堂雖然是重要的宗教生活場所和象徵,然而,對基督徒而言,信仰生活不要只流於「做禮拜」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我們內心對祂的敬畏,和在日常中活出合祂心意、愛神愛人的生命。 -END- 作者簡介 以望 喜愛閱讀,熱愛排舞,更愛全家一起旅遊,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創文服事團隊,負責創文網路事工及讀書會。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