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4 23:01:15瀏覽903|回應2|推薦10 | |
. 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1172425#90 『咱想談的重點是道德與風氣之別。風氣受外在影響形成,而道德則是內在思考的產物。知識的價值不在讀多少書,而在使人能獨立思考,不受風氣影響。所以知識與道德是因果關係,沒有知識,你至多是個守規矩的人,難成為有道德的君子。』 『漢文化歷史最被稱道的是一段短暫的公天下政治,但那不是「風氣」之使然,它是執政者違背了風俗習慣,藉社會領導地位刻意樹立典範來引導風氣,這段短暫歷史經驗影響了以後幾千年的中國。從研究政治角度來看,當時管理的邏輯是藉循環式監督維持權力平衡。也就是百姓聽皇帝的,皇帝聽天神的,而天神又是聽人民的。雖然日後民智漸開,人們不再盡信天神之威,但在混屯未開的時代這種循環式制衡確實堪稱完美。』 『當人們不再盡信天神之威,權力平衡自然破壞了,執政者身分逐漸從社會領導轉變為統治者。公天下成了家天下,藉以引導社會風氣的道德典範從執政者身上消失,維持社會全靠舊時「風氣」遺留的那點餘渣,吃老本,到東周時可說幾近窮途了。因此春秋伊始就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到了末期就乾脆來個三家分晉,這時候藉助「風氣」穩定社會的功能可說已經破產。』 『因為執政者無法樹立典範而令舊時權力平衡不復存在,社會以此動盪不安。這現象儘管一般人不曾在意,有見識的政治家卻能洞悉。所以即或齊桓有覬覦周鼎之心,管仲卻守著「尊王攘夷」原則。「尊王」替舊倫理挽留顏面,替舊風氣苟延殘喘,間接的也替社會維持穩定。管仲自己一展長才,也遂了小白的雄心壯志。』 『相較於管仲,孔子就顯得淺了。他既不似法家道家有完整的學術論述,也不似管仲晏嬰能折衝於權力之間。他想從政,但沒看清王權失去節制王德又無法樹立的環境下政治不可能清明。他想傳承文化,但只談了表相卻抓不住核心重點。最重要的就是,他沒弄清楚風氣與道德的區別。』 『風氣可以有好,可以有壞,但無論哪種風氣都需要靠熱情來推動。而道德卻不同,道德雖然不敢說是一種冷漠的東西,但也絕不是藉熱情推動出來的產物。咱最欣賞那一句「利為義之本,義為利之和」,你說它是替「道德」下定義也好,或是說為「道德」訂標準也好,這十個字都說得明白不過。』 『孔夫子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此說猶稱中肯,可到孟子嘴裡居然能搞成了「氣節」,那就太扯了。儒家確實有迂闊之弊,相信這是它被統治者相中的原因。統治者喜歡儒家,因為儒家便於統治者塑造社會風氣卻缺乏探討道德的中肯。如果人人都有能力獨立思考,認真考究道德的本質,那麼「和」的意義就不難被凸顯,而統治者的特權恐怕也很快就受到質疑。』 『所以當欄主談到「中共建政以來一貫試圖引導道德」咱就興起要談這題目的念頭,中共試圖引導的是風氣,不是道德。統治者要的是守規矩的風氣,不喜歡認真考究道德的社會,真正追求道德的社會是人們能獨立思考不受風氣影響,這種玩意不僅中共不會喜歡,世上任何政權都不會喜歡,因為任何政權都脫不開統治者的身分色彩,你讓它談道德,它伺候不起!』 根基不固,全篇絞纏風氣和道德。打扁同志還是文學方面的東西寫得好。 ***************************************************** 打扁郎正準備要搬家,特忙,來逛確是偷閒,本就不該貿然發言,為怕不能夠好好回覆網友。但既然開了頭不回覆也說不過去。咱眼下無力作長篇完整的論述,所以只好撿重點談,希望藉這自認為是重點的話題得些反響,互相刺激思考。 感謝欄主,您把主題拉回來了,也幫咱約束了一下思緒。至於SCFtw5兄弟,咱很想多談些,但您可能要多等一陣,待咱搬好家之後,原諒打扁郎。一個七十坪房子住了二十年,搬進搬出,您可知是啥光景? 咱想談的重點是道德與風氣之別。風氣受外在影響形成,而道德則是內在思考的產物。知識的價值不在讀多少書,而在使人能獨立思考,不受風氣影響。所以知識與道德是因果關係,沒有知識,你至多是個守規矩的人,難成為有道德的君子。 漢文化歷史最被稱道的是一段短暫的公天下政治,但那不是「風氣」之使然,它是執政者違背了風俗習慣,藉社會領導地位刻意樹立典範來引導風氣,這段短暫歷史經驗影響了以後幾千年的中國。從研究政治角度來看,當時管理的邏輯是藉循環式監督維持權力平衡。也就是百姓聽皇帝的,皇帝聽天神的,而天神又是聽人民的。雖然日後民智漸開,人們不再盡信天神之威,但在混屯未開的時代這種循環式制衡確實堪稱完美。 當人們不再盡信天神之威,權力平衡自然破壞了,執政者身分逐漸從社會領導轉變為統治者。公天下成了家天下,藉以引導社會風氣的道德典範從執政者身上消失,維持社會全靠舊時「風氣」遺留的那點餘渣,吃老本,到東周時可說幾近窮途了。因此春秋伊始就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到了末期就乾脆來個三家分晉,這時候藉助「風氣」穩定社會的功能可說已經破產。 因為執政者無法樹立典範而令舊時權力平衡不復存在,社會以此動盪不安。這現象儘管一般人不曾在意,有見識的政治家卻能洞悉。所以即或齊桓有覬覦周鼎之心,管仲卻守著「尊王攘夷」原則。「尊王」替舊倫理挽留顏面,替舊風氣苟延殘喘,間接的也替社會維持穩定。管仲自己一展長才,也遂了小白的雄心壯志。 相較於管仲,孔子就顯得淺了。他既不似法家道家有完整的學術論述,也不似管仲晏嬰能折衝於權力之間。他想從政,但沒看清王權失去節制王德又無法樹立的環境下政治不可能清明。他想傳承文化,但只談了表相卻抓不住核心重點。最重要的就是,他沒弄清楚風氣與道德的區別。 風氣可以有好,可以有壞,但無論哪種風氣都需要靠熱情來推動。而道德卻不同,道德雖然不敢說是一種冷漠的東西,但也絕不是藉熱情推動出來的產物。咱最欣賞那一句「利為義之本,義為利之和」,你說它是替「道德」下定義也好,或是說為「道德」訂標準也好,這十個字都說得明白不過。 孔夫子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此說猶稱中肯,可到孟子嘴裡居然能搞成了「氣節」,那就太扯了。儒家確實有迂闊之弊,相信這是它被統治者相中的原因。統治者喜歡儒家,因為儒家便於統治者塑造社會風氣卻缺乏探討道德的中肯。如果人人都有能力獨立思考,認真考究道德的本質,那麼「和」的意義就不難被凸顯,而統治者的特權恐怕也很快就受到質疑。 所以當欄主談到「中共建政以來一貫試圖引導道德」咱就興起要談這題目的念頭,中共試圖引導的是風氣,不是道德。統治者要的是守規矩的風氣,不喜歡認真考究道德的社會,真正追求道德的社會是人們能獨立思考不受風氣影響,這種玩意不僅中共不會喜歡,世上任何政權都不會喜歡,因為任何政權都脫不開統治者的身分色彩,你讓它談道德,它伺候不起! 說得夠亂,但必須暫時停筆,歡迎指教! ***************************************************** .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