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0年台北花博貪瀆案之解析-直徑20公分的筊白筍篇
2010/09/18 15:41:11瀏覽1292|回應3|推薦5

2010年台北花博貪瀆案之解析-直徑20公分的筊白筍篇

 

台北市花博碰見的地方,人民就可以看見中國國民黨處處貪贓枉法的弊案證據!

 

真的是看不下去這『奧戲拖棚』!所以這群衣冠楚楚的貪官污吏還在拼命鬼扯狡辯。

尤其是那個毒嘴發言人趙心屏,居然鬼扯到筊白筍、空心菜有『淨化水質的特異功能』!天啊!這簡直是『錯把馮京當馬涼』的天大鬼話,此時這個惡毒台北市狗官僚竟踩到笨魚的專業領域,忍無可忍下只好又跳出來開罵囉!

 

首先這次攻防的主題是貴到不行的『筊白筍』,在馬鷹犬宣稱『搞臭花博就是搞臭台灣』?怪怪,2010台北花博是台灣人的什麼東西?『花博』展覽的主題內容都是菜市場俯拾皆是的蔬菜!而且還是貴到離譜的貪瀆弊案!『花博』看不到什麼奇花異草只看到台灣農村遍佈的蔬菜,又有什麼博覽會的價值呢?這種『不入流的花卉博覽會』光是從設計師的手稿就已經是『不入流的設計案』了!不為什麼,只為了設計個類似「台北圓環夜市」般既不中看、更不中用的『錢坑』,這早已是『台灣之恥的台北花博』,讓台灣人感到羞恥的是『怎麼會選出這麼爛的人(馬鷹犬、郝聾兵)當市長』?而不是『2010年台北花博辦或不辦的問題』。

 

在此先介紹何謂『筊白筍』及其特性:

學名:Zizania latifoliaZizania aquatica L.

別名:菰筍、菰芛、水筍、腳白筍、美人腿、茭芛、茭瓜

科別:禾本科菰屬植物,宿根性多年生水本草本植物。

起源:現今普遍種植之筊白筍栽培種係由同種植物「菰」演變而來。菰在古代中國當作穀物利用,公元前3~2世紀開始,人們選種無法開花結實,但基部會肥大呈肉質莖之植株當作蔬菜栽培,演變成今日之茭白筍。

 

菰原產中國,分佈甚廣,南起廣東,北至黑龍江均有之;其中又以江蘇、安徽以及長江以南之東南各省為盛產地。明朝年間(1578年),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即曾描述過茭白筍,因此,其在中國栽培至少已有400年歷史。據載,當時最早種在黃河以北,以後再南移,曾與鱸魚、蓴菜併列江南三大名菜。茭白筍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國家,除中國、台灣、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均有栽培。英、法、美等國雖都有記載引進,但均無栽培利用之事實。台灣的茭白筍約於200多年前自中國大陸引進栽培,民國八十九年統計栽培面積約1,710公頃,主要集中於南投縣(1,450公頃)及台北(152),另宜蘭、新竹、台中各有少量零星栽培,每年產量在40,000~45,000公頓間,平均每公頃26,000公斤。由於茭白屬水生植物,耐高溫及高濕,且主要產期落在初夏(5~6)及晚秋(9~11),為台灣重要夏季蔬菜。

 

生理特性:茭白筍是水生植物,根為典型禾本科的鬚根,於莖節處長出,主要分布於表土30公分土層內。茭白筍的莖包括地下根狀莖及地上莖。地上莖由葉鞘包合呈短縮狀,部份埋入土中,其節上有分蘗芽,能產生分蘗。地上莖一般10節左右。地下莖在土中可橫生70公分,莖節短縮、粗硬,節處著生鬚根。地下莖的節上著生側芽,可以抽長成新株,稱為分株芽。茭白筍的葉為長披針形,平行脈,中肋明顯而突出;葉鞘肥厚,著生在莖節上。各葉鞘自地面向上層層左右相互抱合,形成假莖。正常植株為1.2~2.4公尺高。早期對茭白筍嫩莖形成原因並不了解,直至1951Roger氏才提出正確解釋,即 1)茭白筍係因真菌的感染而使莖節腫大; 2)因無法從長筍的植株上找到開花的結構,因此認為長筍與開花無直接關係; 3)基於真菌與嫩莖肥大之密切關係而將肥大的筍稱為菌癭(Fungous gall)。其實茭白筍為由菰與茭白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 Henn)共生組成的作物,缺一不可。當菰的地下莖節分生新芽後,若感染茭白黑穗菌,則頂芽以下3~4節幼莖,因病菌分泌生長素(Auxin)及細胞分裂素(Cytokinin)等荷爾蒙物質,刺激嫩莖薄璧細胞之分裂增加三倍,並使細胞體積增加15倍,而形成肥大可供食用的組織,即為茭白筍。大陸書籍則認為幼莖(新分蘗)在適宜環境下開始抽芽時,因花莖基部受黑穗菌刺激而膨大形成。故一般產筍之植株不開花,不結筍的植株才會開花。膨大的筍中含有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及蔗糖,一般缺少多醣類。

