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1 13:35:04瀏覽3111|回應61|推薦32 | |
在行政院各部會當中,本堂一向認為,勞委會最失職,文化部最荒唐。
文化部的荒唐,就不用說了。如果,在火車站唱唱跳跳就能提升文化,那,直接找累卜阿偉來幹就好了,起碼笑感十足。 勞委會的失職,在於定位錯誤。長期以來,勞委會在勞資關係中站錯方向,插錯旗,以至淪為資方的勞工處理部門,專門幫助資方打壓勞工權益,成為資方剝削勞工的幫兇。 一個國家,只要開始工業化,勞資關係,立刻成為重大課題。因為勞資雙方,既合作又競争,在生產過程中合作,在分享成果中競争。 對資方來說,勞方是損益表上的人工成本,基於最大利潤最小成本的原則,一個必需全力壓低的數字,愈少愈好。對勞方來說,工資卻是養家活口的惟一來源,愈多愈好。 一方要少,一方要多,對立必然,衝突難免。 同時,勞資關係又非常的不對等。在生產過程中,資方出廠房、機器、物料、資金,勞方就只出勞力。因此,資方在分享成果的競争中,佔盡優勢,予取予求。 勞方在吃盡苦頭之後,不得不團結起來,同心一志組成工會,與資方展開對抗。工會一成立,勞資衝突馬上升級,由對抗變鬪争,由廠裏打到廠外,由經濟問題變成社會問題。 勞資衝突演變成社會問題,自然而然,政府成為最後仲裁者。資方、勞方都希望政府最好是自己的同路人,這一來,勞資對抗又由社會問題升級為政治問題。 資方錢多人少,錢多好辦事,辦出保守黨,保資而守舊。勞方錢少人多,人多好投票,投出社會黨,保勞又革新。兩種黨派,此消彼長,輪流執政,遂使勞資政策時左時右,不離其中。 以上雖然言簡意短,但不難看出,西方工業先行國的工業發展和勞資對抗息息相關,最後演變出兩黨政治,將經濟,社會、政治三大課題滙總,一併解決。 中華民國大不同,當其工業發展之時,正是威權統治之世。勞資對抗一發生,政府就強力介入,基本上,扶資打勞。因此,中華民國的工業發展,在沒有勞資衝突的阻力下,得以快速進步,造就了經濟奇蹟。 然而,在長期扶資打勞的政策下,勞方成了永遠的弱勢,仰人鼻息,任人剝削。眼看著,社會嚴重傾斜,政府才不得不改變立場,訂立了勞基法,保障勞工的基本權益。 其中,基本工資的訂定就是為了保障勞工的基本生活,是一種消極的防制。換句話說,防止資方提供過低的工資,使得勞工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 由此觀之,基本工資的觀念是一種社會承諾,與GDP成長多少無關,也與失業率高低無關。基本工資的漲跌只能與物價水準掛鈎,物價漲則漲之,物價跌則跌之。 但就在上週,行政院以GDP成長不足及失業率過高為由,不顧國內物價的上漲,決定將基本工資凍漲。 此一決策,充分顯示了行政院三無精神。 違背了基本工資的社會承諾觀念,倒果為因,是為無知。 重回扶資打勞的老路線,甘做資本家走狗,是為無恥。 不顧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正常行政流程,以個人意志為決策,是為無法無天。 有此三無,這次第,怎一個笨字了得?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