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臨界徬徨, 該當遠征或是近搏?
2009/09/20 07:46:01瀏覽7052|回應15|推薦261

烏托邦未到, 鄉愁先來。

偶遇週末連假, 鑽進牛仔褲, 球帽一頂, 塞進書包一個蘋果、一小袋煙絲; 碰到心喜好日, 就跳上往長野山間的普通電車; 其他的心情, 一律逕往東海的快車。出站的電車, 自靜止加速, 推送臨界的心情, 穿透市集, 橫越城都, 畫過林木水田, 進出山岰海濱。雪中月台一星煙斗, 沈臨界的靜; 盛暑蒸騰人來車去, 乘邊緣的涼。五, 六個小時的一趟往回, 在搖晃的車裡, 可以寫成或改出兩、三篇長文件, 速讀兩本書, 或浮掠幾冊科哲期刊。想要打破平衡的飽和, 先來到臨界點的前線!

所以在今天的黃昏, 踏上束海線, 往靜岡熱海快馳。 車外薄暮遁入暗黑, 我尋思人類在自然邊緣的探險, 我窺視分子細胞的堅壁清野, 巨觀上, 顯微下, 都呈膠著。 朝外緣突破的渴望, 對抗向內牆鞏固掘井的倔強。離去出發的悲壯, 不捨留守專注的清志。未知領域的探尋, 抗拒成規下的精耕的慣性。高風險高報酬率, 低風險平穩回收。人生有賭的必要, 也有精算的無奈。

< 遠征的誘惑 >
向外探索冒險的主要念頭和動力是什麼呢? 有發自內心的動機熱情, 有主流文化的贊助認同, 有兩雄對峙的時地背景, 有新的上乘的探尋科技, 有強大的政治動機和經濟誘因, 也有維持社會榮景的需要。    

人類第一波的大規模探險發生在15到18 世紀間, 五大洋的海圖用了300年繪成, 西班牙和葡萄牙軍艦船隊, 瓜分了歐亞非的海權貿易, 羅盤和蒸汽機促進了航海的技術效率, 麥哲倫環球一週, 哥倫布踏上新大陸, 鄭和下西洋, “文藝復興” 和冒險遠征互補共濟。這一波的探險, 也因為幾乎探盡海洋和大陸, 而冷卻收場。

第二波的大探險是為了拓殖地緣政治, 也源於嚮往新世界和建立新人類的願景。 新興的英國, 強力挑戰西班牙的海權; 藝術, 文學,  厚生, 科技在這階段裡勃然興發, 把新文化的 ”啟蒙時期” 推上最高峰。但是掠奪的殖民主義橫行, 衝突加鉅引爆兩次大戰; 加上新興的、內向的大探尋, 如佛洛伊德之流, 深入察究人頹的下意識, 使得笫二波的大探險落幕。

第三波的大探險改由文化來帶頭, 自此以往, 人類敲開了原子核, 踩遍極冰, 潛出深海, 射入宇宙。“現代主義” 接軌啟蒙時期, 大幅堀起, 一方面內省深究, 另一方面嘗試外緣突破。大宗的財力和科技投資不斷地被注入探尋, 譬如美國多年以1%的年度預算來探索太空, 前蘇聯曾大力抗衡。今天, 天文望遠鏡正繼續戡奧宇宙的黑洞; 簡易的機械人, 飛降太陽系的每一顆行星, 逐星完成走察。南北極和聖母峰不再是幻境, 海洋深處的高山深谷也被大部偵出繪圖。而現代主義日趨複雜的文化潮流, 仍時而保守內視, 更不禁朝外圖謀, 出出入入, 好不忙碌。

< 近搏的必要 >
卡夫卡有一則寓言: 「人因為不專注, 被逐出天堂, 也因為不專注, 再也回不去天堂。」關防門禁的重要, 意謂著專注戍守某個定點界限, 依照既定的規則, 運作熟稔的人際, 精調可控的變數, 操管局部的風險, 一分耕耘可承諾一分收穫。蕭牆之內, 漸進改革大概可行; 西出陽關, 則人情法令迥異。

細胞壁的有機物理現象也是個好例子, 靜態被動地應對外來激素的挑戰, 使突變的發生機率降成數千萬分之一。細胞壁既層層阻隔危險物質, 只稍留分子夾縫, 只允許離子交換、氧化還原反應與細胞外界交換物質, 來完成代謝功能。連繫細胞間的傳媒分子, 最有機會帶進外頭環境突變的分子段落; 一段突變的分子大多遭個別細胞全盤剪除, 有千萬分之一的機率會經局部修補後, 被納入細胞的系統。被納入的突變因子如果是禍, 則細胞死 (譬如癌); 如果是福, 則細胞演進, 強化功能。