 

當莖上生出的芽發育後,因受「菰黑穗菌」寄生,產生細胞生長素,使莖部細胞組織增殖膨大而形成白皙、質嫩味美的筍狀嫩莖。若植株無菰黑穗菌寄生,只會抽穗開花而不生茭白筍,就是俗稱的雄株或公株;受菰黑穗菌感染的植株則不開花。若採收過晚,菰黑穗菌會形成孢子堆,使筍內產生黑色斑點,形成「黑心」而失去食用價值,茭白筍若無黑穗菌感染,其花莖基部不會膨大,但可正常抽芽開花。反之若基部膨大,即不會開花。南部於6~10月間偶會有雄株開花現象。花為圓錐花序,雌雄同株,但雌雄異花或同花。花序上(頂)部著生雌花,中段生兩性花或畸形花,基部則為雄花。茭白筍在台灣開花不易結子,但在中國大陸則因氣候關係可正常結子。其果長形,兩端尖,剝去外殼,可食用,稱菰米。

 

茭白筍的生長發育,依其特徵變化,可分為四階段

1.萌芽期:春季溫度回升時,分蘗芽、分株芽開始萌發,陸續形成新株。一般上部芽比下部芽萌發得較早,且其生長勢較旺。

2.分蘗期:當新植株成長具有5片葉時,其基部葉腋可發生分蘗芽。每一新株,約可產生10~20個新生分蘗芽,其中早期分蘗之新芽才能成膨大之嫩筍,稱為有效分蘗。

3.孕茭期:即莖基部開始膨大之時期。

4.休眠期:當氣溫降至15以下,地上部生長停止,此時各短縮莖上形成分蘗芽及新株抽生地下莖所形成之分株芽,二者均於土中休眠。

 

茭白筍之形成幼芽形成時,黑穗菌菌絲侵入,由切片觀察可發現菌絲分布整個組織。菌絲以寄主養份維持生長,擴張形成菌腔;菌絲分泌植物荷爾蒙,誘生異常形成層,促進細胞分裂,造成細胞異常肥大而形成茭白筍,隨後黑穗菌再產生厚壁孢子。研究顯示,在開花植株的莖中生長素IAA的含量較孕茭的莖中少3~4倍。

 

栽培方式:茭白筍性喜溫暖,分蘗期生長適溫為20-3015以下生育減緩;孕茭期適溫為20-25,偶可低至15。但因黑穗菌生長適溫在25上下,因此10以下或30以上則無法正常孕茭。土壤以pH5.5~6.5之微酸性土為宜,土壤有機質含量宜多,土層宜厚,忌鹼性土或鹽性土。茭白筍主要栽培在水澤或湖泊邊,栽培地水源應穩定豐富,且應避風處。

宜蘭地區在34月間種植。種植前先施基肥整地,其法與水田同。種植苗之苗高以40公分左右為宜,選擇幼苗生育肥短粗健、節間短不徒長、葉鞘互相包合而不鬆散、株形整齊、無病蟲害之優良幼苗以供種植,種植行距為1公尺,株距0.80.9公尺,種植深度68公分,過深則不易分蘗,過淺易被風吹倒伏,每10公畝可種植1,200株左右。

 

為使茭白筍生育良好,必需施用基肥。一般基肥用量每10公畝施用腐熟堆肥10001,500公斤,過磷酸鈣5070公斤,氯化鉀10公斤,施用後隨即整地耕耘栽培。追肥一般分34次施用,第一次於插秧後1015天,施用硫酸錏20公斤,再隔10天施第二次追肥,每10公畝施硫酸錏30公斤,第三次追肥在茭白筍開始形成時施用硫酸錏3040公斤及氯化鉀510公斤,第四次追肥在開始採收前施硫酸錏4050公斤。施肥前12天,將田水排放至23公分,施肥後12天再灌水。

 

