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PC時代,只有一種蘋果嗎?
2011/06/21 01:44:33瀏覽306|回應0|推薦0

      APPLE的賈伯斯回來後,一系列由產品設計也驚豔了整個產業,在此同時一方面造就了台灣的鴻海富士康與廣達的PC代工產業,另一方面也漸漸威脅到微軟與INTEL的黃金十年,然而APPLE看來捨棄了了過去一手創造的滑鼠介面,轉而朝向觸控螢幕,也啟發了像大立光的黑馬,如今APPLE再度發表iCloud的服務,是否將再度引發整體IT產業新的發展方向.

      APLLE重新掘起的過程,當然有科技設計上的突破,例如IPOD MP3推翻了WALKMAN,SONY這個鼻祖也暗自退位至今,再來像IPHONE的超炫設計,更讓MOTONOKIA分別也敗下陣來,第三波IPAD雖是老酒瓶裝新酒的方式,卻讓碩大的NB市場形成重大衝擊,也讓宏碁在市場上摔了一大跤,還讓偉創力也宣告退出NB代工產業,如今整體之APPLE市值已在那斯達克佔到非常高的比例,也間接的威脅到GOOGLE之市佔地位,現在APPLE正式宣告iCloud的啟動,也代表APPLE表明跨入雲端的服務.

      可是未來PC產業在將來只剩下蘋果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果粉” – 這個群眾新名詞,在饑餓行銷的策略下,也形成APPLE在任何一個產品上市日時,門口徹夜排隊搶搭潮流,甚至也發生讓人遺憾的年輕人為了也擁有同樣商品,去犯罪行搶,更甚至於傳聞有人為了買IPAD去賣腎,只為了不讓同儕看不起自已,而寧可忽視身之髮膚受之父母的倫理觀念,這到底是人們在享受科技的方便性後,值得付出如此的代價嗎?

      為什麼APPLE會如此綁住果粉”,讓眾多原先一直在IBMWINTEL的使用者,不得不背棄過去的習慣,轉而擁抱APPLE,當然有其產品設計上的科技感,更有行銷策略的全方位攻擊,與低價發包代工的生產模式之發酵,當然更重要的是APPLE在軟體內容上,採用的是不相容的封閉系統,讓任何使用上的人永遠的依附在APPLE之環境之下,這也是賈伯斯在數十年前第一次離開APPLE,投入了媒體業過程中,讓他重新了解另一個產業,並且在他回鍋APPLE,可以說是重新付予了PC的硬體一個新的生命,而他在媒體業的佈局更是默默的進行,這也是一般科技業在壯大後,要深入其他產業部份,非他莫屬,無人能及的霸主地位.

      而台灣在PC產業之掘起,可能許多年輕一輩,並不知情的是過去30年前台灣是從拷貝APPLE II起家,在後來IBM PC取而代之後,台灣才進一步開始由OEM進展到ODM之代工模式,如今全球應該有近五成的IT產業是由台灣之代工廠在負責提供,由兩岸數百萬人力在支援整個IT產業的動能,可是台灣也面臨未來APPLE之市佔率不斷擴充,形成一個汰舊換新的局面,不少原先在前期的公司紛紛因為資金面之不足,設計能力的未精進,與規模無法擴大的形態下退出,然而下一步的台灣如何鞏固好不容易建立的代工王國,讓台灣之優勢能夠持續下去,待思考之策略何其繁雜,這是IT產業主最頸痛之問題.

      未來需深思之問題,可能不夠周詳,但是仍然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1)   代工模式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改變,品牌之路仍需儘速深耕,這是現有企業之兩難,但是魚與熊掌需要可兼得之,企業才能永續.

2)   純硬體設計之模式,已無從獲得額外利潤,軟體開發能力需急起直追,硬體基礎元件之自主化,軟體人才的長期培養,都是未來企業必須同時並重之.

3)   全球單靠歐美市場,在金融海嘯後的復甦趨緩之濟,可能有2~3年的空窗期,正是台灣企業未來發展的瓶頸,而恰巧大陸市場正在起飛,借此深入更需利用台灣有利之條件.

4)   台灣之代工模式所領悟的成本優勢,未來需分散至全球各地,深化在地市場,而人員管理在文化差異下,如何找出共享打拚的成果,正是對台灣在管理人才之培養,是一大艱苦的挑戰.

5)   IPAD無法全然取代NBSERVER,如何將PC技術發展出因地置宜的衍生性創意,可能是未來IT產業的趨勢

6)   雲端發展之獲利模式,如何讓使用者更具有資安的防護,異地備援的需要,不同平台之互容性,足夠的傳訊頻寬與基地台之覆蓋率,降低軟體更新頻繁的不適感,容量之精減也牽涉到成本費率,單純的雲端產業是無法容許眾多企業同時介入,所以企業需衡量自身之技術與能力,如何設計出成本低,穩定易維護,且有高效率,並同時節能的系統,才能取得市場之訂單.

7)   台灣在長期保存中華文化的完整基礎下,有絕佳發展全球三分之一人口比例的市場,正是最佳開發出符合未來彌補歐美市場復甦緩慢的空間與時間,華文市場雖然需要溶入國際世界,但是也有獨立建立新規範的條件,如此就可以免受外國專利權金的剝削,如此才可以打破長期歐美科技的殖民背景.

8)   從日震311海嘯事件,所引發單一地區或供應來源之材料供應方式,而且單一個世界工廠的方式,已有潛在天然災害所造成的產品行銷的斷鏈風險,因此分散貨源及產地已是全球化行銷策略必須考慮的因素.

9) 未來代工廠之條件,已由過去需具備全球三大工廠-歐洲,美洲與亞洲的模式,更進展到全球需具備四大廠,追加了中南美洲(鴻海巴西廠之設立可知),同時需有一條龍的上,,下游完整供應鏈,就以偉創力而言,已發現只靠下游供應支撐的代工大廠是無法在成本與規模上,去符合代工訂單之要求,這對台灣二線代工廠將在未來受到同樣之衝擊.

( 興趣嗜好電腦3C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YANG&aid=534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