知名品牌的維護和經營也吻合 “近搏” 的必要。Gucci, 可口可樂, 雀巢, 賓士等品牌, 悉心張顯核心特質 (equity), 保護品牌圖騰顏色, 百年不變屹立不搖, 單一產品的年售額, 每有一、二十億美元, 而仍能穩健成長業務。當核心產品堅固站穩後, 才緩緩衍生其他產品線。但當可口可樂遠征餐飲, 或賓士投資太空旅行時, 結果都是乏善可陳, 草草結束。

各個學科的研究進展, 多是從近搏起, 首重精深, 站穩腳根, 先成為一特定小領域的翹楚, 再逐步精準地往外延伸。擴展範圍若是太廣太快, 容易造成功力渙散, 成續平平。

< 抉擇 >

文化或漸進或猛進, 社會的複雜和繁瑣巳成, 人們被內外拉扯, 焦慮苦悶的反撲, 不難理解。 臨界點是轉機, 機不轉, 變危機, 有重要的背景和時效, 迫使我們須拿定主意, 前進或固守。邊陲地帶, 也是死生之際, 選擇坐困愁城, 或者出境迎敵。 物質的臨界, 相轉質不變, 雙向往返; 化學反應的臨界, 相不轉質變, 一去不返。

您我來到重大的臨界點, 究屬何類? 抉擇當頭, 您選狂出, 或寧取狷介?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rNorton&aid=3333180
 引用者清單(1)  
2009/10/01 12:46 【逍遙法外】 文摘『臨界徬徨,該當遠征或是近搏?』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吹起了自然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19 12:59
眼球 讀文    好像正趕乘一列 寶藍超跑快速捷車崇拜    15世紀 ===== 2020  九月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SirNorton) 於 2020-10-10 00:09 回覆:
您怎麼跑到2009年來了?🤩
有點時日了,現在不太想寫這樣的題目和規格。時過境遷,人又增長,不是嗎?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15 21:56
明天選舉投票,總統和立委,臺灣的政治也來到重大的臨界點!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9 22:33
現在經常在網路大冒險---新奇有趣

Jacyli 對你的陷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該遠征呢還是近搏
2009/11/29 14:54

大哥分析的很詳細想必也是唸商學系

等改天好好拜讀您之文

午安安~~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SirNorton) 於 2009-12-04 19:50 回覆:

哈! 有機會涉獵商學, 多少知道。不客氣。


sunis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杜鵑不啼? 待之可矣。」
2009/10/02 19:02

なかぬならなくまで待とうホトトギス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Sir Norton 安安
2009/09/27 17:06

賞著您幾篇豐富又精彩的文章 兔子可是佩服您的博識多聞

思路邏輯之精明清朗 問安ㄛ


凝西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分享
2009/09/23 09:01


194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本來It就是 the journey
2009/09/21 21:28
是遠征,是近搏?以一個人生的長度(時間),和作為(可成功的事件)放在任何一個可觀察,可記錄的議題上,都是缺乏顯著性(Significance)的。因為觀察時間的長短,和作為性質的量度都已失真。只是歷史上有許多人,和事件巧處大議題的轉折點,作了『催化』者,同時也留下了痕跡。其實千千萬萬生不逢時的,升斗的小民對至終被催化成功的事件也是有供獻的。在臨界點之前,積蓄能量的,提供質量總和的,把催化者推過門檻(Threshold)的,不正是這些歷史上沒有機會留名的小民嗎?
那到底是遠征,還是近搏?對坐在東海線上,往靜岡飛馳的人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本來It就是 the journey。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SirNorton) 於 2009-09-24 23:23 回覆:

Dear Ben, 您看的大局, 催化效果, 門檻邊際效應, 有根據, 能反映一些重大事件。小民仍有或多或少的選擇, 貢獻則由社會認定; 代有英雄, 出身寒微, 但不掩智深勇沈, 志高能行! 自嘆小民升斗, 不思圖振作, 是自甘放棄, 不可與言。With journey it carries objectives and addresses the context, not a mere process. 我在東海線上, 前膽巨象的氣魄, 明察細微的深度, 您的升斗可能還測不到! 


Apple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創業, 守成
2009/09/21 07:50

俗語說: 創業難; 守成更難.

除非有重大突破, 步子還是小點比較穩.

Quantum steps are taken when 1)  there is a paradigm change or 2) a breakthrough emerges, says Apple.

Apple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SirNorton) 於 2009-09-24 23:33 回覆:

Dear Lady Apple,

Very well put on the paradigm shift and discontinuous breakthrough! Arguably, quantum leaps also enable the major paradigm shifts. The inter-dependence renders both as cause and effect simultaneously. Either risk averse or risk taking is plausible, depending on the objective and context.

Best regards,

Kirk 


汪小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都不為
2009/09/21 07:45
我會近搏.  但不狂出亦不狷介.  之後再遠征.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