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20 】專欄--莫非 | 親密的呼喚
2020/05/20 23:35:49瀏覽938|回應0|推薦3

520,信息時代的爱情節日,俗稱網路情人節,

此文与你分享兩性關係中親密的呼唤,

歡迎留言!

    也許是太早離家,很早,在我生命中便有一種召喚,一個渴望。那是胸臆間的溫柔需求,在暗夜,尤似潮汐般洶湧。需求什麼呢?盼能在這世上,會有另一個靈魂存在,這靈魂能靠近我,能走進我最深處最柔軟的角落,產生一點牽連,擁有一份默許,並能彼此永遠相讀兩不厭。

     後來才知,那是對生命裡一份親密感的渴望。一直以來便只知渴求,卻並不知該如何處理,所有的寄望都投射在那遲遲未出現的良人身上。於是,生活裡便有了焦慮。


     終於一天夜晚,由查經班回家的路上,望著車前黑夜茫茫,孤零的感覺特別強烈。那一刻面對未知的黑夜,不定的未來,我和上帝求:「求你賜下那位良人,而且馬上就要成!現在就要有!」

     禱告完,眼前沒有光,也沒有電。(你覺得意外麼?)車前仍是茫茫的黑夜,車內仍是孤零零的我,兀自囓噬自己的渴望與自己的痛。


     一年後認識了他,相交一年訂婚,再一年結婚。原來想像中,能由過去的孤單終於熬到「出頭」,結婚的前夕應對自己的好運”,多少會有些感激涕零的。結果沒有,像單人行時禱告後的光景,感覺上也沒光、也沒電,只有兩年的字這條路,是我走上聖壇背後的撐腰,是兩人關係交往到一個程度的順理成章

     而這兩年的情路,讓我看到過去自己的想法過於單純。以為親密感是在良人出現的時候,便會自然發生,且長相左右。而忽略掉走進一個人的心,有時竟似橫渡一個海洋,個中狀況深不可測,且隨時可能會遭滅頂。

     終於發現,原來要渡到彼岸心的那一頭,是需要先學習如何擺渡。


     這是為何那一年,你和我約在一起作禱告同伴時,你一開口要求我為你的婚姻大事禱告,我便笑了。你還從來沒談過戀愛,亦沒交過男友,雖然你已老大不小。我建議:「一步一步慢慢來,我們先求上帝給你一個男朋友吧!」你奇怪地問:
這不是同一件事麼?不,這是不一樣的。


     我知你一向人前人後從不諱言想結婚,其實羨慕的不只是兩人的同進同出,更是那種生活中有伴,有人關懷有人疼的感覺,也就是心靈上的一份依靠感。但人要先認識,相交,才能走近,才能訂終身。不管現代有多少人在感情上搭噴射機,表現出的激情有多欲死欲活,心靈上的親密是走不了捷徑的。那需要多少的信任、了解與共同的回憶下才能達到?

     所以,你對親密了解多少呢?你可知愛到深處情轉濃,不是靠著順流直下,而是靠著一連串的摸索學習去提煉、去釀造?

     你可知走向親密的渴望也許單一,但親密的面貌卻有多種?它可以是片刻的心動感覺,也可以是長期關系中的一種基調。可能會讓你意外的,一對表面合諧的夫婦不見得關系怎樣親密,一對火爆相爭的夫婦也不見得關系會十分危急。只要心不灰、意不冷,床頭吵了,床尾能合,親密夫婦並沒有一種“溫良恭儉讓”的典型。


     所以,什麼是「親密」?並非一般人想像中的肢體往來,肉體親密,而是感覺上的靠近,心靈上的親近,是一種走進,一種深入。拉丁文的親密是intimus,意指最深之處,是人在最深處的渴望,渴望有人靠近我,親近我,了解我。它的重要,便在於可以幫助我們脫下孤獨寂寞的外衣,滿足我們心中的飢渴,並對生命中其他面開始有所展望,思考如何能作出有創意的自我實現。

     那是一種求生本能,也是非常私密的感覺。不見得必須在愛情內才能發生,但卻是兩性關係中愛情沉澱後必須存在的。沒有這個,愛情很難起飛,當然,更不容易落實。這是為何當男女兩人愛到最高點,會想要走進婚姻。

     但有人一輩子沒有嘗過親密的經驗,可以想見要讓一個人親近他,或要他親近一個人,是多麼叫人感到受威脅的一件事!曾經,在一次非常感性的聚會裡,一位姊妹看得出有許多內心掙扎。當時,我正好陪在她身邊,便自然地牽起她的手為她禱告。卻發現從頭到尾,她的手在我手中緊握成一個拳頭,一點點都不能舒展放松。後來,她才對我揭露,自幼喪母的她,從來沒有與任何人有過任何如此近的肢體接觸,那是多麼叫她恐慌的感覺啊!

