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數影響多數的閱讀習慣(林滋恩)
2018/05/04 11:33:07瀏覽648|回應0|推薦0
 
    不曉得大家外食吃館子時有没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服務生將食物端上桌時,很多客人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拿出手機來拍照,或者上微信「打卡」一下。


   ﹝這讓我不禁有點兒好奇──如果是基督徒食客,他是會先「拍照打卡」?還是會先謝飯禱告呢? ﹞而在進食的過程中,也常看到人「手不離機」,邊吃邊上網、傳簡訊──除了筷子刀叉湯匙之外,手機好像已經成了進食的時候不可或缺的另類工具。


    或許是對在餐廳裡「吃飯配手機」的現像已見怪不怪了吧!當看到有人在餐廳裡「邊吃飯邊看書」時,反叫我又驚又喜,充滿了「久違的親切感」。那天跟先生去一家小吃店吃面,隔壁桌的一位客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見他點了一碗面吸哩呼嚕地吃著,「配菜」卻是一本攤開在桌上的《射雕英雄傳》,他邊吃邊讀,那津津有味的模樣,真是讓我印像深刻。


    從這位客人外貌來看,他的年齡不是很大,感覺應該是屬於時下3C產品的愛用族群;我忍不住對先生說:「真是少見的『景致』呀,這年頭居然還有年輕人外出吃館子手裡看的不是iphone,而是書!而且還是一本「貨真價實’的紙本書!”
  
    其實「吃飯配書」曾經是「古早年代」常見的一種閱讀習慣──年輕學子課業繁重、忙著啃書,連吃飯時也手不釋卷。爸爸爺爺級的長輩在早餐桌上攤著四開報紙,「配著早餐吃」也是很多家庭常見的畫面。


    只是曾幾何時,紙本書也好、報紙也好,都漸漸退出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景;就連在公交車站或是通勤車廂裡,「低頭族」看的也不是口袋書或雜志,而是忙著滑手機傳簡訊了!


    曾經有一篇報導,提到以色列極端正統的猶太教徒(Ultra-Orthodox Jews)憂心因為網絡的發達與便利,會造成年輕一代哈瑞迪人信仰的流失與傳統的崩析,所以嚴格限制宗教學校裡學生使用手機的次數與瀏覽網站的內容。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私底下都有兩支手機。一支普通手機,另一支則是合乎猶太人戒律的(即kosher)手機。拉比驗證過的智能型Kosher手機不能使用網絡瀏覽器,只能收發簡訊及伊媚兒(編注:Email),但學生偷偷使用一般手機上網、看影片、聽音樂、逛聊天室,還是一樣可以與世俗「完全接軌”。


    Kosher一詞,原本常用在於飲食上,指的是符合猶太戒律、按照猶太律法潔淨、處理過的食物──如今卻連「手機」都有所謂的“kosher版”,叫人不可小看網絡對整個世界的衝擊。


    《書蟲落網記》的作者馬睿欣老師曾提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網上的辨識力,與網下的實力有關」──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一小撮的「少數」在影響著絕大部分的「多數」。在這個「人都不怎麼愛讀書」的時代裡,「少數還擁抱著書本」的, 他們的影響力其實超乎想像。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只是上網流灠晃晃、順手轉載一篇文章、隨手按個贊,那些真正「有讀過書」的人在網海上所發出來的光芒,反而更讓人無法忽視。


    基督教的信仰,也是「少數影響多數」的信仰。從最初的十二個門徒,在耶路撒冷開始,福音至今傳遍地極──因為這一群少數,握有絕大多數未知未識的真理,所以他們帶來的震撼無遠弗介,甚至翻轉了整個人類文明。


    在這幾乎人人可以上網的世代裡,「閱讀」這項其來有自的「傳統活動」,是因此「升級進化」,還是反而「萎縮凋零」了呢?當有人說網絡的發達、3C產品的興起,吞噬了 「閱讀族群」,讓「愛書人」成了少數民族時,到底只是一種對紙本書市場沒落的嘆息?還是對「電子書」這陌生領域的“水土不服”?


    其實,我們不能否認,有時網絡對「閱讀」,還是有其「利多」的部分──不需親自去圖書館,就可以在家查資料。不用花太多錢買書,就可上網下載“隨你看到飽」。閱讀的過程中還可以隨時另開視窗查書評、相關信息……只是,這種「一心多用」的閱讀方式,到底是剝奪了讀書的單純樂趣?還是增強了閱讀的“附加價值”呢?


    或許,我們需要面對的,不是決定到底要「死守傳統紙本書的最後防線」,還是「開放心胸接納無紙閱讀的新天地」,而是要好好省視自己的「閱讀」心態──Kosher版或普通版的手機,阻擋不了年青人的好奇心;同樣的,一個真正的愛書人,面對紙本書或是電子書,也不能改變他那對閱讀的飢渴與單純的喜好。

  
    讓我們一起來讀書,讓我們在這個世代裡保持著一種對閱讀的渴望與熱情。我們的信仰能幫助我們在眾聲喧嘩的世代裡不迷失方向;而閱讀的習慣,則能幫助我們保持安靜與思想的深度,以諸般的智慧拓展影響力的疆界。

(選自《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台灣橄欖華宣出版社,圖片來源網絡)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1174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