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失去財富,沒有損失。失去健康,有所損失。失去品格,一無所有。
2014/03/27 09:34:01瀏覽3315|回應1|推薦0
“失去財富,沒有損失。失去健康,有所損失。失去品格,一無所有。”——葛培理

文/臨風

https://www.ai-kan.net/?p=106738

維克多•克勞福德(Victor L. Crawford)是煙草業遊說團的重磅級戰將,對擊敗諸多反吸煙法案“貢獻”卓著。他從13歲起就開始抽煙。1994年時61歲,他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說,兩年多前他被診斷患了喉癌。

克勞福德是個精明幹練的律師,心志堅定,事業成功。為什麼竟然看不見抽煙對自己健康的危害呢?
“我為曾經替他們遊說而感到慚愧。諷刺得很,這真是咎由自取。打心底我是知道好歹的,可是我把事情合理化,為了錢而自我蒙蔽。通過合理化我說服了自己,黑色並不一定太黑,它或許竟是白色、綠色或是黃色的。不過,我心裡明白,香煙盒子上的警告是真的,我想這些煙商也早已知道(不過為了錢昧著良心)。” (注1)

克勞福德在接受訪問兩年後,因喉癌去世。他後來竭力站出來,反對吸煙,可惜對他自己來說,這一切已經太晚了。克勞福德的故事其實非常有代表性,很少人是存心作惡,但是,人們卻往往為了維護成功、財富、名聲而欺騙自己和他人。這種自欺的本領是驚人的。

兩顆重磅炸彈

幾個月前,世界最大的獨立教會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創辦人趙鏞基牧師被法院判“瀆職”與“貪污”罪。原因是:教會領袖們2002年以高於市價3-4倍的價格購買牧師長子所開辦公司的股票(注2)。

幾乎同時間,著名“真善美講座”的主持人,即“培基教育機構”(Institute in Basic Life Principles)的創辦人高維理(Bill Gothard)被34位婦女告發,指證多年前遭到他的性騷擾與性侵(注3)。

“培基教育機構”所舉辦的各種生活講座,一直都高度成功的基督徒“勵志”課程。對決大多數跟隨者來說,高維理不僅是主講人,他更是個現代版“聖潔”運動的領航人和燈塔,以抗衡“世俗人文主義”著稱(注4)。

這兩件新聞就如兩顆重磅炸彈,在基督教圈子裡爆炸。人們困惑地問,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由於高維理的事件發生在美國,所以媒體的關注更多。我個人早年也參加過幾次高維理親授的課程,曾經與他的忠實跟隨者有過多年深度的交往。經驗告訴我,任何醞釀多年的事件,曝光的往往不過是冰山的一角。

根據報導,他的機構從70年代起就發生過層出不窮的事件(注5),包括濫權、徇私、侵佔公款、性騷擾和性侵。可是由於問題一直被機構當局所捂住,所以大眾一直被蒙在鼓裡,間或有些傳言也會被斥為謠言中傷,直到最近才被正式曝光。

高維理在跟隨者眼中有絕對的權威。為了保持他個人的權威,他不斷推陳出新,利用聖經經文,提出一組又一組新的生活守則。例如,他“引用”聖經反對蓄須,反對上大學,禁止年輕人“約會”,宣導丈夫是妻子的榮耀,把權威絕對化,等等。有與他同工過的人指出,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聖經經文之上,把他個人的智慧抬高到與上帝話語相等的權威。”長期觀察後,他們發現高維理人生的最高需求就是保持事工的“不斷成功”,成功重於一切。(注5)

繞過良心的蒙蔽

嚴格說,一個人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什麼是他人生最大的驅動力,這是別人無法測度的。我很難相信,一位自認為“侍奉上帝”的人,會長期選擇做違背自己教訓的事。我相信,為了上帝的工作,高維理個人做過不少的犧牲。另一方面,根據許多當事人的證言,我也相信,其中絕大多數的指控都不是空穴來風。
於是,我更傾向於認為:他的野心,以及他不顧一切保護“成功”的心理,使得他像克勞福德一樣,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了。
我們永遠不可低估人自我蒙蔽的能力。洞察人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裡,這樣描寫自我蒙蔽:
“每個人都有一些回憶,他不會告訴大家,只會去跟他的朋友說。有些事他連朋友也不願透露,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是秘密。但最後還有其他的事,他甚至不敢告訴自己。每一個正直人,在心裡都存儲了一些這樣的事情。我們幾乎可以說,一個人越是正經,他心中存儲這類的事情就越多。”
一個聰明的“正經人”如何繞過良心蒙蔽自己?他替自己找藉口,“合理化”。極少人能夠真正認識自己,察覺到自己真正崇拜的是什麼。人們往往是抱著良好的企圖,卻做出惡事來。

