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0 10:11:24瀏覽1274|回應0|推薦23 | |
「放下」與「放棄」實有天壤之別。有些人認為佛教徒很消極,其實是天大的誤解。「放下」是該做的事情照做,應盡的責任仍然負責到底,但卻不執著,不攀緣,不希求名聞利養。能息滅當下的妄想雜念,專心做當前該做的事情就是「放下」。若是有人在工作上懈怠,逃避生活責任,那是他個人的問題,不是佛學教育他成為這種人。人皆有惰性,精進地覓求無上智慧才是佛教徒應盡的義務。我們應該盡量做個好榜樣,不要讓人生起誹謗正法之心。 神秀禪師將心比喻做明鏡臺,我們一般人應該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佛教徒應該是比任何人都精進,但卻毫不在意榮華富貴,不貪圖享受。為什麼將心比喻做明鏡?到底什麼是放下、不執著、不分別呢?蓮池大師說:「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不攀緣;物方對鏡,照物了了分明,而無分別;物既去時,鏡中不留痕跡。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照之前、照正中或照之後,俱空俱寂,故喻明鏡。」 古人云:「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明朝。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誇能誇會,畢竟非實。」命若懸絲,一氣不來,命就沒了。天災意外,疾病常隨,任你再怎麼功名蓋世,富貴榮華,最後都是一場空。有人花大筆金錢買一口珍禽菜餚,雇幾個小廝僕佣,隨伺在側。人前人後,總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景仰,生怕別人小看了我們,因此誇大其詞,炫耀自己。這一切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氣息一斷,萬物終將成空。 然而,儘管明知一切都是幻化無常的,我們卻常常迷失自己。口腹之慾、富貴榮華、情愛糾葛,在我們常人眼中,一點都不空。《圓覺經》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只要時時警惕自己,總有一天會大徹大悟。每天讀幾句偈頌經句也能在繁忙昏昧的生活中提示自己,宛如一顆清涼的鎮定劑,吞下後彷彿就能處變不驚,無畏無懼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