     因此,我可以想見在這世上,有些人一輩子只會與人處「遠」,但不會處。當這樣的人進入關係便成為所謂的:“distant lover”(遙遠的情人),隔個距離才能愛的情人。而所有關系中,婚姻關系又是最最親密的了。在婚姻這麼親近,這麼彼此舉止相關,情緒互動的關裡,很自然地兩人相處便會問題叢生了。


     一位心理學家Rollo May(羅洛·梅)曾提出疑問,為何現代社會裡,人與人上床容易,心理分享卻這麼難?答案好似在現代,一個陌生人要走近、成為枕邊人,只要寬衣解帶(雖然,這在我觀念中仍是不可思議的難),心理上的赤裸,卻要遠比身體上的赤裸讓人脆弱、不安。


     這也是為何我主張先交友,交往一陣再訂婚、結婚。建議在親密關系的建立上,要做到談得來、處得來、玩得來,一步步走近,一磚一石地奠定。愛到深處情轉濃,這便是靠不斷溝通、分享與相處來變濃的。我們既都渴望親密,便應花點工夫來建立親密,不是麼?


     但人是復雜的,對親密的需求便也跟著多面化了。寫親密婚姻一書的Howard Clinebell(霍華德·克林貝爾)把親密分為多種:性親密、感情親密、知性親密、美感親密、創造性親密、娛樂親密、工作親密與危機親密。是我看過對親密分類最詳細的了。


     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對親密的需求都會不同,但不見得在生活各面全需要親密。有一點卻是可確定的,兩人關不能只在一種的親密中就得到滿足。兩人當初結識若是因著感情親密,婚後便要在其他方面積極發展。相愛容易相處難,很多時候是無法在生活中共事,在危機中共處,需要在工作親密危機親密上下點工夫。


     同樣地,一次參加一個大老婆俱樂部座談會,主講人發表了一項宣言很駭人聽聞:外遇沒有創意,且不能避免。她舉出的多項例子都是,夫妻檔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後來先生出人頭地,便另有了紅粉知己,且毫不猶疑地遺棄糟糠。這包括一些私人創業、一些政治結合夫婦,甚至,當初在洛杉磯發生血淋淋的紀然冰案件在內。這些夫妻的婚姻關,可說都以工作親密為重。在創業時,人也許無暇他顧,但在功成名就,事業有成時,性親密感情親密便開始發出嘶喊了。


     也有些夫妻關會因著孩子的出生,一直在創造性親密中打轉。一旦孩子長成、離家,關系便出現危機。更有些夫妻,從來就沒在感情親密上親密過。只因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經過相親、認命、湊合等種種原因結合,日後感情便走得千瘡百孔,不知從何開始縫補才好。


     所以,親密是生命與生活的分享,它的喂養」可以由生活各面汲取,且隨著時間與心境的轉變,會不斷地流動變化。也就是因為親密有這種多面性,便給了單身一條出路,也許可以零存整付,在不同的對象身上來開創培養親密感的資源?

     奇妙地,當初你在我建議下,把目標調整,為你能先擁有一位男朋友禱告後,下一周,便有位男子來敲你的門了。果然,你發現兩性關並不如你想像的自然天成,你過去所有的人生經驗全受到了挑戰。後來經過一段山高水長,雖然你手指上多了枚珍珠訂情戒,但你心中並無快樂,唇上亦缺少微笑,你終於發現你們中間有著永遠無法橫渡的海洋。

     勇敢地,你摘下戒指,結束了一切。我知你這決定下得不易,因我知你是多麼渴望結婚,又一向是個舉棋不定,不易下決定的人。而這次居然是你主動提出分手,想必你已開始嘗到一點,也認識一點關係是怎麼回事了。

     雖然至今,你仍是單身,但對幾年前的決定,你至今不悔。就在我正為你感謝上帝,賜給你這一段親密關係的學習經驗,也深深地為你的勇氣感到驕傲時,你又來找我了。


     你說在這世上,你需要一個人來傾訴,也需要一個人來對你有些出軌的念頭監督,更需要一個靈魂裡能互相扶持的戰友。我不知自己是不是夠勝任作你的soul mate(靈魂伴侶),但卻為你感到欣喜。你比當初單身的我強多了,你能正視自己的親密需要,且為這內心的呼喚主動披荊斬棘,開發管道。自然,也就沒有那曾讓我單身生活癱瘓的等待焦慮。

    雖然我曾多次提過,但我仍要對你再說,老友,你知我有多為你感到驕傲?

(本文已收錄《莫非愛可以如此》一書,江西出版社。)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3619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