茭白筍在生長期中,一般灌溉水由淺而深,初期保持56公分之淺灌,使土溫容易升高,促進分蘗及根部生長,以後可稍深為15公分左右。夏季為降低水溫,可灌水較深,至孕筍中期,可灌水至30公分左右,使筍莖浸潤於水中,可促使茭白筍筍莖雪白脆嫩,提高品質。如遇豪雨或颱風,應注意颱風前提高水位,颱風後儘早排水。

 

定植後130天開始採收,採收盛期在種植後150170天。一般以筍莖露出時即可採收,不可太遲採收,因後期氣溫高,成熟快,容易老化,或因黑穗菌成熟變黑,影響品質。(宜蘭地區茭白荀栽培與管理,呂文通,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

 

茭白筍不宜連作,因為連作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由於茭白筍為耐肥性作物,連作則消耗地力很多,以致影響生長,使產量和品質都降低,因此種植茭白筍最好要採取輪作方式,一般地勢較高的土地可與蔬菜作物輪作,而地勢較低的地方,則可與水稻來輪作。 (茭白筍栽培與管理,鍾維榮,台中區農推專訊 80 )

 

上述內容可得知,茭白筍的栽種其實是種利用『受菰黑穗菌感染』方式來栽種,而要養成「菰黑穗菌」絕不可能是利用『水質淨化』功能可以種植的,相反的是利用水質污染的方式讓禾本科的「菰」產生染病發炎的形態而腫脹,進而使「菰」失去開花結果的功能(等同人類的不孕症),這是一種病態的作物種植方式而不是自然健康的農產品,因此個人認為『茭白筍』不適合孕婦、適婚青年男女或幼童食用,因為『茭白筍』的代謝(metabolism)物質很容易引起這類疾病!雖然這個問題還沒有醫學界的朋友深入研究或論文發表,但從其生理特性、種植方法、病理學證據等角度觀察,『茭白筍』雖然好吃但絕不適合生食,因為『茭白筍』的生理酶對正常禾本科原生種「菰」而言是種不孕傷害,時值中秋烤肉大啖青椒、香菇、茭白筍的旺季,在端正台灣人民視聽的當下,亦請各位看倌為健康而酌量食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losimon&aid=4423879

 回應文章


關於菰
2010/10/15 09:07

菰生長並不一定需要菰黑穗菌,受到感染的菰不會開花結穗,對菰來說他反而是一種

病害呢!

是因為我們要食用他的肉質莖而開始種植受菰黑穗菌感染的菰,而且誰說種菰一定要

拿來食用呢?

拿來觀賞也算是菰的另一種用途阿~

另外我沒有打算要戰政治,只單就植物特性來做討論而已~不過花博竟然種菰我還蠻意

外的...

石斑(Polosimon) 於 2010-10-16 14:42 回覆:
呵.正是因為如此.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強調要種筊白筍而非種菰.
更謊稱種筊白筍的方式是淨化水質功能的禾本科植物..
呵..笨魚要指出台灣花博由一群外行亂套的原因.正也是在此.
.
一個台大畢業的建築師是否能勝任植物花卉園藝設計的工作呢?
台大城鄉所力挺.台北市政府力挺.中資媒體力挺又如何?
事實證明..那是個蓋房子專業.園藝外行.預算浮濫.貪贓枉法的花卉博覽會建築師.
砸大錢做小事.費周章兜圈子.
裡頭還找不出台灣各大學研究所與農改場或專業花農的創新農業技術產品展出..
怪怪..真是怪怪..把專業的排除在外..
把非花卉園藝專業的建築師捧得像大羅神仙無所不能..
把農委會的新創或觀光農業專案的推廣預算掏空..
把實際奉獻心力的農民或農技單位努力..棄之如敝屣..
這就是台北市政府輕佻的行政態度具體表現..
.
總結今年台北花博..個人感覺就只有一句:
『砸大錢、做小事,費周章、兜圈子!』


淨化水質的定義?
2010/10/13 09:09

植物吸收的元素不外乎是氮、磷、鉀、鈣、鎂、硫、硼、鐵、錳、鋅、鉬、銅、氯

照理說水中有這些元素的離子植物是會把他吸收的,只是多或少而已,

且如果水裡有重金屬的話,水生植物雖無法利用但也會有吸附的作用而累積在植物體內

而水中的汙染源如有上述的那些元素,水生植物確實有藉著其生理機制而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

所以才有人工濕地的概念出來,此為個人之認知,若有誤敬請指正~

石斑(Polosimon) 於 2010-10-14 23:03 回覆:

呵~怪怪..淨化水質需要用來感染的菰??

