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謝謝Sarah
2008/01/11 10:03:58瀏覽250|回應0|推薦4

  Sarah走了,離開了金門,再度放手追逐夢想,沒有抱怨,不寄託他人,昂首濶步,千山獨行。

  第一次見到Sarah,習慣性的給了她一個熱烈擁抱,再補上法國人獨有的親吻聲,沒想到她的眼眶頓時泛紅,「我好想念被擁抱的感覺…..」,說著說著淚水已順著她略顯疲憊的臉龐流下。十八歲的法國女孩,難掩對原始母親懷抱的渴望,家鄉遠在七千哩外,此刻她參與一項國際交換學生計劃,進行為期一年的中文學習,分發至金門,剛满兩個月,旅人的雀躍遞減,鄉愁正濃。

  不知是胸膛體溫抑或臉頰輕撫發揮了作用,Sarah原本徬徨不安的表情逐漸放鬆,開始談及近兩月來金門的生活點滴,語氣略顯急促高昂,紛亂雜陳的內容如同水庫洩洪,一路狂奔,讓人來不及捕捉,只聽到她不斷重複一句話:「They never listen to me.」(他們從不聽我說)。

  又是一幕「金門VS.西方」的文化衝擊戲碼!當囝阿郎有耳沒嘴的父權思想,遇上了鼓勵自我表述的個人主義,其間將引爆什麼樣的誤會與衝突?傳統父母喜歡四不一沒有的孩子──不發問、不要求、不質疑、不反叛,以及沒有意見,我常聽身邊的朋友自豪:「你看,我們金門的孩子教得多麼乖巧!」殊不知某些乖巧乃源於過多的約制所形成,背後也許賠上了更多孩子的潛力、創意、胸懷、視野,以及親子間原本應該有的親密互動。

  Sarah對於這樣的文化背景深感痛苦與不解,在她給我的信上寫著:「I feel confined to stay on Kinmen and as someone just told me if you are forced to do something you can not make the most of it because it is not natural.」(我感到呆在金門有一種被拘禁的感覺,就像某人曾告訴我的,如果妳是被迫去做一些事,你絕對無法做到最好,因為那是違反自然的)。什麼是自然?就是孩子與大人一樣,也有表達意見以及討論選擇的權力。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德國小孩從小就允許參與家庭的各項決策,包括室內佈置、處理家務,購買電器、旅遊規劃等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分提出看法與父母一同商討,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他們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鼓勵他們以最自然的方式生長,不強迫、不包攬,只一旁觀察,並適時提供幫助;甚至在幼稚園裡也提供三個不同的午餐時間──中午十二點、下午一點和下午二點,讓小小孩自由決定何時用餐。

  Sarah終於為她的學習之旅做出了決定,她開始辦理解約、重新簽證、遷徙台北、申請學校、張羅住處。我提醒她此事行之不易,環環相扣,加上她語言不通,稍有閃失即可能面臨遣送回國的命運,我問她,父母是否同意她這麼做?她說:「爸媽提供我許多包括外交部領務局、入出境管理局、學校….等相關資訊,他們鼓勵我勇敢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也要自行承擔一切結果。」

  永遠忘不了最後一次在Sarah寄宿家庭溝通的場景,Sarah一再感謝金門父母對她生活起居上的悉心照顧,她開啟新的旅程,只是為了尋找更多傾聽她聲音的耳朵,更多實現她理想的可能。金門媽媽流著淚,緊緊擁抱Sarah,說了聲「謝謝妳,Sarah!」原來,媽媽也被眼前這樣一位堅定目標、不畏艱難的勇者所折服,「希望我也能這樣來教我的孩子。」

  我想告訴Sarah,金門已有人聽到了妳的聲音,謝謝妳,Sarah!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lviaYingMay&aid=152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