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宗教經驗(四):大學以後
2021/04/12 04:33:49瀏覽661|回應1|推薦2

大學以後

      幾年的大學生活,花在教會活動的時間實在不少,對於本行的功課卻沒有盡到該盡的本份。因此升上大四後,我便接受女友(後來的內子)建議,不再參加光啟及至潔的例行聚會,多用一些時間在書本上。原本我有些擔心:一向積極參與各樣活動的我,是否能適應這樣的改變?我發現逐漸脫離教會的活動,並沒有失落什麼;我反而不需要經常為一些信與不信的形而上問題困擾。同時本行課業的進步,讓我不再心虛,也對未來要走的方向更清楚。

      自大四那年離開了宗教團體後,幾十年來,就沒有再回去過。對於制度化的信仰,我有「我來了,我看了,我又走了」的感覺;自知永遠沒辦法做個「有福的人」,因為我不是「那沒看見而相信的」。我的三個小孩都沒讓他們一生下來就受洗,因為我覺得對信仰的追求及接受與否是個人的事,就算為人父母也沒有非讓小孩接受的道理。我雖然不主動帶領他們進入基督宗教,但他們懂事後我也鼓勵他們多方接觸,當作人生經驗的追求。我反對的是利用小孩純真無邪的時候,灌輸一些大人們也未必全然相信的道理,那才是一種罪惡。

      基督宗教源自猶太人的一神教,而猶太人這個「中選」(chosen)的民族卻不相信耶穌就是他們的「救世主」(Messiah)。我總覺得奇怪: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曉得天主的存在,也過得自在,讓人稱為「禮儀之邦」;反倒是現代信基督的人一多,老祖宗的一套反而忘了,動不動說人有罪的卻多了起來。我一向服膺孔夫子的說法:「未知生,焉知死」,一個人應該多想想現世的問題,儘量過好這一生,少為未知的死後操心,但這一點似乎是最難的。

我以為所有的宗教都源自人類對死亡的恐懼,總希望有個來世的寄托;但我不認為有人可以證明來世的存在,當然我也不能證明那不存在。不管宗教是勸人為善也好,給人心靈寄托也罷,個人就是沒辦法接受所有宗教裡神話的一面。許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為我所不願。近代有位大儒(忘其名)說得好:「中國讀書人堅持了一輩子的信念,老來或臨死不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而去攀附某種宗教信仰,藉以求未可知之來生,可謂白活!」壯哉斯言。

      不同宗教的產生各有其歷史背景,都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產,刻意忽視或迴避也是一種遺憾。以個人來說,當年讀聖經的記憶,對於後來讀西洋著作及瞭解西方文化都有所幫助;聖經中的一些教訓,我也還經常使用。對於當年一同追尋探索的眾多夥伴、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只有滿心的感謝與懷念。但由過去的經驗,我對於報章雜誌上經常出現的迷信及神話報導相當反感;對於某些相識,為了信仰做出過多的個人犧牲與奉獻,也不免出言相勸。我想只要人存在一天,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就永無終止。如何在自我與宗教信仰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大概就是人一輩子的考驗罷!

 

                                         原載2000/9/1-8.《中國時報浮世繪》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071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