為什麼我們會對筊白筍有興趣呢?

那是因為笨魚叫實驗室主任做的植物工廠栽種實驗之一.

然在潔淨室內唯一失敗的正是筊白筍..

事後檢討分析結果黑穗黴菌數不足與UV殺菌光源影響.

本貼文主要是討論種菰所需要的黑腐類黴菌不可能有淨化水質的功能.

當然看來閣下似乎專研濕地植物或對禾科植物有相當研究喔

若說吸收重金屬最利害的植物..該是茶樹吧..

尤其是台灣原生種的阿薩姆紅茶樹.生吃茶葉甚至容易重金屬中毒..

根據台灣茶葉改良所出版的年鑑指出.

茶葉重金屬的含量會因所在地污染程度而成正比.

唯泡茶方式只會釋放兒茶素.咖啡因.芳香脂及部份銅鋁離子等人體無害有機物

當茶葉葉面組織被破壞時.大量的有毒重金屬即釋出..

因此當泡茶程序不對或水溫過高.或外力破壞葉片時.就有人準備受害了.

原本健康養身的食品.就變成高重金屬污染的禍源.不可不慎.

.

呵~閣下繞著濕地植物轉轉.我們是該針對黑腐細菌的症候來討論才對..

不討論為何筊白筍生不出多醣體.只會生成讓人發胖的單糖類且不孕症候.

這些證據視若無睹.只會繞任何植物都具有被重金屬污染的現象以為是淨化水質功能.

怪怪..閣下難道是跟那群貪贓枉法的北市府官僚一個觀點角度嗎?

硬拗..詭辯..亦是十甕九蓋.紙包不住火的喔.


t123t23
有些植物會不會是要搭配
2010/10/10 01:41
不好意思這是我查到的資料,有些植物會不會是要搭配才會達到效果呢

  這些民間水生植物的保育與栽培者,大多是草根性強,耐曬、能吃苦的自修養成者,
這些人可能不懂 BOD 5、DO、生物分解率、污染負荷度等名詞,但是在不同水域或水質
環境,種什麼水生植物自有一套理論,這些經驗式的理論,值得思考與學習。
    我在台灣調查許多人工濕地,無意間,也與這些水生植物的民間專家,有許多對談
的機會,在他們的經驗裡,有些是符合近代科學的理論,這些民間的水生植物種植經驗
如下:
(1)  要淨化水中的氮肥(氨氮),要種蓼科的水生植物。因此台灣的人工濕地經常出絨毛
蓼、紅辣蓼。中國早期就將葉含辛辣味的水生植物稱為「蓼」,這種辛辣味常是含硫
的蛋白質,蛋白質內多含氮、硫。所以蓼科植物可能促進脫氮作用。
(2)  要減少水中藻類的滋長,要種浮水性與水面匍匐性的水生植物。因此台灣的人工濕
地常出現浮水性的布袋蓮、大萍、青萍與水面匍匐性的過長沙、黃花水龍、空心菜、
長梗滿天星、水竹葉等。這些水生植物在與藻類的競爭上,理論上由於浮水或在水
面上匍匐,能先在陽光的攫取上佔優勢,是能減少藻類的過度繁殖,與有礙觀瞻,
也能減低水中溶氧的劇變。

附上出處:http://ecotech.org.tw/download/a91_008.pdf
妳的引用文出處: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27/27-13.htm
註明引用處是一種美德,也是道德和尊重著作權,謝謝
石斑(Polosimon) 於 2010-10-11 00:26 回覆:

呵..一回國就有收獲喔..

能找出引文出處其中之一..好棒..

是非常接近但非以用該篇.而是引用農委會的農業推廣資訊且已標注在貼文內.

.

當然本貼文是轄下農業研究員做的植物工廠研究報告部份內文一部份整資料.

當然笨魚主要研究範疇在光電與光合作用..

若還有疏漏部份在網路非營利貼文上.亦請原作者見諒.

.

閣下可以質疑.請勿忽略本貼文早已指出農委會文獻的出處.

或許本文所引用的出處有引用部份妳所指的出處..

呵..是笨魚的錯..過去遺漏閣下所指那篇.

承蒙介紹.今日首次拜讀..感謝介紹好文.

.

至於水生植物是否搭配能解決病蟲害感染的功能.

那已經超出笨魚對植物的研究範疇...

呵呵..若有必要轉介中興大學生物研究所專研植物病理學徐老師或胡老師.

請閣下留下聯絡資料.可以幫您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