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8-9-20] 關於曹操四言詩之“易懂”與漢賦之“難懂” — 兼談曹操之“以詩為文”
2008/09/20 22:45:40瀏覽1661|回應3|推薦11

.

http://blog.udn.com/SCFtw2/2207329
頭昏眼花
Lohengrin
2008/09/15 05:15
看得我頭昏眼花, 是懂非懂, 當然也看不出啥好處.  奇怪, 讀同時代的[東臨碣石]怎麼就沒有問題?

*****************************************************
書面漢語與口頭漢語自古分途,文人的辭庫與農夫的辭庫也大有不同。

曹操這《步出夏門行》是詩經國風的白話,與漢賦的文言當然不同。國風是民歌,是農夫抒情,縮略或美化農夫日常口語,都是生活短歌,字白意直。漢賦是文人逞才,挖空經書辭庫來堆砌排比,綺辭峭句,長篇巨製敘事發揮,字深意奧,與國風完全不同。

漢興以來,文壇流行以四字句或六字句成雙隨意出現的賦體韻文,在形式上源於前代的楚辭,但楚辭是文人寫的長篇抒情詩。東漢新起五言詩,這是漢代民間歌謠影響下的產物。詩經時代的民歌慣以四字成句,西漢的民歌常以五字成句。東漢的文人逐漸用這種五言樂府的形式寫抒情詩,寫作過程跟民歌一樣是“把自己的口頭白話簡化雅化”,但文人的口頭白話與農夫的口頭白話有所不同,兩種人的思感的風格習性不同,這些五言詩的語言和意想也總聞得出“文人味”,與同為抒情作品的當時的五言民歌不同。

以文人筆下的“壓韻文字”而言,當時四六句賦體作為“時代文體”還是流行,五言詩早已普及,也有人從詩經學文言體的四言雅頌,曹操卻仿口語體的四言國風“抒志逞懷”,以士人思感寫文雅的白話,句數不少,起承轉合結構儼然,亦詩亦文,有詩的賦比興,有同於眾庶的隨景敘事抒情,也表達基於學問知識而且連屬於個人的經世事業的專屬於用世文人的內心世界,開出文人“以詩為文”的文學新局,這是曹操的高明處。

曹操的四言詩直接從國風出發,甚至有時直接徵用國風的句子,表達風格也如國風之字白意直,能粗粗讀懂國風的漢朝的蒙童就能粗粗讀懂,但“文章內涵”就不是蒙童的程度了,而“詩藝水準”更高。以詩才言,曹操比不上兒子曹植,曹植是一流的長篇抒情詩作手,如屈原,如徐志摩,於長篇白話抒情散文如張曉風,曹操卻是以詩的形式寫文章,其“穩”得利於四字句的二二構詞,其“沉”則緣於內容,其“厚”才是曹操的文學才能所至 -- 卻不必然是詩才。

現代漢語人粗粗讀懂曹操的四言詩比粗粗讀懂任何一篇漢賦要容易得多,因為書面漢語與口頭漢語自古分途,而且文人的辭庫與農夫的辭庫也大有不同。 ^_^

關於文白異源殊途,我不久前剛說過幾句:
https://city.udn.com/51173/1675899?raid=3013164#rep3013164

*****************************************************
曹操《步出夏門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雞晨鳴,鴻鴈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鎛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鄉土不同,河朔隆寒。流凘浮漂,舟船行難。
錐不入地,蘴藾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
士隱者貧,勇俠輕非。心常歎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Ftw2&aid=2234894

 回應文章

Lohengr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應是標點符號.
2008/09/22 15:42
標點符號是洋人發明的玩意兒. 覺得古代的[兮], [也]和[乎]有標點符號的作用.  中國古文好像有很多系統, 不只文人和民俗兩種.  也並不是年代越久越難懂.  孔老先生比屈原早, 可[四書]好像比[離騷]容易懂.  總不能說[四書]是俗文化吧.  還是詩在先天上就比論述文難搞?  或者這是因為當時中國文字沒有統一, 是南北差異?

感覺上[也]的文章比[兮]的文章好懂.
SCFtw2(SCFtw2) 於 2008-09-23 00:17 回覆:


古文書不分段,無標點,要"讀",自己斷句分段。語氣助詞是漢語口語裡自然發生自然存在的,有些在書面語裡也"被保留",卻看不出來寫作書面語的人"有意"使它們"有標點符號的作用",至少我看不出來。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端木賜回答說:我端木賜啊,何敢望回?!顏回這個人哪,聞一以知十,我端木賜聞一衹知二。孔子歎息說:你是比不上他呀,我同意你說的你的確比不上他這話。

論孟都在四書中,都是弟子追憶記錄老師與人的"對話",仍然很有一些語句"至今"不得確解。學庸是孔門"論說文",意思更深。粗粗讀懂四書實在不見得比粗粗讀懂離騷容易。

你似乎常不區分"語句"和"意思"這兩個理解層面,語句是construe句法,意思是delve into作者的思感,自己在觀念上分清楚這兩層,有一些疑問會呈現得更準確更清澄。

晚商甲骨文是最早的書面語記錄,能少刻字就少刻字。周文王也刻甲骨,一樣是言簡意賅,貞人之間彼此能讀懂就好。然後有收在書經裡的詔令頌辭,有金文,都是文言。一個一個字結構複雜,筆劃很多,能少寫字就不要多寫,反正習慣了,寫的人習慣,讀的人也習慣。一個個字弄得漂漂亮亮的,還要把一整幅字弄得間架勻整,像鐘鼎外面的線條曲折填充畫面,這個重要。我們今天讀著"痛苦"的那些上古文書在當時的那些按理應讀的讀者讀來是毫無困難的,因為他們的"國文課本"翻開差不多就那樣。 ^_^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篇騷文百處兮,兮得老羅滿腹疑。從此屈原須注意,不需兮處不需兮。
2008/09/21 17:40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四個兮容易懂罷?

兮是助詞,在句中切開構詞,使句子更容易懂,在句尾有緩氣的作用,跟“也”差不多,白話就是“啊”,火星文就是“~~~”。

桂棹蘭槳,擊空明~~~泝流光。予懷渺渺,望美人~~~天一方。 -- 這樣你該不會抱怨了罷?!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早上還在山上欣賞著玉蘭花樹,晚上就被貶到河邊的沙洲,與灌叢為伍;日月飛馳不停,春秋輪替;想起草木會零落,美人也會有遲暮之時;既然沒法子好好利用壯年,何不改弦更張?我跳上駿馬往前奔馳,在前頭帶路。 -- mm~~~五個兮都不見了~~~~~這樣容易懂~~~這樣容易懂~~~~~ ╯^﹏﹏^╰

一篇騷文百處兮,兮得老羅滿腹疑。從此屈原須注意,不需兮處不需兮。


.


Lohengr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頭霧水兮, 令人頭痛.
2008/09/21 14:49
總之一篇文章如果[兮]字超過兩個, 那就一定一頭霧水, 令人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