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2 10:32:42瀏覽1058|回應1|推薦17 | |
2012年3月11日的清晨,在日本311福島核災滿週年的這一天,我們和 MADISON, WI 當地的電力公司註冊,開始支持「綠色」電力的生產。 也真是湊巧,但兩天前我們接到了來自 MG&E(Madison的電力和瓦斯公司)的EMAIL,詢問我們家要不要登記使用綠色能源所生產的電力? MG&E 所提供的選項很多,極具彈性。你只要在它的網站輸入自己家的住址,它會根據你每個月使用的平均電力,自動幫你計算大約每一個月要多繳多少錢。以我們家為例,如果百分之百以「綠色」電力取代,一個月要多花$9.95美金(約300元新台幣)。但是,你也可以只取代75%或50%,甚至只有1%的電力。總之,電費確實會因此上漲一些,但金額的多寡完全看你個人的選擇和經濟能力。 我和老公花了三分鐘不到的時間討論,一致決議通過採用100%的方案。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的用電量不變的話,以後每個月的電費平均會增加$9.95美金。老公說,去麥當勞吃早餐一次就不只這個價錢了,或者少在外面喝咖啡兩三杯還有得找零,所以這是便宜又環保的舉手之勞。而且重要的是,如果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計劃,電力公司可以加碼投資在綠色能源方面的開發和研究,而綠色電力就可能逐漸減價,直到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負擔得起。 個人以為MG&E的這種使用者付費的作法很實在。畢竟,和傳統生產電力的方式比較,綠色能源至今仍是比較昂貴。對一些低收入的家庭而言,能夠讓全家溫飽都已經是沉重負擔的同時,叫他們要有環保意識要為地球著想,也未免太強人所難。所以,讓經濟能力較佳的家庭參與這樣的計劃,就算不能一蹴可及解決明日能源的問題,但至少我們所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根據MG&E的記錄,目前MADISON地區有超過一萬個客戶(包括家庭和企業主)參加這個綠能計劃。本市的人口總數是23萬。 所謂綠色能源就是電力的來源是可以再生的。大部分是來自風力發電的農場,目前有兩個農業社區在威斯康辛州,兩個在愛荷華州;還有少部份則是來自社區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而這些與 MG&E 合作的農場、屋主以及企業主,也因加入綠能發電的行列而獲利;因為電力公司會以一定的契約價格和他們買電。 雖然風和太陽能所提供的能源是免費的,但是要把這些大自然中的能量轉化為電能,現有的技術比傳統的發電廠要貴一些。雖然如此,進步總是要付出代價,而且必需跨出第一步才可能在將來達到期待的目標;威斯康辛州政府在1999年開始這項投資,而目前的能源政策是在2015年之前,讓全州電場的再生能源發電達到10%。 影片:風力發電(農業)區的故事 影片:26層樓高的風力發電機 影片:太陽能發電的社區計劃 本來能源問題就是人類必需面對的挑戰。但在日本311核災之後,全世界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到了核能的潛在危機,以及在災難發生後難以解決的後果。 美聯社3月9日的報導是這樣起頭的:「在日本福島 ,穿橡膠靴的工人和結凍的泥土奮戰,他們不停的刮開凍土,直到他們把一個家庭的院子裡,深度是2英寸(5公分)含放射性的表土挖掘完畢。收集到的廢土總量大約是60公噸。一個房子結束了,還有好幾萬個房子要處理。然而,因為風和雨都可能造成輻射的散佈,即使這個剛清理完的院子,可能在將來還需要再一次的挖掘。」 這就是核災的殘酷事實。不僅影響長遠,而且它的復建也比任何天災人禍都來得緩慢。報導中指出,日本政府至今甚至還無法決定,到底這些放射性土壤和碎片要傾倒或儲存在哪裡?重建的費用驚人,而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很多是作業手冊上沒有明列的;例如,在一個寒冷的二月天,當降雪積在放射性的土壤上時,你該怎麼辦?有一位被訪的工作人員說,為了安全起見,他們連雪也都包裝成袋。 也難怪全球許多國家紛紛對自己的核能政策和電廠作總體檢。連目前有四座核能電廠提供百分之四十電力的瑞士,也都已經在去年的5月間宣佈決定放棄新建核子反應爐的計劃。為了尊循瑞士人民的意願,該國現有的核能電廠雖然還會繼續始用,但期限一到就不再蓋新的核子爐。重點是,瑞士政府打算在2034年讓瑞士成為非核家園。 日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的處長司徒文,為了幫瘦肉精解套,他強調「化學是現代農業的一部份,除非使用化學物,否則人們無法製造足夠、便宜的食物。」這種為了賺錢和產業而不計任何代價的說法,確實是有心的政客或無能政府最愛採用的藉口。只要把司徒文的這句話改幾個字,立刻就成了:「核電是現代生活的一部份,除非使用核電,否則人們無法製造足夠、便宜的電力」這句大家一定很耳熟的口號。 美聯社報導的結語是一位山崎先生(Masato Yamazaki)的心聲。這位68歲已經退休的水電技師,他的家在福島核能電廠的西北邊,是高度輻射污染區。他說他最想念的是自己庭院中的蔬菜園,但他表示:「我不認為淨化工程會成功,我一點也不覺得安全。 我早已放棄回到自己家園的希望了。」 相關舊文: 早安!祝你好運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