《莫德斯多宣言》

60多年來,葛培理佈道團的清譽是有目共睹的。其實,他的貢獻遠遠超過佈道團的範圍。作為福音界的大家長,葛培理給人的印象是謙卑、真實、透明、堅定。
葛培理在佈道團的初期就認識到人的不可靠,以及試探的可怕。佈道團員常年在外旅行,與親人遠離,各種引誘更是很難抵擋。1948年,就在有名的“洛杉磯佈道會”之前,葛培理與一批同工在加州的莫德斯多市討論佈道團的未來。面對前人的失敗,同工們歸納出四個行為準則(注6):
一、謹慎處理錢財和奉獻。
使用強力、透明的機制,把財務上的危險“鎖入”倫理的規範中。“有種試探是竭盡所能地要會眾多奉獻,有些佈道家會訴諸強烈的情感來募款。在財務上,也幾乎沒有設立任何維護誠信的機制。我們決定竭盡所能地避免濫用財物,也不在大會中收奉獻,儘量倚靠當地委員會事先所籌募的捐款。”
二、謹慎處理性試探,排除任何令人生疑行為的可能性。
在出外佈道時,團隊會一起旅行,訂的旅館房間都是彼此相鄰。他們把試探減低到最小的程度。每位成員都承諾,除了自己的妻子以外,絕不與異性單獨相處。
三、心胸開闊,求同存異,儘量與各地教會和各種機構合作。
獨立作業或許比較容易。但是,就長期而言,與其他人合作的效果更好,其事奉的果效會更持久。
四、決不誇大成果。
信譽是貴重的珍寶,缺了它,人們不會跟從。當領袖在某方面誇大其辭時,跟隨者會懷疑他們在其他的領域是否也有不實的言論或作為。
這就是著名的《莫德斯多宣言》大致的內容。葛培理說:“在實質上,這個宣言對我們並不是一個轉捩點;我們過去總是持守這些原則。然而,這個宣言的確在我們的心思意念中永遠生根了,誠實正直的決心是我們生命和事工的標記。” (注6)

深識自己的軟弱

於是,葛培理建立了一個董事會,選取一批廣受尊敬的人士(而非崇拜者)作董事,並授權董事會,接受它的監督。努力持守徹底的誠實正直,這變成葛培理佈道團的基因。並非因為葛培理牧師高人一等,或是比他人聖潔。相反地,他深深認識到自己的軟弱,於是事先設立行事原則和監督機制,讓一批敢言的人環繞在自己身邊,也讓自己接受檢查。顯然地,葛培理不是一個控制狂。
因為他的名氣,葛培理牧師所受到的攻擊也特別多。可是他對批評虛心接納。他一向意志非常堅定,把方向看准了以後不會隨便搖擺,所以這樣做更不容易。他利用批評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學習,這種虛心接納的態度讓他不容易自我蒙蔽,減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謂“甚至不敢告訴自己”的事。
在家裡,他也同樣尊重妻子路得的意見,完全不是個絕對權威者。在50年代,他曾經嚴肅考慮參與總統競選。當他把這個想法與路得分享的時候,路得認為這不是他當初從上帝所領受的使命,於是打電話給葛培理說:美國人不會投票給一位離婚的總統。如果他出來參選,那麼,她肯定會提出離婚。葛培理從此再也不做此想。(注6)
葛培理與高維理的不同,是他事先把自我蒙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尤斯提的故事

在《黎明行者號》(《納尼亞的傳奇》第三集)裡有位任性的男孩尤斯提,他是艾德蒙和露西的表弟。不幸地,這位不合群的男孩在龍島被變成了一條龍。那象徵耶穌基督的獅王阿斯蘭建議他去池子裡洗滌,除去污垢,幫助他還原,獲得新生。不過,他首先得把“衣服脫下來”,也就是說,他得把那層龍皮給脫下來(他需要承認現實,並悔改)。
他不斷地嘗試,但是,每當他非常困難地撕下一層皮,一進到水裡,底下就長出一層新皮來。最後,阿斯蘭說:“你必須讓我來做”。尤斯提害怕阿斯蘭的爪子會讓他疼痛。可是,在絕望中,他只好躺下,讓阿斯蘭動手。
尤斯提原本自私、尖銳的個性從此逐漸改變,是阿斯蘭的愛改變了一切,而不是靠他自己的奮鬥。
如果我們也放手,容讓阿斯蘭(耶穌基督)來做,或許也不至於永遠活在龍皮(自我蒙蔽)之下吧?

作者為本刊特約編輯。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ckFinancial&aid=12029771

 回應文章

Zachary
2018/01/17 22:07
寫的真好,謝謝你(Zachary.hung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