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青春少年遊:懷馮允文神父
2021/04/12 22:28:32瀏覽727|回應1|推薦2

(這篇文章發表於馮允文神父的口述歷史《半世紀的陪伴》﹝耕莘文教基金會,2015﹞一書,寫作時間是2013年,其中內容與〈我的宗教經驗〉有所呼應,故此貼上。馮神父已於2018年病逝,享年85歲。

認得馮神父,是在四十一年前1972的大一寒假;將近兩周時間內,我與馮神父幾乎朝夕相處。由此因緣,我對馮神父一直有份特殊的親切感,長留至今。

四十一年前的往事,許多細節早已模糊不清;所幸愛照相的馮神父隨身帶著相機,在那兩周給我留下不少珍貴的相片(占了我大學四年的相片大宗)。多年來這些相片隨我幾度飄洋過海,不時取出回味一二。我想就藉著這些相片回憶一二與馮神父相識的經過,以及那個有我許多人生第一次經驗的寒假吧!

我雖是從小領洗的教友,但自高中離家住校就不再主動上教堂;考上台大後,也無心參與教會活動。整個大一上學期,我只去耕莘聽過一回音樂講座,是由李達三神父談莫札特的鋼琴曲,不算正式的光啟活動。因此,除了光啟派來照顧我的學長林鋕銘外,我不認得什麼光啟社員,也不認得輔導神父。

頭一回正式參加光啟活動,是大一寒假的關西避靜。我當教友多年,避靜是少數只聞其名、未見其實的教會活動,因此動心參加。該次避靜除了結識許多光啟社員外,還認識了馮允文與王敬弘兩位神父。

馮神父與王神父是個性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馮神父溫文儒雅,個性謙和,不給人帶來任何壓力;王神父則積極主動,作風強勢得多。他倆與我以往接觸過的本堂神父都不同,不但把我當大人看,還像朋友一樣同我聊天,這可是全新的經驗,也很快就贏得我的好感與敬愛。

避靜的細節已不復記憶,只記得讀了不少聖經、學了一些之前沒唱過的聖歌(多是英文通俗聖歌),以及某天一大早走到溪邊做晨禱。避靜出關那天,馮神父幫大夥拍了好幾張團體照,只不過他自己就不在相片中,以至於多年後我把相片中的李哲修神父當成了馮神父;之後發現不對,還一度懷疑自己記憶有誤,經多方求證後,才確定馮神父確實在場。

那年的大一男生是寒假上成功嶺受訓,因此避靜結束後,光啟又安排了成功嶺省親兼出遊的活動。我因幼時得過小兒麻痺,不用服役,漫漫長假待在家中也是無聊,就欣然赴約前往。當年多數人家中都沒有電話,一切遠距聯絡都靠書信往返。所幸當時國內郵政效率奇高,限時專送朝發夕至,平信一兩天內也可送達。我家住中壢,所以我是按約定火車班次,在中壢火車站上的車(張屏則可能是埔心上的車,記不得了),加入從台北出發、由馮神父帶領的大隊人馬;其中有林安禮、李效宇、李文、王淑鈴、顧宜蘭以及四位僑生同學;那也是我平生第一回單獨出門遠遊,還有許多女伴同行,心情自然是興奮的。張屏在火車上教大家唱〈回憶〉這首合唱曲,我們也一路唱著南下。

我們停的第一站是苗栗苑裡,為的是拜訪住在附近的兩位光啟社員張玉蓮與李順桂。我們先到張玉蓮四合院的家把行李放下,並在她家門口留影;然後張玉蓮帶我們到附近的名勝鐵砧山一遊。鐵砧山位於台中大甲,與苑裡只隔了一條大安溪。該山並不高,只因有鄭成功留下的軼事而出名。山上有口劍井,據說是鄭成功插劍於地而冒出的水源;山頂還有個巨大的鄭成功水泥雕像,面朝西方,眺望大陸。幾位男生爬到雕像的底座上方坐著,女生則站在底座邊上,由馮神父幫我們拍了一張相片;由相片中男生的亂髮及女生飛揚的圍巾,可以看出山上風勢不小。

遊玩鐵砧山後,我們再往南來到清水大街上的一家餐廳二樓,接受李順桂家人招待,享用了一頓豐富的晚餐。根據馮神父的回憶,李順桂母親準備了一隻大肥雞,吃到最後剩下個雞屁股,推來推去沒人敢吃。晚餐後回到苑裡張玉蓮家,馮神父為大家做了一台彌撒;那也是我第一回不在教堂裡望彌撒,感覺很新鮮。

在苑裡待了一晚,次日我們便搭車前往台中市,拜訪住在那裡的社員。由於在台中沒留下什麼相片,除了光啟出版社,我已不記得去過什麼地方;只記得晚餐是接受劉惠元父母的招待,至於住在哪裡已不復記憶。

接下來就是這次出遊的重頭戲:上成功嶺探望光啟社員。成功嶺位於台中市西南的烏日,幾十年來都是大專兵的受訓基地,男同學見了面談起成功嶺都有一籮筐的話好說,讓沒當過的兵我插不上嘴。以往大專新生都是聯考放榜後就參加暑訓,那年則是頭一回改成寒訓;為了配合寒假及過年,時間則從八周縮短為六周。

那天是成功嶺的省親日,許多家長都前來探望小孩,整個營區熱鬧非凡,光啟也多了幾位從台北直接趕來的社員,包括侯禮仁在內。那時我還不認得多少光啟大一社員,倒是見著好些竹中與動物系的同學,相談甚歡,馮神父也好心幫我們單獨照了幾張像。後來大夥拍團體照時,除了光啟人外,相片裡還多了我的三位同學。

結束成功嶺的省親活動後,大夥又繼續南下,搭車前往溪頭。位於南投鹿谷的溪頭是台大實驗林所在,所以台大學生前往享有門票與住宿優待,讓人有回家之感;我們投宿於散布林間的小木屋,感覺與大自然特別親近,讓人心曠神怡。

溪頭海拔不算高,只有一千多公尺,卻是我第一回登上超過一千公尺的高山。山上空氣清新,加上栽種整齊的杉、柏及竹林,在在讓人賞心悅目。溪頭名勝,如大學池及神木,我們自然都沒有錯過。馮神父幫我在大學池旁單獨照了張相,彌足珍貴;同時他也幫大夥在溪頭餐廳前留影,從中可以看出又多了幾位光啟社員:焦德超、朱亮與李宗虞(還有一位女生也出現在成功嶺及之後的相片,但已忘其名)。

從溪頭下山後,該次旅遊的正式行程就算結束,多數人也搭車北返;但馮神父要順道去虎尾看望兄嫂,歡迎我們同行,結果有張屏、李效宇、李文、顧宜蘭、我及那位忘其名的女生六位,同馮神父一起來到他任職虎尾糖廠的兄長家,叼擾了一晚。馮神父有位已婚姪女,還有個一歲多的姪孫女,十分可愛。效宇記得為了要她叫三位女生姊姊還是阿姨,還爭執了一陣。據馮神父告知,他兄嫂一家後來移民美國洛杉磯,如今小女孩早已哈佛畢業,也為人母;所以馮神父已是曾祖父輩分的人了。

由於北部沒有糖廠,所以那也是我第一次造訪糖廠,感覺園區甚是寬敞整潔,環境宜人。我們三位男生睡日式的招待所,對我也是新鮮事一樁。次日還有人帶我們參觀工廠,每人都戴上安全帽,以示慎重,有圖為證。

托馮神父之福,讓我又多造訪了一處新地方,多看了些新鮮事,才結束了那回令人難忘的旅遊。之後幾年,我與馮神父在耕莘經常有見面機會,也一起參加過好幾次活動,但都沒有那年寒假留下的記憶深刻(唯一的例外是同年四月的萬里春令營)。我一直很感激在自己青澀的歲月裡,有馮神父這樣的良師益友相伴,帶給我心靈安定的力量。謹以這篇短文獻上我的祝福,願馮神父永保年輕健康。

2013/2/23定稿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0805546

 回應文章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4/13 08:00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保存的真好!

潘教授,您也許能再補加一些後記。年長退休了,馮神父去世後,回首當年這個知性又有趣的少年遊⋯

潘震澤(Panjenntser) 於 2021-04-13 12:41 回覆:
AL,你說得不錯,39年前的那場寒假出遊,確實是令人難忘的少年遊;不過往事只能回味,其餘也不能再多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